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融委提出“金融风险收敛”的判断,政策重点是稳定市场预期

简容
2018-08-03 20:30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对于宏观管理层来说,需要给出清晰的政策信号,强化结构调整的长期影响,弱化短期经济数据波动带来的噪音。所以我们就看到了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7月31日政治局会议、8月1日央行工作会以及近期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密集释放出清晰的政策信号。

金融委会议对于当前金融形势的判断,首次使用了“金融风险由发散状态向收敛状态转变”措辞,这既是对于前期政策效果的自我评价,更是向市场传递后期政策信号,相应政策的重点一定也是在市场预期的稳定上做文章,而不会轻易动用非市场手段或者是力度很大调控,来刻意打乱市场自身节奏,以避免形成更大的扭曲和潜在风险。

今年牵动金融市场的一条主线,就是市场波动性大幅提升,而且波动的幅度和节奏显然超出我的预期。例如,年初时,包括人民币和A股在内多数新兴市场货币汇率和资本市场均快速走强,美股和美债则在2月初均出现了大幅下跌;但3月中旬之后,市场形势发生了逆转,例如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巴西的雷亚尔甚至出现了大两位数的波动。

如何解释这种逆转呢?

我的看法是,2017年二季度全球经济首次在时隔十年后,恢复了同步复苏,既表明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结束,更说明各国危机后的内部经济结构性调整进程具备了加速态势,但这种加速对于各经济体而言,并不是同步的。例如,对于美国而言,前期减税刺激和周期性复苏等利好集中释放下,近期经济数据强劲,但也基本接近这轮复苏周期的峰值;而同期中国经济更在结构调整和节奏转换方面先行一步,中国是于2015年先后启动了“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和“三大攻坚战”,加之在2015至2017年期间,我们还完成了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目标转换。

但是对于即期金融市场而言,市场情绪很容易受现实的经济数据所影响,加之我们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管机构的市场监管更加倚重市场化手段,进而导致短期市场波动更多是对经济数据的顺势反应,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结构转换马上给予确认,近期股票市场和汇率市场应该就是受此种情绪的主导。

    责任编辑:郑景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