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沿着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从书桌走向他乡 | 上海国际电影节

2023-06-05 18: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3年,《萨瓦流淌的方向》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狂想曲”单元。片单公布的当天,陈丹燕在朋友圈写道:“我要到上海电影节上去放片子啦,做梦一样。”网上开票后,该场次的电影票迅速售罄,这意味着6月11日,将有许多人和陈丹燕一起实现这场在她的家乡上海成就的电影梦。

同期的5月24日至6月25日,“书桌前的辽阔——陈丹燕图片展”正在思南书局三楼展厅举办,现场展出着20件陈丹燕拍摄的照片,以及她亲笔写下的照片中的故事。以这个与《萨瓦流淌的方向》形成互动和勾连的展览,陈丹燕展现了作家跨界时的工作方式。在6月2日举行的小型放映活动上,陈丹燕也带来了自己珍藏的塞尔维亚红酒和大家分享,一起通过影片沉浸于遥远他乡的气息。

展览现场

《萨瓦流淌的方向》既是陈丹燕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中国与塞尔维亚首部合拍片,93分钟的影片,将塞尔维亚的历史和当下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这部影片让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想起了1973年的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其实这两条河是连在一起的,在地理上、历史上也是相连的,都给我们一种特别惊艳的感觉”。他表示,这是陈丹燕的电影,也是一部典型的作者电影、作家电影,是在中国影史稀缺的电影类型,拥有自己的独特品格和调性。“1960年代,法国‘左岸派’电影中,许多作家也参与了电影的创作,拓宽了电影的创作。比如罗伯·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等等,使作家电影成为一种新的电影的标志。包括前些年阿涅斯·瓦尔达带来的纪录片《脸庞,村庄》在戛纳就引起了轰动,陈丹燕跟她特别像,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双脚去推行一段心灵的旅行。”

在《捕梦之乡》中,陈丹燕如此描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留给自己的印象:“这个城市被占领过四十次,它久经沧桑却不屈不挠地活下来,所以这里的人才懂得享受一朝一夕之乐。”在以影片表现这个国度、表现这个民族、表现文化时,朱枫认为,陈丹燕展现了一种凝视的态度和特别深情的笔触,“凝视它的人物,凝视它的场景,凝视它的历史,不光是凝视历史的废墟和灰烬,更是被那种沧桑所引渡的沉静之美、灵魂之美。她在影片中对这段历史的态度拿捏得特别精确,表现得非常清晰。这是一部特别诗性的电影,也是中国从未有过的一部作家电影。”

从文字跨越至影像,陈丹燕试图打通不同媒介在审美和理解上的隔阂:文字带给读者的是抽象的想象力,电影带给观众具象的想象力,这两个想象力之间,有没有一个可以联通的通道?这种联通是损失了两部分的想象力,还是有一个灰色地带可以包容二者?“我希望这部更多基于文学的非虚构电影,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可以跨越不同领域的隔阂,跨越语言、文化背景上的障碍,展现出一种辽阔的世界观。”陈丹燕说。

“这是一次跨文本的探索,从战争到对文明崩溃的感知,陈老师是从非常敏锐的角度去看的。在这部影片里,有一种非常自觉的跨文化的追求。”上海视觉学院客座教授孙孟晋表示。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孙孟晋谈及许多画面中的“隐语”,并提出影片从纪录片的角度而言拥有非常流畅的流动感,“她是以一个作者的角度进入的,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去接近这个民族的本身,让我感受到了在灵魂中的一个个访问,并形成了一个跨文本的对话。”

影片中,陈丹燕以26段独白串联起了作者电影的个人性、文学性以及内在的思考性。这也是在反复思索之后所形成影片结构线——作家独白系统。与此呼应的,则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她伏案整理素材、写作的过程,她将其称为“作家书桌系统”。“我要自己完成一部影片的编剧和拍摄,是想要探索在文字的抽象思维和影像的具象思维之间,是否存在一个相融并放大想象力的空间。因此在影片里建立了一个纲领化的作家书桌叙事。”陈丹燕说,“坐在巴尔干漫游之路上的那些书桌前静默,我心里嗡嗡地酿着思想之蜜。酿成的蜜,就成为写作的材料,也成为我生命历程的门牌。”

“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不是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是用自己的灵魂和心灵在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人,感受他们对文化历史和一去不复返的那些情感,并进行追溯。许多镜头,让身为观众的我们有一种熟悉而又陌生,很难言明的东西。”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蒋为民对影片的感受正像陈丹燕所展示的,是一部用镜头在书写的文学作品,或者反过来说,是用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去书写的纪录片。“在这样一个跨文化的作品里,她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知音,让大家一起徜徉在这条我们没有看到的萨瓦河里。”

“《萨瓦流淌的方向》中,文学性是在慢慢流淌的,是通过所有的造型、所有的画面、所有镜头的移动带着我们一起走进去,然后慢慢地感受的。”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张琪说,“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独特的表达,这对电影语言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运用。”观看这部电影,让影评人王培雷博士(网名独孤岛主)想到的是塞尔维亚作家伊沃·安德里奇小说的调性,“安德里奇虽然写的是大历史,但是以小人物的生活流呈现的,各种各样的人在他笔下的画面里走来走去,陈老师的电影其实也是这样子聚焦的,都是平常的生活场景,在其中缓慢地去接近当代塞尔维亚式的灵魂。”

“电影跟我写小说是一样的。”对于自己的创作心态,陈丹燕说,“当你进入一个创作状态的时候,你能够做的就是把你全身的力气使出来,把心里想要说的话合适地表达出来。并不是在想我要用什么手段,要用什么姿势,那些全都是不重要的。”

原标题:《沿着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从书桌走向他乡 | 上海国际电影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