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视障人士传递光影,报告文学《光明影院的故事》发布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3-05-25 09:1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5月19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广电集团共同主办的“光明影院”助残五周年礼赞暨报告文学《光明影院的故事》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

报告文学《光明影院的故事》记录了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公益项目,为视障群体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推动我国无障碍信息传播事业发展的故事。2017年以来,500多名师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为盲人朋友打造了500多部无障碍视听作品,将作品成果送到全国31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送给了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通过“中国广电‘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覆盖全国超2亿户家庭。

中国有1700余万视障人士,在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中,随处可见黄色条纹的凸起地砖,对视障朋友们来说,这一条条盲道就是他们走入社会的通道。中国的盲道建设始于1991年的北京。第一条盲道建成后,海淀区橡胶五金厂的视障职工穿着白色衬衫、深色裤子,排着纵队,低着头用手中的盲杖不断敲击着地面,缓慢向前走去,这一幕,成为我国开启盲道建设的时代记忆。

“光明影院”项目的发起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肖泓院长谈道,在现实中的“盲道”以外,“光明影院”项目希望为盲人朋友们建设一条“文化盲道”。

而这条“文化盲道”该怎样铺就?

最初,项目组的想法是制作纪录片,希望通过纪录片帮助视障朋友了解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但检索中,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我们国家的视障群体文盲率是43%,而在普通中国百姓中,文盲率仅有4.08%(2021年已下降为2.67%)。这10倍的差距背后代表的是文化水平的落差。听到这个数据,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们开始反思,纪录片这种强调艺术审美、人文内涵与文化品质的艺术形式,对残障群体而言,观看和理解是否存在困难。

在之后的讨论中,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发现,电影可能更适宜传播——一部电影的故事至少经过了5次打磨和演绎:首先,大部分电影作品取自文学小说,小说本身就是故事;从故事的文本改编成剧本,这是第2次讲故事,改编为适合视觉表演和听觉表演的内容,需要精心打磨;现场导演,不同的画面、灯光想要讲述怎样的故事,画面和人物关系如何调度,现场导演会进行解读、设计和编排,这是第3次讲故事;接下来是演员的表演,演员理解文本信息后以视听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并加入自己对故事的解读和思考;最后是剪辑,画面节奏、蒙太奇剪辑等手法,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故事内容。

有感于此,中国传媒大学决定建一座“光明影院”,并制作了第一部无障碍电影《建军大业》。

简单来说,为盲人朋友们“放映”的电影就是将电影讲给大家听。伴随着故事的进展,影片中会配合着剧情进展和画面以旁白描述,通过声音同步解说,电影的每一帧画面也将生动地“浮现”在视障朋友的脑海中。

在《光明影院的故事》第二章,即讲述了无障碍电影艰难的制作过程,比如需要“上千次的暂停与回放”需要寻找合适的配音讲解员等等。

 《光明影院的故事》署名为“艾之光”,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的故事》报告文学写作组的笔名。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师生志愿者,包括教授肖泓、赵淑萍、胡芳、曾祥敏、秦瑜明、崔林、曹晚红、杨凤娇、涂凌波、陈欣钢,副教授付海钲、赵希婧,讲师田香凝、李泓江,博士研究生李超鹏、蔡雨、李怡滢,硕士研究生朱雯琪、解心祥鹭、胡炜莘、史焱等。

发布会上,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茅院生表示,关注文化助残题材,讲好中国的公益故事,《光明影院的故事》为我国信息无障碍事业发展添加了新时代注脚。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回顾了“光明影院”发展历程,表示“光明影院”是一条铸就视障朋友精神通途的“文化盲道”,是社会各界携手书写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篇章。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