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设备变废为宝、填补技术空白,上海援藏医疗队创当地多个首例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实习生 陈莉霞
2018-08-03 14:0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7月30日,第三批上海“组团式”援藏医生茅腾与其余26名队员回到上海。

从珠穆朗玛峰脚下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日喀则,到平均海拔只有4米的上海,这些上海援藏医生们“醉氧”了,尽管身体略显疲惫,然而回忆起一年来的付出与收获,他们却来了精神。

2017年7月9日,援藏医生走进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克服高原气候给身体造成的头痛、乏力等诸多不适症状,用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一年多过去了,他们建立了日喀则第一个心脏监护病房,完成日喀则地区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把泌尿外科、胸外科等微创技术带到了高原地区,建成西藏唯一一个新生儿无陪护病房……

今年6月,他们更见证了一批批援藏医生的努力换来的卓越成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三甲”,成为了日喀则市首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从研究疾病谱开始

严重的高原反应,是援藏医生首先需要克服的问题。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宪凯,入藏后就经历了一番头疼、气急、胸闷、乏力、失眠、鼻出血等高原反应的困扰,经历了短短两天,他立即参与到工作中。而在一次医院争创三甲医院动员大会期间,他的氧饱和度一度只有80%,在严重头疼和气急下,他毅然坚持到了会议结束。

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茅腾(左一)在当地开展胸外科微创手术。本文图片 采访对象提供

来自上海胸科医院的一名胸外科医生茅腾,早在援藏前一次体检中,他就被查出肝功能指标处于临界状态,而刚到日喀则,因缺氧、低气压,他在经历着一系列高原反应的同时,肝功能指标竟然在入藏后的3个月,高出正常值四倍。直到2个月后,2017年10月再次复查,才发现肝功能指标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在这样的情况下,茅腾仍然坚持投入工作。他着手调研了西藏日喀则地区胸外科过去2年收治患者的疾病谱情况并做了分析,发现该地区疾病谱与内地差异明显,以胸部创伤、肺包虫病和自发性气胸为好发疾病,而肿瘤发病率略低且较中晚期。

在此基础上,茅腾考虑着在这里推广胸腔镜微创技术在胸部创伤患者中应用、单孔胸腔镜在自发性气胸患者中的应用等,把原先可以开展的项目变为微创化、可快速康复化,而对于原先不能开展的手术,要做到填补当地空白。

改变缺设备和技术的局面,填补多个空白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是该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先进的医院,守护着80万人口的健康。但由于地理自然环境恶劣和人才短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技术水平与内地大城市有较大差距。

“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服务时间是一年,要为当地医生带去什么、留下什么,是每个上海医生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而最先要改变的是缺设备、缺技术的局面。

张进医生(左二)在当地医院开展教学查房。

来自上海仁济医院的医生张进可以说是第一位派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泌尿外科专家,有着20余年工作经历。他还清楚地记得刚到这里的医院,病房里来了一对藏族小兄弟,一位10岁,另一位8岁,患有肾脏结石,结石已经造成了肾脏中重度积水,需要尽快手术。

“当前国内大医院,基本已经进入微创治疗时代,手术一般只需要开几毫米的口子,创伤较小,这里却还在广泛开展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停留在内地10年前的水平。”这件事对张进的触动很大,他也深深感受到自己援藏的职责所在,“主要还是这里缺乏相应的技术设备,这对藏族兄弟为了清除肾结石需要在小小的身体上,划开一道15-20cm的口子,术后9-10天才能出院。”

微创治疗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备的更新,张进一时陷入困境。“大型设备的采购往往需要10-12个月,很可能等我们援藏快结束了,设备才到位。”而此时,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紧急拨款采购的一台钬激光碎石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也要在半年以后。

为了让当地病人尽早接受好的医疗救治,张进主动去医院现有设备中“淘”到一台2年前购置的超声碎石系统,因技术问题及设备配件问题闲置从未使用。他们主动联系供货商,检修设备,因为缺乏配套的肾镜,只能利用该设备中的气压弹道碎石功能。

“虽然只发挥了该套设备20-30%的效能,但也可以开展微创碎石技术,实现用一个0.5-1.0cm创口清除结石,术后3-5天出院,相对与传统开放手术也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张进说。

在当地,微创技术的引入归功于张进、茅腾等上海医生们的努力,他们填补了当地诸多技术空白:首例腹腔镜下无功能肾切除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单操作孔胸腔镜的血胸清除和肺的修补、单孔胸腔镜中叶切除治疗肺包虫病等。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不仅仅是将闲置医疗设备变废为宝、输出先进的诊疗技术,规范化的诊疗环境和制度对临床来说也不可或缺。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李宪凯医生把上海大专家们制定的“心内科住院医师手册”以及一些急性心梗等疾病宣教和救治视频带给了当地医生,方便他们快速查找到心血管常见疾病的诊治流程。

来自上海市儿童医院的新生儿科医生宋之君,在一年时间里帮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成了西藏唯一的一个新生儿无陪护病房,提高了病房的整洁度。

“那里与上海的新生儿病房差别很大,家属可以随意进出,或者长时间停留,甚至在病房吃东西,随意打开新生儿用的暖箱,这样的卫生条件很差,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来说,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就此,他尝试着慢慢与当地家属去沟通,一边制定分步式目标,逐步减少家属进病房时间,一边与护士沟通,更多地承担起喂奶粉、换尿布等专业工作。

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这是所有援藏医生最大的心愿。

为实现这一目标,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确定了一批重点培养对象,通过“一对多”的形式,由上海援藏专家进行“师带徒”培养。

虞剑医生(右二)与徒弟一同查房、看片子。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虞剑在这里收了四位“徒弟”。刚到日喀则人民医院,他便发现当地医生很少在显微镜下进行颅内手术,严重缺少临床经验。于是,虞剑化身他们的“严师益友”:“徒弟”水平不同,他便根据每一位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带教方案;“徒弟”对前沿技术不甚了解,他便稳扎稳打地从基础开始讲解;“徒弟”登台手术不够自信,他全程陪伴,为“徒弟”完成关键步骤做好铺垫以增强其信心;“徒弟”出现失误,他也会直截了当地指出。

“医疗援藏,要实现的不是单纯‘输血’,而是要‘造血’,为的是在这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这是诸多上海援藏医生的心声,三年来也被他们努力践行着。

统计显示,“组团式”医疗援藏三年来,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的316项临床医疗新技术中,目前已有115项本地医务人员也能够独立开展,而其余一些新技术本地医务人员也能够在援藏专家的指导下逐步完成。

    责任编辑:郑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