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在成都揭晓

宗禾
2023-06-10 18:58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在四川成都举行,此次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作为今年的主场城市,成都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人熟知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就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

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第五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来自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文物管理所曲清海、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郑大勇等15名个人和11个团体获颁“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第五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颁奖现场。

作为主场城市,成都目前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39处,不可移动文物6914处,可移动文物25.5万件/套,注册登记的博物馆183家。成都平原史前城址、金沙遗址、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邛窑、茶马古道、明蜀王陵墓群被纳入全国150处大遗址之列。未来将启动实施“三苏”遗址遗迹保护、乡村石窟文化公园建设试点等项目,并将推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文博场馆的建设。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

2023“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和“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揭晓

在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公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工业遗产活化利用 服务美好生活”等10个项目获评十佳案例,“构建展览叙事体系 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等10个项目获评入围案例。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开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活动。据悉,十佳案例从256项申报案例中评选而出,申报案例体现了近年来文物工作的积极探索,涵盖了政策法规、文物安全、保护管理、考古发掘、博物馆、革命文物、社会文物、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颁奖

第五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也在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揭晓,26个“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15名个人和11个团体),他们覆盖23个省份,包括文物工作者、文物保护员和志愿者,以及公安、消防救援、法院、检察院、交通运输、军队等部门人员。

获奖个人包括曲清海(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文物管理所)、许玉德(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文化与体育站)、赵斯田(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文化和旅游局)、郑大勇(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曾艳(重庆市忠县文物保护中心忠州博物馆)、邹广阳(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加层(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野外文物保护点嘎尔索岩画看管人员)、张建军(甘肃省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玉门关文物所文保员)、董海宁(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长城保护员)、王朝伦巴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公安局)、韩育林(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伊西多杰(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阎欣(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徐培岩(海军博物馆)、刘生龙(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嵊泗航标管理站)。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七支队、浙江省文物安全银盾督查队、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文物保护事务中心、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广东管理处)等获团体奖。

论坛聚焦文物保护和利用

在10日下午举行的主题论坛‍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于蕾等从中国水下考古、《从“国家宝藏”到“何以中国”》、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数字技术焕活、馆校合作、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振兴等众多议题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

2022年,由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何以中国”展,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近30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都亮出了自己的看家宝物。图为展览现场。

在6月9日,举办的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以“文物保护与价值阐释科技创新成果及应用”为主题,聚焦考古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关键技术等4个重点方向。来自12个项目组的13位专家分享了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分别围绕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青藏高原古代人群迁移及气候变化格局、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与加固技术、石窟岩体渗水精细水文地质模型研究、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下马碑遗址早期人类使用颜料和复合工具研究、深海考古专用AUV研发、金属文物耐蚀性评估、古建筑裂隙监测传感器研制、纸质文物信息识别与数据库建设、数字文化遗产数据分析及版权保护等方面内容展开交流研讨。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多学科联合攻关之下,项目组突破常规检测方法,采用贝叶斯统计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测年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考古遗存年代,在对石峁与三星堆遗址的测年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打虎亭汉墓中

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苏伯民聚焦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并在河南打虎亭汉墓、江苏南唐二陵等墓葬完成相关技术应用示范,智能技术和新材料揭示墓葬环境特征变化、墓葬壁画附着力变迁之间的关联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黎以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四川安岳石窟圆觉洞为例,讲述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与加固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思考。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程师徐高飞聚焦深海考古,他认为目前深海考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广阔的深海区域和大量的潜在海底文物等待人们去探索和发现。但深海考古专用AUV的关键技术研发、测试和初步应用情况帮助考古人员更好发现深海。

虞世南楷书大运帖页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现场

此外。“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还举办“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线上展览、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展演大赛、“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等系列活动。

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

据悉,除成都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外,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围绕主题组织开展7200余项精彩纷呈的文物展览展示和惠民活动,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此次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大学承办。

附: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 服务美好生活”(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培养 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山西省文物局 山西大学)、“社会文物流通管理综合改革 畅通海外文物回流渠道”(上海市文物局)、“依托科技+精细化管理 赋能博物馆绿色低碳转型”(苏州博物馆)、“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丝绸博物馆)、“多学科研究与保护 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红河州文物局)、“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助力文物资源全民共享”(敦煌研究院)、“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 共建‘黄河文化共同体’”(青海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和“亚洲文明系列展览”(深化亚洲文明对话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