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邪不胜正》原著里的北京前门,究竟是个什么门?

2018-08-12 13: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蒋瞰

《邪不压正》原著《侠隐》不仅是一部有意思的小说,还是一幅老北京生活画卷。而出现在第一章里的前门,就是这幅画卷开始着墨的地方。

哪怕来个老北京,如今的前门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地儿。市井气十足的延寿胡同、已成设计一条街的杨梅竹斜街、稍微远点儿的东琉璃厂胡同……历史积淀加上老瓶新酒,呈现出怀旧与颂新并存的,滋味复杂的新式胡同。

前门排子胡同 本文图均为 蒋瞰 摄

移居美国的张北海1990年写就的小说《侠隐》,其实是对北京这个他的出生地的还原和留恋。在这其中,“前门”是一个明确的地理位置,书的第一章便名为《前门东站》,稍列举一二:

“他(李天然)星期三那天在前门外果子市,实在忍不住,一口气买了一大堆沙果、蜜桃、石榴、葡萄、苹果”;

“在前门外鲜鱼口的‘都一处’,只点了个烧麦”;

“刚上了哈德门大街就改变了主意,叫了部车。这回他懂得规矩了,讲好一毛五去大栅栏。”

在前门著名的星巴克二楼看前门全貌

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靠近天安门,前门一直是既市井又游客的地方。穿插在前门的胡同犹如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充满“地气”的同时,也面临着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街区卫生环境差、垃圾处理回收难、普遍居住空间狭小、房屋基础设施落后、居民无法整体搬迁、观光人群低端,和张北海书里的前门差远了。

于是,有人提出了“有机更新”,规模小又精致的家庭商业不一定被豪华公寓和跨国连锁商店取代。前门,尤其是大栅栏区块,理应是社会、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脉络相互关联的地脉,不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

王燕就是其中一位先行者。

2012年,还在中建设计集团上班的王燕以工作之名对前门进行调研,租下排子胡同27号院作办公室。而这同时,她在前门还没过大牌坊的地方设计了一个看得见城市屋脊的星巴克,虽不足70平米,却让政府看到了“街区更新”的可能性,才有了后来扭院儿的腾空出世。

老祖宗可能从没想过四合院中庭能这样玩儿

弧线、弯曲、加栅栏,在设计师韩文强的助力下,破旧的杂院扭动起来了。人们在院子里开派对、练瑜伽,在正厢房品茶、插花,而东西厢房又成了居住体验极好的客房。

过去是大杂院,现在倒讲究私密。隔音、景观、舒适,要比胡同体验这件事本身重要。也就是说,外人叫嚷着要来体验胡同生活,但前提是,要住得舒服,不可能是真的胡同杂院。

所以你会发现,作为老北京人生活陪伴的鸟笼、金鱼也在这里被“取缔”了。在王燕看来:“鸟笼、鱼缸是老北京人的活法,我们不懂,也不是北京爷儿,要放着反而成了表演方式,做作。”

身在胡同,但又高于胡同。

前门最宽的西河沿街

2017年夏天,香港人何佩珊从莫干山北上。

她喜欢前门的多姿百态,也被这种“不断更新,和合共生”的精神打动,

她会带朋友去杨梅竹斜街的咖啡馆喝一杯手冲,路上碰到快递小哥还能用港普愉快地打个招呼。咖啡馆对面就是建于1918年前后的青云阁,是一间综合性商业娱乐场所。

当代人的咖啡馆外是建于1918年前后的青云阁

杨梅竹斜街还有一家网红餐厅,铃木食堂,做过攻略的小伙伴想去打个卡。何佩珊会在满足朋友拍照的同时,心里默默安排了几个备选,因为网红餐厅往往要排队。

说起来,杨梅竹斜街就是“国际设计周”的成功产物。2011年,大栅栏和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始合作。此后每年都会有一次“国际设计周”,无论是“设计走进大栅栏”,还是“设计复兴大栅栏”“设计更新中国城市,设计点亮中国生活”,说的无非是老城复兴,城市更新,老城和首都文化。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作“胡同剪映”的装置艺术,将剃头行囊中的剪刀、剃刀、梳子、镜、凳、布集约设计在一个可移动柜体中,植入公共地点,配合低消费的专业服务,重演老北京七十二行当之中的“剃头”,让居民或游客获得新的体验。

在这样的重复灌输下,杨梅竹斜街最先跳脱出来——如今的人们,会去兔儿爷的店里转转,再到末端的静一食堂吃一顿湖南菜,一路再逛逛本地手工艺者和设计师合作的个性小店。

杨梅竹斜街的兔儿爷

但我们喜欢前门,还不完全是阳春白雪。我去北京的时候,何佩珊带我去了前门廊坊2条的四季民福。外地人吃全聚德,懂行的人吃四季民福,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完整对,但四季民福真的生意很好。一店、二店挨着,生意都很好。

口子上是一家卤煮店,上午十点经过的时候还没人,溜达了一圈,不到半小时,排队也排到了几十米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梁晓雪把卤煮民谣化了,连我一个南方人也觉得热气腾腾的卤煮很治愈。

四季民福烤鸭店

那天吃完晚餐,本来想去八大胡同之一的燕家胡同2号的酒吧,座无虚席。我们预约了那家著名的场景式足浴店,要等三小时。毕竟,前门是游客聚集之地。

来了个入乡随俗,到西河沿街正乙祠戏楼看戏,也多亏的王燕提早买了票。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的正乙祠戏楼算是保存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梅兰芳曾在这里演出。如今,京剧《梅兰芳华》《霸王别姬》《白蛇传奇》,昆曲《墙头马上》《牡丹亭》都会在晚间上演。看戏是一种气氛,而开场前,票友们在门外抽根烟,等个人,都是互联网时代下极为珍贵的体验。

看完戏,走在西河沿街。青灰色调巷陌略显不同,它是前门大栅栏区唯一一条可以开车还不觉窄的胡同道,至今保留着苏联式混泥土和旧红色木门。

居民房、快捷酒店、小卖部、小吃店、咖啡馆,当人们还以为这些业态已经将胡同活化了时,我要入住的无人酒店却用技术开放了过去与未来的联结——

自助选房、智能门锁、人脸识别,温度、水质、空气、灯光、音响等全智能室内系统,既简化传统入住流程,又将一切变得可操控。

这大概是老祖宗们怎么都想不到的新东西。

一个地方的魔幻之处,就是让你在一天里上天入地,擦着汗排队吃烤鸭,转而泡在浴缸里用遥控器完成一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