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知名老字号闭店,年轻人不爱吃甜品了?

2023-06-16 11: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段时间,老牌香港甜品品牌“许留山”位于深圳的最后一家门店关闭,引发了网友一波“回忆杀”。截至目前,许留山在大陆地区只有不到10家店,北京、浙江、广州等地都有一两家店留存。港台影视文化风光不再之后,港式甜品也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

01

甜品潮流开创者

回顾许留山近70年的发展历史,说它是“甜品界的鼻祖”毫不夸张。上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许留山的广东普宁中医在香港街头卖起了龟苓膏。60年代,许留山的儿子在元朗开出了与父亲同名的商铺,主要售卖龟苓膏和凉茶。

1992年,许留山推出独家产品“芒果西米露”,在传统港式糖水里的西米加入芒果汁和新鲜芒果,初步奠定了其港式鲜果甜品的专属地位。

2000年,许留山又推出了“杯装鲜果爽特饮”,率先定义了“边走边喝”的概念,一度成为了香港文化的符号之一。

2004年,许留山打入内地市场,以上海和广州为起点,之后拓展国际市场,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地都有门店。

之后许留山几经转让,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开放加盟后,加盟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品牌经营不善,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被崛起的新茶饮超越。

02

甜品市场大变天,许留山们困境重重

许留山的黯然退场,也是港式甜品发展陷入困境的一个缩影。

辰智餐饮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Q1,以芋圆、仙草、甜豆花作为卖点,强调现煮现卖鲜芋仙约有门店约500家;主打甜品下午茶概念,打造了双皮奶、芒果班戟等经典产品的满记甜品约200家,传统港式甜品增速放缓,主要有以下原因:

1、产品创新不足,性价比低

自从定位高端的喜茶和奈雪宣布降价,新茶饮基本告别了30元时代,20元以内成为主流。而从许留山、满记甜品、鲜芋仙的菜单来看,大部分产品的价格都在30元以上。

作为芒果甜品的开创者,许留山后续产品的创新明显不足,而在这点上,新茶饮们却是做到了极致。特别是七分甜,几乎是凭借一个品牌的力量,将杨枝甘露送上了轻餐厅热门菜品榜第一名(榜单来源:辰智大数据《2022年轻餐厅大数据分析报告》)。

不止是芒果,新茶饮品牌们在挖掘小众水果、创新茶底、跨界联名营销等方面,上新频率都让传统港式甜品望尘莫及。就算情怀深重,年轻人也很难用一顿午饭的钱,消费一款已经过时的甜品。

2、消费观念转变,低糖受到欢迎

仙草、西米露、芋圆、丸子......港式甜品的用料几乎都离不开高糖、高淀粉,无论如何创新,消费者都会将它们总结为“一碗淀粉糊糊”、“一碗顶一顿”,本来想作为餐后解馋的补充,却反而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近年来消费观念转变,低糖、轻脂、低卡成为了大势所趋。传统甜品店中的产品,已经与年轻人的追求格格不入。

3、更强势的品类跨赛道争夺市场

除了强势崛起的新茶饮,抢夺了港式甜品市场的,还有不少正餐厅,也“卷”起了甜品。如今年轻人的认知中,最好吃、最好看、最时尚的甜品,都在火锅店里。朱光玉火锅馆的牛乳冰、楠火锅的霸气千层冰、吼堂老火锅的爆浆红柿牛乳雪花冰等等,都有着视觉冲击强、出片高的共同点,即使一份卖到五六十元,依然挡不住人们排队的热情。

正餐+甜品/饮品的风潮席卷了餐饮行业,年轻人早就在烤肉店、火锅店、串串店实现了甜品自由。

03

危机之下的出路:下沉和转型

被新茶饮和正餐前后围堵的港式甜品,还有市场机会吗?一些新兴品牌,在下沉市场里找到了新的转机。

辰智大数据显示,甜品市场TOP10省份中,山东、河南及河北的门店在2020及2021年复合增长率较高,而广东、广西这些南方省份却出现了负增长,甜品企业北上依然拥有很大发展空间。

如今的新茶饮和甜品赛道,高价区有喜茶、奈雪两强相争,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低价区有蜜雪冰城一家独大;创立于四川,主攻腰部市场的书亦烧仙草经过近十年发展,已经在下沉市场占领了稳定份额,目前门店数突破7千家,成为烧仙草领域的头部品牌。

另一方面,既然有茶饮、正餐玩家跨赛道做甜品,甜品企业不妨主动尝试转型,打破品类壁垒,让餐、饮、甜品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2022年5月,满记甜品与以车厘子饮品切入新茶饮的小满茶田宣布战略合并,双方希望通过“新、老消费的半场相遇”,老消费根基稳,新消费敢创新,实现优势互补。

许留山的黯然退场,也在提醒餐饮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才能保持品牌长久的生命力。

你觉得甜品创新的突破点在哪里?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