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动非遗传播保护,五年来上海是如何做的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3-06-09 21:2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日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外发布了16条“最上海”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在上海各区也有丰富的非遗活动热火朝天地举行。“非遗”已经走入百姓生活,成为人们文化、旅游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既有鲜明的江南稻作文化特征,又融合近代工商业文明特点,更身处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的人文环境,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我国非遗体系中独具特色。

截至2023年6月,上海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251项、区级近80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794名、区级近千名。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19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0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处。

五年来,上海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旅深入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创立非遗品牌活动、丰富对外交流渠道、拓展社会传播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旅深度融合,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今年发布的16条“最上海”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包括杨浦滨江的水岸生活秀,围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跑马总会)及国际饭店的城市原点之行,也有穿梭不同的江南古镇,寻找上海之根等游览路线,每条路线都深度融合了在地非遗项目。

这样的探索5年来一直在进行之中。如何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非遗保护成果进一步共享,是上海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上海积极引导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游客可感受、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上海本地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推动非遗+旅游,提升旅游空间文化内涵和底蕴。

2019年,上海首次推出了12条“跟着非遗游上海”旅游线路,并发动各区利用自身的非遗资源优势,借助美食、购物、表演、互动等一系列的推广活动,持续打造非遗旅游热点。

2021年,在上海市文旅局牵头组织下,上海成立了上海古镇保护利用联谊会,助力古镇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品牌共塑、宣传共推,建设更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古镇会客厅。

2022年春节期间,金山枫泾、宝山罗店、嘉定南翔、州桥老街等古镇通过展现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为市民带来了“古镇过大年”的非遗新体验。此外,上海大世界、豫园等知名旅游景点持续加强非遗与景区的融合,打造非遗传播新平台。

2023年3月18日,上海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曹素功制墨技艺和周虎臣制笔技艺的笔墨公司完成了全新基地——“笔墨宫坊”的重建开业。笔墨制作从封闭的车间中走了出来,走向了与旅游、文博、文创、研学相结合的非遗+文旅的全新空间。这一空间同时被认定为4A景区,成为上海首个非遗与旅游深度结合的体验点。

进社区、进校园,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被保存在博物馆的非遗只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生活中被传承、被使用、被创新,非遗才能保持鲜活,代代相传。

为了让本土非遗项目在上海扎根社区,上海于2018年发起推动了覆盖全市的“非遗在社区”项目,通过积极引导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社区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传承传播活动,最终实现非遗项目“活动有阵地、资源有供给、管理有机制、推进有保障、社区有生态、国际有影响”的目标。

随着这项工作的持续推进,一个覆盖全市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文化活动室、学校、商圈等点位的传承传播网络得以构建,以500多名签约传承人和广大社区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区传承队伍得以形成,并引导培育了19个“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和14个示范点。

这一实践,充分发挥了非遗增进社区凝聚力、增强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感,维系邻里社群、创新社区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了非遗都市传承的新经验。

上海的“非遗在社区”工作初见成效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于2020年在全国拓展试点范围,支持全国8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培育非遗在城市中传承发展的土壤,维护和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学校,上海则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普及中华优秀文化。近年来,在各专业机构及各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各门类非遗项目正以不同的方式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

截至今年,全市已评选了六批共109所“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学校(中小学),同时发挥“一个基地带动十所学校”的机制,带动全市超过700所学校传习“非遗”项目,全市近50%的中小学生由此接触和传习了“非遗”项目。2022年,为深入构建“非遗”校园内传习的长效机制,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开展了全市“非遗在校园”优秀示范学校评选活动,共评选出26所优秀示范学校,有效推动非遗在校园的传承发展。

同时,依托上海高校集聚的优势,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8所高校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发起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五年来培训全国各地学员近2000名,在全国名列前茅。依托研培计划平台,传承人群与高校在此过程中教学相长,创作、展示、回访活动广泛开展,陆续推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传统工艺工作站等重要拓展项目。

推广国风、国潮、国货,吸引年轻人参与

随着近几十年上海城市更新发展,如何让传统文化顺应并激发当代社会活力成为新的课题。上海做出了一系列尝试,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相结合,让非遗好看好玩,推动和激发公众参与非遗活动的兴趣。

结合上海古镇文旅业态提升、乡村振兴、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等工作要求,上海发挥社会主体优势,着力拓展非遗保护传承的空间和场景,推动打造非遗研发、展示、交易平台,提升上海非遗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能级和话语权。创新举办了“非遗新体验”国潮文创设计大赛、南翔国潮游园会等具有吸引力的品牌活动,同时以当代理念赋能豫园灯会、龙华庙会、朱泾花灯会、传统民俗迎新春等传统活动品牌,推广国风、国潮、国货,使非遗品牌活动广泛吸引年轻人群参与,增强市民感受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民俗项目豫园灯会2023年推出主题为“山海奇豫记”的灯会,主办方借助中国上古奇书的神幻想象,在豫园搭建了一个沉浸东方生活美学理念的灯火场景,52天灯会期间,累计吸引超过400万消费者前来豫园游园赏灯,同比2022年提升23%;商城总销售突破4.55亿,同比2022年提升42%,让广大市民重新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同时也有效地以传统节日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与市民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传扬中国故事,宣传非遗文化

上海非遗保护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并陆续推动上海非遗走出去。借助“欢乐春节”和传统工艺展、演出交流等主题,上海在意大利、比利时、阿联酋、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还积极探索上海非遗项目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线上展示,通过非遗专题片、微纪录片、各类展览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丹麦哥本哈根和科威特的中国文化中心上线了非遗云客厅、蛋雕艺术展、绒绣艺术展等多种宣传内容,多渠道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

作为商通四海、人聚万邦的世界会客厅,上海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中,高水平做好相关非遗展示宣传工作,举办“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组织各类在沪外国人体验非遗的系列活动,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非遗客厅”自2018年在上海进博会新闻中心亮相以来,始终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展现“生活中的上海非遗”,在70多平方米的展区内,打造了品类丰富,动静结合的展陈,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独特窗口。五年来,共展示了近百个非遗项目的320多件(套)传统精品、文创产品等,邀请了近70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媒体观众现场互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在观赏展品、参与互动、与传承人交流中,切实感知“传统文化进入当代,多彩非遗就在身边”。

在国内,上海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重要节点,结合节气和传统节庆,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组织举办“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积极参与国家级、市级大型展示活动,指导社会力量举办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等品牌展览活动。

“上海非遗”微信公众号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向公众积极宣传推广非遗,上海广播电视台乐游频道(SITV)、乐游上海等媒体 “非遗新体验”专栏和专题节目全年开展非遗宣传和知识普及。“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上海非遗主题系列动漫短片《非遗特搜队》等,都通过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营造出有利于非遗传播的良好社会环境。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上海将进一步找准新的时代定位,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加强非遗保护队伍能力和水平,不断以非遗保护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坚定文化自信,为奋力推进新时代上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