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入朝鲜餐厅,就像打开主题乐园的大门

2018-08-11 13: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去朝鲜餐厅吃饭就像去主题乐园。整个旅程是从决定去朝鲜餐厅的那一刻开始的,听到太多关于那座神秘国度的传言,终于耐不住好奇,准备去看看那里的人、尝尝那里的特色菜,好像人生因此而完整了一点。你也许会告诉别人,然后为他们“我也想去”、“好酷”之类的惊叹沾沾自喜。你可能会格外注意关于朝鲜的新闻,甚至去读一些相关的书和文章,想象着自己在餐厅看到的景象会和“正常生活”有多不一样。

吃饭大概是去朝鲜餐厅最不重要的一项活动,更关键的是寻找那些不同寻常之处,它们可能会勾起对自己国家的某种历史记忆,也可能成为破译那座迷之国度的线索,不管怎么说,都充满异国情调。比如有画着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的巨幅刺绣,有署名为朝鲜语的水墨画作,有电视里播放的颇有时代感的MV,有上世纪九十年代风格的迪斯科灯,有铺在每张桌上字体略显潦草的菜单……菜名也有微妙的不同,比如没有韩式冷面只有平壤冷面,而作为朝鲜战争期间韩美同盟证据的“部队锅”更是无处可寻。许多人一来就选择了面向舞台的方向,因为来客大都早就听说,在每晚的某个时刻会有漂亮的朝鲜姑娘表演。

我观察着负责我们这桌的服务员,那是个漂亮的朝鲜姑娘,脸上画着浓妆。我想看看她粉抹得多厚、眼线画得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身上改良过的传统服饰有多长多宽,还有她的中文虽然我大致听得懂,但总有几个音发得不对,力道也多了些朝鲜语的顿挫。服务员大概注意到我的目不转睛,朝我看了一眼,我这才意识到这么盯着别人看是不礼貌的,好像把对方当成了动物园里的珍禽异兽,我心里的政治正确开始大敲警钟:她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

但从某种程度上,在朝鲜餐厅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去年热播的HBO剧集《西部世界》,在那座想象中的主题乐园里,游客可以体验美国西部的风土人情,最好玩的当然是跟着某几个机器人招待员扮演的角色一起走剧情(并对这些机器人为所欲为)。而在朝鲜餐厅,每一桌客人都是由固定的女服务员负责,从点菜到上菜、分盘,每几分钟就会在眼前出现一次,麻利的手脚和温柔的声音令人钦佩。怀着“体验朝鲜”的心情去吃饭的我自然很快就注意到,负责我们这桌的服务员在某个时刻把民族服装换成了粉色演出服,吃朝鲜菜的乐趣立刻转为了对表演的期待。而当演出真正开始时,我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去寻找“我的服务员”,在她上台唱歌时自豪地想:“她比其他服务员漂亮、唱歌好听”,仿佛她是我的好朋友。演出结束、她再来为我们服务时,服务员和顾客之间的距离似乎近了许多,我已经可以和她随便聊几句天了。就像《西部世界》里和游客建立友谊的机器人招待员一样,她带领我参加了这场“体验朝鲜”的游戏,即使少了“为所欲为”这个部分,但被我这样的顾客肆无忌惮地观察,大概也是她每天工作中不得不提供的服务之一吧。

看演出的时候我陷入了又一个道德困境。我兴致勃勃地拍了演出视频,心想在其他地方可看不到这样的表演,即使这演出其实不算有特色,小学生都能这样唱歌跳舞变魔术。我想发到“脸书”上去晒给美国朋友看,他们大概从没见过朝鲜人,身边也没有任何朝鲜元素,只知道这是美国的“敌人”,不知道朝鲜人唱什么歌、吃什么菜、是不是真的像美国媒体报道的那样悲惨。说不定会有很多人为我分享的这段新奇经历点赞,把这家餐厅列为到上海必去的景点。

但看着手机屏幕上朝鲜姑娘们略有些紧张的笑容,我突然想到,要不要给她们的脸打上马赛克呢?我想展示的是她们的表演,不是她们个人。如果这几张脸传到美国的互联网上,会有什么后果吗?只要把一样东西发到网上,就很难控制它会传播到哪里、被人怎么解读。会不会有喜欢惹事的美国人把这几张脸当成某种压迫的象征?万一有特殊身份的朝鲜人看到了(这不是不可能的),会不会她们某个不经意的表情和动作会让她们遇到麻烦?最后我决定还是干脆不发了,一是因为自己视频编辑能力不行,怕就算打了马赛克都会被人破解出来,二是因为懒。

无论是应不应该盯着服务员看,还是要不要给视频打马赛克,我的出发点都是把服务员当成了受害者。我不止一次想到,这家餐厅完全是建立在顾客的猎奇和怜悯之上的。如果没有“朝鲜”这个噱头,怕是不会有太多人喜欢吃这里的菜,陈旧的装饰会被斥为简陋,蹩脚的演出只会被人嘲笑,还有最后收据上昂贵的金额,多半会在点评网站上被人喷死。这和朝鲜旅游是一样的,前段时间我在研究怎么跟团去朝鲜玩,最后还是没了兴趣,因为看了那些已经是极力美化的广告文案,还是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景点。如果不是在朝鲜,那些所谓的景点就只是普通的广场、大楼、学校、公园,但增加了政治内涵后,游客看到一草一木都能浮想联翩,一切似乎就变得不一样了。
我有很多问题想问这些在上海工作的朝鲜服务员,比如她们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住在简陋的集体宿舍?是不是真的不能单独外出,可这在上海怎么可能?平时用不用智能手机?聊不聊微信?刷不刷淘宝?会不会逛欧美品牌的商店?看不看《欢乐颂》之类的电视剧?会不会喜欢上哪个男士,怎么谈恋爱?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许多中国人十几年前会在西方国家遭遇的问题:你们是不是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能看电视、能上网吗?是不是都会中国功夫?连我自己前几年都在美国遇到过这样荒谬的问题:上海有市中心吗,晚上可以出去玩吗?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都是分配的吗?当时我很愤慨,觉得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可当我自己想向朝鲜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时,终于理解了当年那些美国人。也许他们有些人并不是种族歧视,而是真心地对想象中的弱者表达一点怜悯,显示一下自己作为东道主的宽宏和慷慨,只是这种态度本身就暗含着居高临下的意味。

令我难以释怀的是,这样的餐厅和旅游正是利用了这种居高临下。一般的主题乐园让游客消费以换取刺激和快乐,而在与朝鲜有关的这些“主题乐园”,顾客消费换取的是怜悯,夹杂着自己身为既得利益者的洋洋得意。而且和那些角色扮演的主题餐厅不同,这里的服务员显得更加真实,她们越真实,在顾客心中激发的怜悯便越强烈,哪怕这牺牲了她们的平等和尊严。

但她们真的很真实吗?听到邻桌的客人和服务员交谈,问她在中国呆了多久、什么时候回平壤,我终于鼓起勇气,乘服务员过来给我们拌冷面时与她攀谈起来。我夸她歌唱得好、中文讲得好,然后暂时放下发表歧视言论的负罪感,问她在上海看不看电视。其实我最终想问的是她看什么电视剧,只是想先做个铺垫,不要太突兀而已。她像是没听懂我的问题,困惑地凑近了一点:“什么?”我放慢了语速,又问了一遍,她好像还是没听懂,笑着摇摇头,继续低头拌面,给我们分好。

我有点尴尬地低头搅着冷面,嘟哝了一句:“这个冷面看上去好特别,不知道是什么面。”

“是荞麦面。”已经穿过走道去斜对面另一张桌子收拾东西的服务员突然回头说了一句。

我起初还没注意她是在跟我讲话,直到她再次来到我身边,重复了一遍:“是荞麦面。”我大吃一惊,因为我根本没有问她,而且我不知道为什么她听不懂我关于电视的问题,还能隔着一条走道听到我对冷面的评价。在那一刻,她作为受害者的形象突然崩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老手,冷静地控制着自己的每句话和每个动作。我赶快在脑中回溯自己从进门至今的表现,想想自己言谈中对朝鲜有没有不敬,和朋友讲的那些关于特朗普的轶事有没有不妥。力量的天平突然倒转,受害者从头到尾都知道自己在扮演受害者,而我这个装模作样为居高临下做着自我检讨的主顾实际上却如履薄冰。

我没有去过朝鲜,对它也没有任何研究。但这次简短的接触却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你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否只是有人选择性地展示给你看的。有人想帮助它、改变它,有人想摧毁它、拯救它,这些反应是否都在意料之中?正像人们觉得它不可理喻、自己高它一等,会不会也只是它想呈现出的形象呢?也许这些猜测都是想象过度,也许它并没有那么阴险,可这又要如何证明呢?

朝鲜餐厅的大门就像进入另一个次元的通道,一边是高档宾馆和各国美食,另一边则是个深浅不明的黑洞。当我走出大门,站在亮堂的走廊里重新回望那些简陋的木桌和已经开始收摊的服务员时,觉得自己好像对朝鲜多了些了解,但又生出更多疑问,还有对可能永远无法解答这些疑问的无力感。在这个时候,大概只有装成自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把这当成一次去主题乐园的猎奇,才能得到一点虚假的安慰吧。

(写于2017年7月,首发于三联中读APP)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