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熊猫“丫丫”最新视频曝光,网友:判若两熊……广东发现2例猴痘病例!

2023-06-12 18: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6月6日上午,北京动物园发布了大熊猫“丫丫”最新活动视频。

视频中,“丫丫”吃饱竹子后,悠闲散步、晒太阳,不少网友表示“丫丫”的状态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据北京动物园介绍,“丫丫”正在熟悉、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目前,“丫丫”身体状态平稳。

网友表示“丫丫”回国后肉眼可见的好看了!纷纷发来“催更”申请:

为啥大熊猫吃竹笋也能胖?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跟踪了秦岭的野生大熊猫数十年,发现相比食叶季,大熊猫在食笋季时胃肠道内一种叫做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的细菌会显著增加,让大熊猫对竹笋中的粗纤维降解消化得更充分,产生更多丁酸盐,这能帮助它们增重,储存更多脂肪,以适应只能吃竹叶的季节。

竹笋出现在春季或秋季,正好是大熊猫生儿育女繁殖的阶段。

过去一周

还有更多时事新闻

跟着科普君一起来看看吧~

↓↓↓

广东热点

1

广州发现2例猴痘病例

6月10日,广州市监测发现2例猴痘病例。病例分别为43岁男性和29岁男性。经广东省、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猴痘病毒核酸阳性,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目前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症状较轻。

感染动物和感染患者是猴痘传染源。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直接接触了患者疱疹和破损皮肤。

猴痘人际传播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为主,普通市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市民不必过度惊慌。

建议市民朋友要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做好健康防护。若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或有同性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和接触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2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

实现合龙

6月11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实现合龙,深圳和中山两市在伶仃洋海底实现“牵手”。

深中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518跨珠江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24公里,是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

3

广东明确住房政策

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6月7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挂网公布由省卫健委、省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精准购房租房倾斜政策,强化税收、经济补助等支持政策等3项措施。

对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适当提高租房提取额度,或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相关支持政策。《实施意见》指出,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制订后,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执行。

4

广东文旅护照正式推出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推出全新一期“悦享山水”广东文旅护照。6月1日起,市民游客可以通过线上预约或亲身前往本期活动打卡点的方式,实名登记免费领取“悦享山水”广东文旅护照,开启专属打卡集章之旅。

5

广东有7个海岛

入选全国“和美海岛”

6月8日,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在广东汕头举行。当天,自然资源部公布了“和美海岛”名单,全国33个海岛入选。其中,广东省东澳岛、海陵岛、南澳岛、上川岛、外伶仃岛、桂山岛、三角岛7个海岛入选。

6

广东高考

预计6月25日前放榜

6月9日,广东2023年夏季高考正式结束。接下来,将开展试卷扫描、阅卷、成绩发布、志愿填报、投档录取等工作。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表示,预计在6月25日前公布本次高考成绩。

7

地龟现身广州从化

陈禾洞自然保护区

近日,广州从化陈禾洞保护区专业技术队伍在野外调查中发现了一保护区新增物种——地龟。

地龟是国家重点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现自然数量已极稀少。地龟的发现,说明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全网热点

1

大兴安岭再次发现东北虎

据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消息,自2021年12月29日在大兴安岭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东北虎后,今年5月30日,该局又在2个相机位点监测到东北虎影像。

这表明该区域可能已成为所发现东北虎的重要栖息地,也表明我国东北虎栖息地进一步扩大。

2

我国汽车出口首超日本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107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汽车出口大幅增长,也带动国际汽车运输船“一舱难求”,航运公司和车企纷纷出手订船。

3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

近十年增加3倍

近日,一项由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领导的新研究显示,根据我国人口普查数据,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女性终身不育(49岁育龄期结束时仍未有子女)水平上升,从1.29%上升至5.16%,增加了3倍。

其中,城市女性终身不育的水平最高,为6.29%,乡镇女性和农村女性的比例分别为5.50%和3.72%。此外,2020年35岁女性未生育率升至10.91%,40岁女性未生育率升至7.85%。

4

多家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

继上周四6大银行宣布下调部分存款利率之后,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宣布,从6月12日起下调部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为5到15个基点不等,1个基点为0.01%。这是继去年9月份调整之后,这些银行再次下调存款利率。

5

“中国芯”

实现全国产化

由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制的国产最大盾构机用主轴承,9日通过钱七虎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评审,这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大型重载盾构机主轴承的自主设计、精密加工、安装调试、寿命预测等集成技术。

6

下个月将可能接种XBB疫苗

6月8日,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川大华西/威斯克生物研发的重组三价新冠病毒(XBB+BA.5+Delta变异株)三聚体蛋白疫苗(Sf9细胞)——威克欣®3价XBB疫苗纳入紧急使用,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紧急使用的针对XBB等变异株的新冠疫苗。

预计未来1至2月,公众可接种该疫苗。

7

国家自然博物馆

在北京正式揭牌

5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历程翻开崭新一页。这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图:科技日报

科技新闻

1

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

第一代恒星的质量

6月7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获取的海量恒星光谱数据,他们在银河系晕中发现一颗化学特征独特的恒星,其化学元素丰度表明,形成该恒星的物质源自一颗质量约为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的超新星爆发。

这是迄今观测确认的质量最大的第一代恒星。

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成为对不稳定超新星的艺术展示图。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2

紫外线或对骨髓细胞产生影响

刊发在《自然》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紫外线不仅会对皮肤造成伤害,还会对骨髓中的细胞产生影响,甚至成为一种急性白血病的推手。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发现肿瘤最先在被晒的部位形成,并且带有因紫外线辐射诱发产生的新突变。

3

“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发明

弹性陶瓷塑料

近日,浙江大学一科研团队将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离子化合物在分子尺度融合,发明了新物质“弹性陶瓷塑料”,使其兼具硬度与弹性,同时像塑料那样拥有可塑性,还能被循环加工。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

弹性陶瓷塑料样品。浙江大学供图

4

我国成功发射一箭26星

6月7日,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采取“一箭26星”方式,将搭载的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该批卫星主要用于技术验证试验和商业遥感信息服务。

5

压力大的人

身上更容易发痒

一项研究发现,压力大的学生(HSS)比压力小的学生(LSS)表现出了更多包括瘙痒的皮肤病症状。德国研究人员在Frontiers in Medicine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大量德国学生进行了调查,以评估瘙痒是否也与压力有关。

该研究显示,与压力小的学生相比,压力大的学生报告发痒的频次更高。

6

人工甜味剂具有基因毒性

近日,北卡罗来纳大学的Susan Schiffman等人在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 期刊发表论文。

该研究发现,常用的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会在体内产生三氯蔗糖-6-乙酸酯,该物质能够破坏DNA,具有基因毒性,此外,三氯蔗糖中也能够检测到存在微量的三氯蔗糖-6-乙酸酯。这些发现引发了人工甜味剂如何导致健康问题的新思考。

7

饥饿感本身就足以延长寿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饮食限制(Dietary restriction,DR)可以有效延长寿命,并延缓跨物种的衰老相关疾病。

5月11日,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员在《科学》上发表研究,表明因食物短缺而产生的饥饿感会促使大脑表观基因组发生变化,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影响摄食行为和衰老。

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Scott Pletcher博士表示,与之前的饮食限制研究的观点不同,食物营养的多寡并不是导致饮食限制益处的关键,饥饿感本身就足以延长寿命,动机状态本身就是衰老的决定性驱动因素。

科协动态

1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

发布仪式暨服务高质量发展

访谈活动举行

近日,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暨服务高质量发展访谈活动在广州举行。会议传达学习省委书记黄坤明同志为202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所作的批示精神,宣读致全省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公布2023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结果,发布2023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视频并颁发证书。

想及时收到更多科普知识

把“广东科普”设为星标吧~

↓↓↓

今日推荐视频

为什么会有

白色的大熊猫?

没有“黑眼圈”的大熊猫长啥样?

全球唯一一只

白色大熊猫正脸照首度公布

为什么会有白色大熊猫?

白化动物只能是白色吗?

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编辑:蔡芷涵

审阅:杨敏婷、朱妮

来源: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广东发布、中国经济网、科研圈、广州日报、央视新闻、北京新闻广播、广东新闻联播、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官网

原标题:《大熊猫“丫丫”最新视频曝光,网友:判若两熊……广东发现2例猴痘病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