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小学校园的手机攻防战:困在电话手表里的孩子们

2023-06-06 12: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杜倩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在北京某电话手表柜台前,两位店员无精打采的状态因一位年轻女性的到来而被打破。她急匆匆向店员询问着:“请问最新款到了吗?女孩用。”店员也立马来了精神,乐呵呵地回答:“产品到了,但是没有试用机。要不你再等两天?”

这是一位5岁女孩的母亲,孩子经常在小区或游乐园乱跑。她想给孩子购买电话手表,看重的主要是3D立体楼层定位功能。谈话间,她的眉头紧皱着。“你不知道,经常一跑出去就好几个小时都没影儿。”

见过太多被拐、被骗或发生事故等儿童安全问题,每位家长都能对这位母亲的担忧感同身受,当找不到贪玩的孩子时,脑海中会快速脑补出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

与孩子失联后的瞬间,家长们如同跌入深海,被冰冷的海水包裹,惊恐的情绪不断增加,甚至在现实中感到无法喘息。在那时,作为父母,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如果他身上有部手机该有多好!”

“不断联”是家长的根本诉求。电话手表之所以能成为儿童社交“神器”,也在于它准确戳中了无数家长的这一痛点。

“它的好处在于陌生人打不进去,而我随时可以看到他的位置。”北京全职母亲小邱讲述时语气充满无奈,她刚刚生完二胎,电话手表被迫成为自己看护7岁儿子的重要分身——它能在“嘀”声后自动接通,且只要她轻点手机App,即可在几秒内通过系在儿子手腕上的那个小小的电话手表获取儿子目前所在位置、曾到达何地以及在此停留过多久。

2017年10月19日,广州。两名小学生在户外一起看手机。(图/阿灿)

每一位中国家长都深知过早使用电子产品,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系列如视力下降、分散精力以及过早接触互联网导致心理早熟等的危害,但与孩子的生命安全相比,家长会一定程度上忽略这些问题。烂漫孩童如风筝渴望遨游天际,而电话手表则成为牢固的风筝线被家长紧紧攥在手中。

小邱的儿子目前在北京市某公立小学上三年级,据她透露,学校明确表示禁止小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包括电话手表。但小邱认为,比起校园内,校园之外才是真正的危机四伏。

因此,她会在法定节假日以及放学后等校外时间给儿子佩戴手表,她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上的App界面,上面清晰可见,“10:12—10:23在北京平谷龙源森林公园停留10分钟”“距自己58.99公里”。她表示,儿子正在跟爷爷奶奶外出游玩,他佩戴的是市面上最新款的电话手表,相较于之前的手表,它新增了一项刷公交卡的功能,更加方便乘车。

宝妈玛卡对小邱的说法表示认同。她还记得,女儿7岁时,自己曾单独带她参观故宫,结果遇上几拨外地旅行团。她与女儿被拥挤的人潮强制分隔,仅几秒后,她四下扫视却再也没能看到女儿的身影。她边哭边狂奔着寻找女儿,绝望又无助。

好在10分钟后,女儿求助了一位带着孩子的宝妈,对方拨通了自己的电话,母女俩才得以重新会合。时至今日,玛卡回忆起此事时仍心有余悸:“你说,万一她遇到的是人贩子呢?”

目前,玛卡的女儿已上四年级,从家到学校仅500米。但玛卡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每天接送孩子,因此,她还是决定给孩子戴上电话手表:“主要可以定位,有急事时(我)可以打电话。”她跟班主任提出了特别申请,并叮嘱女儿到校就将手表交给老师代为保管,放学时再跟老师取回。为了减少对孩子的打扰,她也在手机App上开启了在校时间智能禁用功能。

电话手表成为家长联系孩子的纽带,也幻化为缓解家长精神焦虑的救生圈。但小邱发现,低龄儿童对于电子产品的把控能力普遍较差,儿子和同学之间常常通过电话手表互相加好友,有时候一整天都在闲聊八卦。

玛卡的女儿也曾跟她提到,尽管学校明令禁止在课堂使用电话手表,但仍有少部分同学会在上课时通过电话手表给老师、同学拍照,做成各种搞怪表情包,并且在私下里广泛传播。

有网友反映,有些学校总是用手机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打卡批改作业。(图/pexels)

见我饶有兴致地查看柜台上的电话手表,当那位年轻母亲离开后,店员开始询问起我的需求。得知我是买来送给7岁的男孩时,她十分坦率地告诉我:“那你只要选价位就行,这给孩子送礼完全没问题!”

她用手指向桌面上最贵的一款电话手表,标价为1999元。见我有些迟疑,她将那款昂贵的手表拿在手中,将表盘翻起又合上,给我展示这其中的科技活。“就这,价格都透明得很,跟你送苹果手机一样,一估摸都知道这礼的价值。”

当发觉我将视线转移到桌面最右侧最便宜的售价为599元的电话手表时,她语气里有些不屑:“这根本跟那款贵的没法比,它俩的显示屏、CPU都不是一个级别的,你知道吧?”我沉默着,但丝毫没影响她的推销热情。“7岁孩子早就见过这种翻盖的了,你送那种不能翻盖的,他指定不要。”她言语间透露的笃定,完全对得起她胸前挂着的“金牌销售员”称号。

根据店员介绍加查阅官网资料可知,首先,该品牌电话手表从最初售价498元发展到现在,价格一路飙升,目前最高已达到1999元,几乎可以比拟中端手机的价格;其次,该品牌电话手表几乎年年都推出新款,如从Z7到Z9只经过短短3年。为了迎合儿童“喜新”心理,它还支持以旧换新,只需将旧手表回收再加几百元即可得到最新款电话手表。动辄几千元的电话手表加剧着儿童间虚荣攀比行为的产生。

而根据小邱叙述,该儿童手表品牌还存在一个强大的社交闭环,即只有佩戴同一个电话手表品牌的孩子,才能相互碰一碰添加好友;若两个孩子佩戴的手表品牌不同,则不能成功添加好友。这更导致了儿童间电话手表鄙视链的诞生。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家长们,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打着保证儿童安全名义的手表仿佛并不安全。

除此之外,各类电话手表品牌在功能上不断迭代,从最初的通话、定位、微聊,发展到现在已经集拍照、视频通话、室内定位、智能识物、取词翻译、社交聊天等众多功能于一体。从经济角度而言,它无疑是一款科技智能产品,但对于孩子而言,价格昂贵且功能繁杂的它,真的能称得上一个好的礼物吗?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打着保证儿童安全名义的手表仿佛并不安全。(图/unsplash)

这也让人疑惑:“安全”跟通信工具画上等号,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没有手机就无法正常进入校园学习吗?答案显然不是。

唐女士回想起2007年,自己在山西省某县私立中学读初二的场景,彼时,手机尚未在班级里普及。她是住校生,如果想要联系爸妈,可以在校园内的小卖部购买一张电话卡,在宿舍楼里的红色座机上,先按卡号密码再输入手机号,即可与父母取得联系。那时候的电话卡面值多为20元,每分钟收费3毛钱,她很节约,打电话的时间节点往往是重要考试前后或者身体不适等特殊时间。

与自己相比,目前在太原市某中学上初中的表妹则幸运很多。同样是寄宿制,但她无须被昂贵的话费所困扰,她所就读的学校为了禁止电子产品进校园,在校园里多个区域安装了固定电话,凡是太原市市内手机号,只需在号码前加“0”即可免费拨打。

根据表妹转述老师的说法,该学校对于电子产品有着严格要求,“不允许携带和使用能接通互联网的电子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学生沉迷游戏以及发生考试作弊等影响教学活动”。

学校禁用电子产品后,有3条途径可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学校有班主任、代课教师、宿管的监护,安全问题不大;如果有急病或体育课发生意外伤害,学校有固话可以联系家长,班主任与家长也可以通过微信群或者电话进行联系。”

也有同学跟老师表示想要携带电子产品以辅助学习,但这一点被班主任否定,他表示:“学校有图书馆,可供学生查阅资料。而且如果有疑问,完全可以在自习时间求助老师。”

没有手机就无法正常进入校园学习吗?(图/unsplash)

翻阅早期社交媒体账号发现,有网友反映,有些学校总是用手机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打卡批改作业,“孩子累,家长也累”。还有些学校,将付费洗衣机设置为只能微信、支付宝支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手机的应用场景,正蔓延至校园里。

202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自此开始,越来越多中小学开始寻求找回清净校园的方法。比如,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制定了手机管理办法,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一部老人机作为应急公用手机,家长如果有急事需要联系同学的时候,可以给这个手机拨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设置了存放手机的“待机库”,各班还设置挑战目标,如一个月不用手机、一个学期不用手机有相应奖励措施等。

日前,北京市某初中的走读生路易也告诉记者,整所校园仅供走读,而每位学生的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都不同,为了保障安全,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带手机。而学校对此采取的措施是,家长如果想要给孩子带手机,需要跟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签订书面协议,另外,学生早上到达班级后,第一时间将手机交予学生保管员,统一锁进讲台边的柜子中,并将钥匙交给班主任,在校期间不允许打开手机,仅在放学后方能取回。

诸如此类的事件表明,在保证学生安全与防止滥用手机功能之间,学校与家长并非完全束手无策,而是可以寻找到某个平衡点。正如网友小陈皮所说:“智能产品肯定是做加法,但跟校园有关的任何事,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努力做减法。”

作者 杜倩

duxiaotie@foxmail.com

排版 李润筠

运营 李靖越

监制 罗 屿

原标题:《中小学校园的手机攻防战:困在电话手表里的孩子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