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维多克:宇宙电影,致敬传统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实习生 叶紫
2023-06-11 08:1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第14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安东·维多克谈“宇宙电影”与上海。 视频:叶紫(01:51)

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将于2023年11月9日至2024年3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行。5月初,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宣布,经学术委员会审慎决议,任命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为第14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一个多月后,安东·维多克来到上海。

在近日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对话时,安东·维多克透露,此次上海双年展将呈现来自不同地域和创作传统的艺术家,反映上海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电影传统的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以及中国是一个与宇宙有着长期哲学和艺术渊源的国家。“宇宙电影”希望致敬并丰富这一传统与渊源。

6月9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安东·维多克诠释“宇宙电影”的含义

第14届上海双年展是安东·维多克与“上双”的第四次相遇,前几次分别是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他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展,而此次则是主策展人。安东·维多克在上海停留一周多的时间中,走访了多家美术馆和上海天文馆、佘山天文台等地,对于“宇宙”“电影”与上海的关系有了更为在地性的了解。

对于此次双年展的主题“宇宙电影”,维多克认为,“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观察夜空,作为一种理解自我的手段,而宇宙也像电影院一样向我们投射过去和未来。就像‘宇宙电影’这个主题,本次双年展将为观众提供一个独特的时空,让他们反思宇宙的运作和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20世纪早期拍摄的佘山天文台。上海发布 资料图

“宇宙”与“电影”都与上海的地方历史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上海在电影诞生之初就成为了重要的电影制作和发行中心。中国第一次电影公映就发生在1897年的上海虹口,也就是电影发明仅仅两年之后。上海和宇宙以及和天文观察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建于1900年的佘山天文台,上海博物馆馆藏中也有与天空、天象有关的古代作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空间被维多克描述为一艘太空船,“它没有被过度设计,这样大而空旷的空间给了展览无限的可能,也能够提升作品本身的可视性。”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关于“宇宙电影”理念的阐述

人类对恒星和行星的解释造就了起源叙事、多元宗教、时间系统,也影响了经济、航海、农业、科学和社会秩序。它们塑造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参展艺术家们将探求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并以此反思宇宙是如何影响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维多克说,“届时,展览作品将如同宇宙科学读物一样丰富。反映了不同的宇宙学科和对微观现实的理解,呈现人类与宇宙互动以及理解宇宙的方式。但所有的作品都可以溯源到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融入宇宙背后的规则体系?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可能会如何改变我们在地球上的行为?我们如何与彼此以及与非人类的其他生命一起共存?”

在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中,维多克发现“宇宙”一词的希腊语起源不仅意味着宇宙,更意味着美丽与和谐;而汉语中的宇宙则寓意着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双年展中作品的多样性将阐述每种文化对宇宙的不同的解释,并从这些解释中建立起与文化对应的哲学体系。“‘宇宙电影’将呈现宽泛的艺术思考,主题从探索外太空的冲动到对意识起源的反思,并且以雕塑、电影、装置和绘画等多种形式实现。”

2014年第10届上海双年展上,安东·维多克的电影作品《宇宙》。

对于“电影”,维多克引用了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作家兼电影制作人亚历山大·克鲁格的观点。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也是一种基于惊奇体验打造的艺术形式,但还有待继续发明。而“电影艺术的每一次发展都必须让其越来越回到其初心或者最初的使命”。亚历山大·克鲁格认为,宇宙就是人类最初版本的电影,所有过去的事件都以“光的轨迹”形式存储在宇宙里。

“如果将两人的想法结合起来,可以说电影并不局限于电影技术的机械装置,而是一种由宇宙本身特性决定的艺术形式。电影诞生的原理,也就是光和图像在时间上的相遇,正是宇宙本身固有的一大特点。这种观点重新定义了电影及其体验,我们可以不再把电影看成是一种叙事媒介,而是一种宇宙现象,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维多克说。

虹口大戏院,摄于1932年。虹口大戏院于1908年正式营业,学术界大多认为这是上海首家正式电影院。

对于此次上海之行,维多克谈及了佘山天文台和电影。他认为,“上双”的主题“宇宙电影”和上海本身的发展或城市历史都有着非常强大的关联。但展览不仅会关注上海的过去,也会展望未来,展览中也会呈现未来走向的设计,但暂不会出现AI制作的作品。

上海佘山天文台“镇台之宝”——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 新华社 图

安东·维多克与宇宙主义

安东·维多克于1965年出生在莫斯科。1979年,他开始跟随苏联亚美尼亚艺术家康斯坦丁·卡拉米扬学习绘画。1981年,他随父母移民美国并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完成学业。在纽约求学之时,俄罗斯观念艺术的“教父”伊利亚·卡巴科夫 改变了维多克对艺术可能性的认知。“卡巴科夫在作品中引入的叙事,以及一种跨历史的艺术工作方式,这是过去从未见过的,完全是颠覆性可我的思想。对于卡巴科夫的离世,我非常难过。”维多克说。

“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理想之城”展览现场,2015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理想之城”展览现场,2015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维多克最早接触到宇宙主义的思想,也源于2012年与卡巴科夫和鲍里斯·格罗伊斯的对话。此后,维多克前往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地追寻宇宙主义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留下的遗迹,并完成了七部基于尼古拉·费多罗夫、瓦西里·切克里金等宇宙主义作者著作的短篇影像。

作为e-flux的创始人,维多克发起了许多有关宇宙主义主题的重要历史文本的翻译和当代艺术写作。e-flux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后期,维多克与一些策展人朋友合作,因为当时美术馆的年度计划中难以腾出时间与场地供维多克等策划展览,因此他们将纽约这座城市本身想像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将停车场、街道公寓等公共场所都纳入考量。

e-flux网站截屏

在当时一个名为“最好的惊喜是没有惊喜”(The Best Surprise is No Surprise)的展览中,维多克等根据唐人街假日酒店(Holiday Inn)房间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来创作装置艺术,并通过一个EMAIL账户将新闻稿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联系人来进行宣传展览。正是这次“没有任何宣传成本的活动的成功使我想尝试发展一个平台,让其他独立策展人、小型画廊、艺术家可以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宣传他们的展览或是其他项目,”维多克说。e-flux最初是一种艺术项目,此后,它朝着许多方向发展,包括编辑写作、策展、艺术活动等。e-flux平台还延伸出e-flux杂志(e-flux Journal,相对严肃的的线上期刊,最初灵感来自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一个项目)、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上,e-flux杂志受委托制作名为“SUPER COMMUNITY”的编辑项目,该项目每天呈现一篇以诗歌、短篇小说、剧本形式的文章,以探索和挑战传统的沟通方式。

2012年第9届上海双年展上,安东·维多克与Nikolaus Hirsch、Eungie Joo带来的《夜校》项目。安东·维多克利用纽约新博物馆的场所组织了为期一年的月度研讨会和工作坊。“夜校”是维多克发起的围绕临时学校形式组织的一系列艺术项目中的第二个。

维多克还与阿森尼·日利亚耶夫共同创办了“宇宙研究所”,旨在超越传统学科的边界,通过跨学科的对话探索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哲学、科学和艺术问题。维多克的作品曾在许多国际展览、艺术节及机构展出,其中包括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柏林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光州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横滨三年展,以及蓬皮杜中心、泰特现代美术馆、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安特卫普当代艺术博物馆、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柏林世界文化宫和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

2010年第8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中,安东·维多克作品《指路明灯》,
艺术家指导参与者遵循肥皂剧的结构“人物介绍-危机时刻-解决方案”进行戏剧演出。这部散漫的戏剧在纽约一家电视制作工作室的几台摄像机下展开,保留了肥皂剧标志性的镜头语言和剪辑。作品名《指路明灯》的名字来自在广播和电视上播出了72年的肥皂剧。

对话|安东·维多克:多元化的角色,全局的艺术观

澎湃新闻:作为艺术家和策展人双重身份,创作跨越了不同的媒介,包括影像、装置艺术、摄影和文字。两种身份关注的内容是否相同、如何互补,其工作方式的异同?

安东·维多克:策展人的工作与大多数艺术家的工作截然不同。是一种更外向的活动,更多地与聚合有关,而艺术家则是在艺术实践中隐含着自我表达。策展人与其作品(展览)之间的距离也比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距离要远。

但我的身份不只是策展人和艺术家,同时也是艺术期刊的出版人,并运营着一个当代艺术信息平台(e-flux)。艺术实践中的多元化的角色,让我对艺术有一个更为整体的全局观。不仅狭隘地专注于一个专业方向,而是探索并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同时作为一个电影艺术家、一个组织并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的策展人、一个与作家合作的出版人、一个为艺术家提供能够发布他们文章,展示他们电影、表演和艺术的平台的人,以上种种会让我对当代艺术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实践,并与艺术达成一种神圣接触。

澎湃新闻:e-flux是一个怎样的平台,它与城市与社区有着怎样的关系?将以何种形式与上海双年展联系?

安东·维多克:e-flux成立于1999年,在当时秉承着一个非常高的标准而建立的平台,到现在为止,运作了二十几年了。当时我和我的朋友策划了一个展览,但是资金非常有限,没有办法去进行大量的推广。不过在1999年数字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大家逐渐开始使用电子邮件来传播信息。所以我们也开始用这种方式给受众发一些新闻稿之类的材料。最初,我并没有打算开一家公司、成立一个平台或开发任何形式的出版物,但出乎预料的是,材料发出去后,获得了热情的反响和回应,萌发了我觉得真的可以成立一个平台,一个能够让艺术家、美术馆、画廊、读者都能够利用的平台。

对我而言,创建e-flux平台最重要的成果在于,通过在这个平台上传播的展览信息咨询等让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之间建立联系。这在之前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艺术家们从拉丁美洲、亚洲、乃至中东非常小的城镇给平台写信、投稿,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在我看来,即使居住在上海或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仍然可能会处在一个比较有限的圈层中,没有办法触及到更多的人。而e-flux平台就能够为所有人建立彼此联系提供一个可能性。我也希望能够把这个平台带来上海。

澎湃新闻:过去在上海的一周,您感受到怎样的艺术生态?在上海的调研对双年展的策划怎样的启发?

安东·维多克:上海是我非常喜欢且热爱的一个城市,我也来过多次。除了作为艺术家参加过多次上双之外,之前也参加过上海艺博会。

此次来上海距离前一次已近十年,我对上海在这十年中新建了如此多的艺术空间和美术馆感到震惊。此外,我之前并不知道电影工业与上海有着非常长的历史渊源,通过此次调研和考察发现,上海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工业的发展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希望能够将这些融汇在这次上海双年展中。

维多克在上海参观美术馆展览。 澎湃新闻记者 图

澎湃新闻:此次双年展的主题“宇宙电影”是如何被确定的?

安东·维多克:一部分原因是我在过去十年里始终在研究宇宙主义哲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思辨思想领域。另一部分原因在于,我艺术家、策展人的多重身份。无论是自己创作电影,还是组织、策划一些以电影为主题的展览,我都非常关注动态图像。所以当我为此次“上双”做主题策划报告时就突然意识到,“宇宙”“电影”两个概念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人类抬头看星空,在一定程度上与看电影有着相似的形式,都是在黑幕布上看内容;从电影诞生之初,夜空和黑暗中,呈现出光的关系就是电影的本质。看起来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实际上是契合的,加之我自己本身也有这两方面的知识背景,所以就将它们结合了起来。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