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丨盐碱地从不是“无用之地”,沧州已证明可变良田

澎湃新闻记者 迪娜尔
2023-05-29 10:2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河北 >
字号

5月27日,“盐碱地绿化及产业发展模式”研讨会作为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河北省沧州市举行。国家林草局、中科院及相关省市专家,结合实际案例开展研讨,为全国盐碱地资源综合利用、宜居生态环境打造以及产业发展等带来新的理念,并为城市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论坛举办当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专家、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张饮江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盐碱地经改良后,其生态资源利用潜力不可小觑。他指出,不同区域盐碱地存在不同的属性特征,应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各地在治理时,应因地制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将人工调控与自然调控相结合,采取综合治理与利用的方法,实现“人-盐碱地”的和谐共生。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张饮江以“滨海城市盐碱地改良及绿化创新实践”作主题演讲。   本文供图:沧州市委宣传部

盐碱治理难在哪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沧州市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目前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亿多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1.85亿亩。

如何唤醒这一庞大的“沉睡”土地资源,让“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的盐碱地能转变为耕地,转化为生产力,是当下重要的论题。

张饮江教授在作主题演讲。

在5月27日的论坛上,参会论坛专家纷纷指出,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其土地下水位低、矿化度高、不宜灌溉、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碱含量高等问题,导致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进而制约不少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这一难关正在通过先进的治理技术被攻破。

澎湃新闻从论坛上获悉,近年来,我国主要通过水利工程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和综合改良等措施改造盐碱地,并在各盐碱区形成了众多带有区域特点的核心关键技术。经过持续治理改造,我国盐碱地呈现面积总量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占比逐年降低的趋势。盐碱地变良田的无限可能和光明前景正在被织就。

张饮江表示,盐碱地的特征与形成因素和土壤水盐运动的时空规律不同,盐碱化主要受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质地与土体构型、地下水位、地下水矿化度与化学性质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同时,也与土地利用方式、耕作管理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意味着盐碱地分布类型多样,影响因素复杂,客观上也加大了盐碱地治理的难度。”

张饮江指出,在盐碱地改良利用时须综合各种因素,如地域特点、盐碱化程度及土地利用方式等,根据不同气候带盐碱地形成过程、阻碍因素、水文条件、作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改良技术与利用方法。

张饮江进一步解释,单一的改良方法可减轻或降低盐碱危害,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解决土壤盐碱化的问题。他提出,须采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加以解决,“将工程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结合,科学精准,以达到更好的改良与利用效果,获取不同程度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盐碱地农业利用前景广阔

当下,我国有百余个城市地处盐碱区。张饮江认为,盐碱地不是“无用之地”,而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通过综合治理与科学合理的改良,可以形成盐土农业产业之路,其农业利用前景广阔,对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据张饮江介绍,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潜力,不仅仅体现在农业用地面积的扩大上,改良后的盐碱地还能变成优质耕地,可提升当地的粮食生产力,可进行水产养殖及稻渔共生。

参会论坛专家研讨盐碱地产业创新发展。

“沧州盐碱地改良中,咸水结冰灌溉技术是方法之一,通过在寒冬时节抽取地下咸水灌溉,之后在地表形成冰层。又因融点不同,等来年开春,高浓度结冰咸水最先融化、下渗,将地表大部分盐分带到地下,等气温回升至零摄氏度,地表结冰的淡水融化,又起到淋洗地表盐分的作用。”张饮江指出,该方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节省了水资源。

当下,在沧州不少盐碱地变身良田,农业效益和村民收入正在日益倍增。沧州黄骅旱碱麦经历9个月漫长生长期,蛋白质最高达20%,富含人体必需钙、钾、铁、锌等微量元素,其大幅推广可持续带动农民增收。改良后盐碱地还可种植水稻、燕麦、瓜果蔬菜等多种类型农产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

“究其根本,盐碱地的产生主要是大自然演变的现象及人为原因,盐碱地的治理,则是利用不同技术方法,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张饮江表示,应加强官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郦晓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