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溯源“科创文化”融入创新共同体,镇海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

2023-05-24 21: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新时期如何弘扬“宁波帮”创业精神,激活“科创文化”?科创资源如何赋能赋智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错位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5月24日,“溯源科创文化,融媒‘镇’动金南翼”主题论坛上,专家、媒体、科创平台和企业一起,共议宁波镇海区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的路径。

作为“商帮故里”“院士之乡”,宁波镇海籍的两院院士多达31位,曾走出了叶澄衷、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等一大批“宁波帮”代表人物。激活“科创文化”内生动力,近年来,镇海以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为目标,大力实施“科创镇海”建设,通过科创赋能,谋求“再造一个镇海”。

一条大街的创新狂想

“北有中关村,南有中官路”。镇海的创新转型之路,是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开始的。

相比于长三角各地普遍三产占比过50%的产业格局,镇海的三产占比只有32%左右,二产占比则达到67%左右。

在工业经济中,石化产业是绝对支柱。作为国内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镇海区域内有着国家级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镇海炼化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链关联100多家化工企业,石化产值占区域经济比重70%。

这种橄榄形产业结构,背后是高度的要素依赖。

而随着镇海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全面铺开,要素倒逼,已经让镇海不得不思考给产业减“重”的问题。以最核心的土地要素为例,镇海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是宁波市平均值的3倍,工业用地已经呈现“一亩难求”的局面。

“天花板”迫近,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镇海把突破口定在了科创上。

镇海周边科教资源集中,拥有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宁波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等院校。2004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落地镇海,成为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

近水楼台,如何先得月?镇海多方争取,最终与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共建了创业创新平台——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并于2010年1月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镇海还授牌建立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颇具雄心地喊出了“北有中关村,南有中官路”的口号。并以碳材料、磁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为主攻方向,建设镇海新材料小镇。

这一招“合纵连横”,极大激发了创新活力,一系列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孵化,实验室的科技成果也得以就地转化。升格为国家级园区时,科技园已有在孵企业数62家,其中39家企业与依托高校在人才、成果、技术方面有紧密关联。

强有力的要素保障,让镇海的创新链条逐步成型。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宁波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等一批创新平台的相继落地,进一步提升了镇海的科创能级。

目前,中官路创新创业大街人才集聚,已吸引104名省级以上引才计划人才、400余名高层次人才和近万名创客,100余家创新型企业、10余个高能级平台和近100个高增值项目前来投资创业和发展。

一个科创高地的崛起

2025年,高质量完成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能力建设。

2028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

2031年,建设成为引领全球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

去年底,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获工信部批复,同意组建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这意味着位于镇海的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已正式升级为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成为国内石墨烯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也是全省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石墨烯,是镇海10多年来持续浇灌的新材料这棵“创新之树”上,结出的果实之一。

新材料产业是浙江省超常规打造的三大科创高地之一。坚守“新材料产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的战略定位,近年来,镇海以新材料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为主线,抢占新材料产业科技战略制高点,致力于打造全国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

如今,在这片新材料创新热土上,甬江实验室(新材料浙江省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国家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磁性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一大批高能级科创平台云集。

2017年,镇海新材料小镇还被列入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经过近5年的培育和创建,2021年11月,小镇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特色小镇。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链路。镇海建立了实验室成果就近溢出转化机制,搭建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甬江芯谷、启迪科技园、创维双智双创产业园等孵化载体平台,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完善双创生态系统。

“大尺寸单晶金刚石是我们的拳头产品。这是大家熟知的人工钻石,也是国家发展所需的关键基础材料,可用于半导体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晶钻科技总经理张军安说。

人才企业晶钻科技,是在镇海新材料小镇孵化成长起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共建研发中心,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用“黑科技”将钻石“种”到流水线上,成为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研发、制造CVD金刚石生产线的企业。近年来,晶钻科技凭借强劲的增长和稳步扩张的策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科毕普拉斯,记者看到亚纳米合金带材薄如蝉翼。中科毕普拉斯负责人说,亚纳米合金带材厚度只有14微米至25微米,相当于半根头发丝粗。这种拥有节能环保等优异性能的新材料,为下游产业链新产品内部腾出了宝贵的空间。目前,中科毕普拉斯的亚纳米合金带材及相关产品已在消费类电子、电力电子等领域广泛应用。

据统计,2022年,镇海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60.3亿元。按照规划,到2025年,镇海区将力争新材料产值破1000亿元,届时,以先进高分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将显著提升,创新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新材料创新基地。

“新四大工程”的战略布局

上世纪70年代,炼油厂、发电厂、宁波港、渔业基地“四大工程”在镇海落地,拉开镇海工业化、城市化的序幕。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奋斗,镇海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城乡发展均衡性协调性不断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不断显现,全域治理现代化取得新成效,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四大工程”让镇海因为区位优势,机缘巧合走到了宁波开发建设的舞台中央;而如今由绿色石化基地、甬江实验室、新型研究型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园构成的新“四大工程”,则是镇海主动求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实践。

2021年5月19日,宁波举行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甬江实验室正式揭牌。

作为浙江第五家挂牌的省实验室,位于镇海新材料小镇的甬江实验室将瞄准新材料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边建设、边科研、边服务,一年多来,甬江实验室建成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3D数字制造创新中心等2个创新中心,累计引进海内外科研骨干超过200名。

2022年12月29日,在甬江之畔,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正式开工。

这所由虞仁荣教育基金会举办、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定位于“高水平、创新型、国际化”,计划202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

不仅要换“芯”,镇海更要造“芯”。集成电路,是镇海除了新材料产业之外,又一大手笔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镇海将建设约7平方公里面积的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园。目前,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园启动项目的镇海区光掩膜版电子厂房项目一期已经启动建设。

作为产业链重要一环,去年9月,“甬江芯谷”也正式揭牌,将打造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重要地标。

作为宁波万亿级支柱产业打造的绿色石化产业,在创新加持下,压舱石效应也将更加明显。

科研创新,是实现石化绿色转型的“催化剂”。镇海区与镇海炼化合作共建的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对标国际先进、面向国家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开展技术创新。去年,研究院参与攻关的千吨级高等规聚丁烯-1工业示范装置投产,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新“四大工程”,体系化构建起“再造一个镇海”的四梁八柱。在宁波高规格启动甬江科创区建设的当下,更成为镇海对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支撑,无形中提升了镇海在区域发展中的首位度。

2022年,镇海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74.3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位居宁波第一,总量跃居全省第16位,比上年上升2位。

当年,镇海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52.6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居宁波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389.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宁波市第一。

今年4月20日,一年一度的“宁波人才日”上,镇海区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要求,镇海区将与重大科创平台开启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人才科技合作,包括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共建东方理工镇海研究院(暂名),与甬江实验室打造化工中试与成果转化平台,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推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内容。

围绕打造“长三角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目标,当前,镇海正加快建设新材料、智能制造两大科创高地。到2025年,镇海将力争实现科技创新原始策源能力、资源集聚水平、引领辐射效应全市领跑、国内知名。

来源:镇海区宣传部

原标题《溯源“科创文化” 融入创新共同体 镇海: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策源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