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100年华北平原不再宜居?专家:我们有能力改变预估结果

张兆慧/中国科学报
2018-08-09 15:55
绿政公署 >
字号

近日,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和灌溉农业的发展,2070年至2100年,中国的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宜居住,而这样的热浪对户外工作者而言甚至可能带来生命危险。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未来华北平原难道真将变得不再宜居?相关专家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该预测结果仍未可知。

温度异常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了解,研究人员按照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基于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集合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大规模的灌溉农业模式有直接影响,会使得热浪的强度更高。

研究报告指出,虽然灌溉可以冷却地表温度,增强地面空气湿度,但随着温度升高,灌溉系统将导致更多的水汽蒸发,使得北方平原的空气异常潮湿,从而提高热浪的强度。因此,在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本世纪下半叶,华北平原可能会遭遇致命热浪。研究同时表明,大面积的灌溉农业将湿球温度直接提高了0.5摄氏度。

然而,灌溉农业模式真的对热浪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吗?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灌溉农业模式仅仅改变了下垫面水汽的供应,热浪主要是由特殊的地形和气候造成的。“我们观察近二三十年的气候变化,发现风速呈降低态势,蒸发从而变弱。此外,大气环流自西向东,到达华北地区时呈下沉气流,温度升高,外加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等,多种因素的融合导致温度升高。”梅旭荣向记者解释。

此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刘伯奇表示,大气环流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其影响的不仅仅是华北,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的表现。而影响气候的因素除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等外,还需要考虑自然变率的作用。

“自然变率是地球系统的内部变化过程,既包含各种年际和年代际振荡现象,也包含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和太阳常数改变造成的缓变过程,而非人类干预。”刘伯奇说。

提高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度

该研究显示,在超过35摄氏度“湿球温度”的高温高湿环境下,人类在无保护情况下无法在户外存活6小时。高湿环境会阻止汗液蒸发,影响人的散热机能,最终导致器官衰竭。

世界卫生组织曾表示,2030年至2050年间,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热应激可能导致全球每年有3.8万人死亡。

“根据气候变化和人口差异的极端情况预测,(受极端热浪袭击)每年死亡人数可能达到51795人。”论文合作者、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副教授郭玉明(音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副所长祝从文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论文通过气候模型进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带给我们一定启迪,如何提高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度的问题值得关注。”

但同时他指出,这仅仅是基于假设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气候模型预估。“事实上,自2015年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通过《巴黎协定》后,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的努力不容忽视。未来气候演变究竟如何,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对于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度问题,祝从文告诉记者,中国已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学杰和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曾使用有效温度这一指标,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热舒适度的变化,并对未来有效温度变化进行集合预估,发现中国人口众多,但分布并不均匀,同时未来人口总数和分布会发生进一步变化。

为人类活动举起警示牌

该论文通过气候模型预估,指出除非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否则,在2070年至2100年间,华北平原的高温高湿天气将会频繁出现。尽管是基于气候模型进行的预测,但论文指出的潜在危险为人类活动举起了警示牌。

梅旭荣指出,尽管灌溉农业只是增加热浪发生概率的原因之一,但如果单从农业灌溉模式来讲,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我们可以全面发展节水灌溉,将传统灌溉转化为滴灌。”梅旭荣说。

此外,针对今年的持续高温天气,祝从文表示,我国受东亚季风气候影响,而季风气候的特点是显著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是每年都会发生的气候现象,今年只是较往年持续时间稍长而已,在2000年夏季也曾发生过,公众不必为此恐慌。

“尽管全球变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改变不了季风气候的本质。此外,除却人类自身的适应,通过国家相关政策调整产能的变化,相信我们有能力改变论文对未来预估的结果。”祝从文总结道。

(原题为《2100年,华北平原不再宜居? 专家认为有能力改变相关研究对未来预估的结果》)

    责任编辑:崔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