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致毕业生:我总是拿A,而比尔·盖茨永远是B

2023-06-19 11: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管理视野》肖佐 复旦商业知识

本文改编自:肖佐,我和比尔·盖茨是同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75—82.

插图来自网络

威廉·莫伦特斯,今年69岁,现在在纽约经营着一家食品贸易公司。他有4名子女,他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也颇有心得。每当有孩子到了毕业季,他都会把自己初中同学比尔·盖茨的事,讲一遍给他们听。

那是1967年,威廉进入西雅图湖滨中学读初中,这是一所享誉盛名的私立预科学校。它的高收费与极好的学风和教学品质成正比,许多上流社会的人都争相把子女送进来。然而,在威廉看来,这所学校给他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优秀的教员,而是他的同班同学比尔·盖茨。他如此说道:

“学校里每次考试我总是拿A,而比尔永远是B。但他似乎毫不在意这些成绩,他身上不住地散发着热情、自信、专注和果敢的气息,总能吸引我这个A级选手的注意。孩子们,一个人贫穷或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非常富有,他一定是具备了比尔身上的这几种品质。”

我总是拿A,而比尔·盖茨永远是B

威廉·莫伦特斯天生就是一块学习的好料子,这是许多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一致评价。

小威廉一直对学习的事得心应手,在湖滨中学莫里班主任的记忆里,这个孩子的成绩几乎都是“优上〞,他得到“A”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威廉·莫伦特斯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觉得自己上学的目的就是让成绩超过班级的其他所有人,每次都得考第一。威廉对班级里学习比较好的同学都非常留意,因为他把这些人当成自己潜在的对手和假想的敌人。其中,有一个头发卷曲、面色白皙的男孩就坐在他的后面,叫做比尔·盖茨。盖茨虽然经常得到“B”的分数,但他却引起了威廉的注意,因为盖茨的时间并没有全部用在学习上,他似乎对电脑更感兴趣。威廉内心清楚,如果这个人愿意把他的时间拿出一半放在课本上,也许自己就不能老是得到第一名了。

1967年秋天,比尔·盖茨12岁,被父母花大价钱送入湖滨中学。现在看来,这是他父母的一个明智之举。他们看到比尔·盖茨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龄人,在原来那所学校里继续待下去,会严重限制他的发展,而湖滨中学看起来能给他们的儿子提供更大的空间。当然,那时即使是他们也没有想到湖滨中学究竟给盖茨创造了怎样巨大的机会。后来有人说,比尔·盖茨最大的幸运就是进入了湖滨中学,获得了在这个自由天地里充分发展自己的机会。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中一次决定性的转折。

让我们来看看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吧。

当时,美国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人造卫星一颗接着一颗发射上天,更有一个历史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正在进行中,人们被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狂潮席卷着,都准备迎接科技新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思维的活跃,种种新思想、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对那些以前从未见过的事物变得接受度更高了。

1960年代以前,湖滨中学和美国其他学校一样,管理非常严格,风气十分保守。就连学生每天的着装也有明确规定,学生上学必须穿规定的外套、打领带,穿有鞋帮和扣眼的鞋。学校分高低两个学部,七年级和八年级为低学部,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为高学部。但不论是哪个学部的学生,如果他的行为举止与一个绅士的标准相悖,老师和校长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揪出来,甚至勒令退学。(现在我们中国的许多小学、中学似乎还是如此)

1960年代后,随着美国掀起一股自由化浪潮,湖滨中学也在这个浪潮中渐渐发生变化,开始修改学校一成不变的规章制度:不仅在着装上有所放宽,留长发、蓄胡子也不算违反校规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学校表现出一种活力,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思想和精神也因此得到了解放。学校的教育思想相当活跃,他们并不把目标仅仅定在为大学输送人才这一点上,而更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人物。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又对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尽可能提供机会甚至特权,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些学生受到学校的特别关照,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即使有些活动超出了学校规定的范围,也可以得到特殊的允许。盖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第一次正式接触到真正的微机技术。

那时,电脑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还处在这项技术的“石器时代”。即使在半导体技术较为发达的美国,它也刚开始进入工商界,电脑尚未普及,更不要说笔记本电脑了。当时一台电脑要占去一个大房间,有长达几英里的线路连接,价格则高达数百万美元。

1968年秋天,湖滨中学却做出一个大胆而明智的前卫决定:租用一台电脑,开始让学生们接触电脑技术。之所以租而不是买,原因在于当时的电脑太过昂贵了。湖滨中学也无法筹措这么一笔巨款购买电脑来供学生操作,只能向拥有电脑的企业租用,按使用时间付费。而即使是租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学校只要有电传打字终端机,就可以通过电话线与企业的电脑连接,这一点倒是有点像现在的网络终端与服务器之间的关系。为了购买电传打字终端机和解决上机费问题,校长便求助于学校的“母亲俱乐部”。学生的母亲们经过商议,决定举办一次拍卖活动来替学校集资。虽然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还从未见过电脑为何物。最后的结果是集资到3000美元,这就使学生们至少在这个学期结束前,可以使用附近一台属于通用电气公司的PDP型电脑。

PDP机是当时十分著名的电脑,是由“数位设备公司”设计并生产的。比尔·盖茨后来评论学校的这个措施时说:“还在60年代末的西雅图,就让学生使用电脑,这是当时一种令人惊讶的做法,对此,我将永远怀着对学校的感激之情。”

盖茨的感谢绝不是一种客套,他确实是学校这个决定的最大受益者。当一切处理妥当后,老师领着盖茨所在的那个班级去参观电脑机房。其他的同学都不知如何操作终端机,但比尔·盖茨却试着在电脑终端机上输入几条指令,对这些指令处理的结果立即从PDP型电脑上传回来了,这使比尔·盖茨不仅大为惊讶,而且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满足。他觉得这简直就是在变戏法,太神奇了。从此以后,他一有空余时间就去电脑机房,不断地在电脑终端机上做各种试探和练习。也就是在这以后,盖茨的成绩开始常常得“B”,但盖茨从不在意,他认为学习电脑要比学习课本更有意义。盖茨的父母当然也看到了这个变化,可贵的是他们从未批评过盖茨,他们只是偶尔提醒一下自己的儿子:别把功课落得太远。

威廉·莫伦特斯却没有这样的幸运,或者说他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把课程学得滚瓜烂熟。他的父母听说学校开设了计算机方面的课程,马上就讥讽校长,说学校简直是在浪费钱。威廉虽然有时也想去接触一下电脑,但想到父母的评价和成绩的压力,只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复习功课,结果自然是威廉继续保持着他在班级上的领先排名。但他平时却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和特长。

就在盖茨所在的这一年级里,后来出了许多人才和名人。他们大多活跃在艺术界和政界,可以说湖滨中学的这种开放教育的态度成就了他们。当然,这个事实并不能成为那些躲避教育和偷懒的人的借口,但如何让个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如何调动自己全部的潜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威廉·莫伦特斯从不同意那种“比尔·盖茨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计算机天才”的说法。他觉得盖茨确实有计算机方面的天赋,但如果和盖茨日后取得的成就相比,这些天赋根本就不是主要原因。威廉总是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同学:

“比尔是一个具有超级热情品质的人,在中学的时候,我从未见过有谁比他花在计算机上面的时间更长,我也从未见过有谁能像他那样在一个领域内如此努力和持续地付出。虽然我们那时都还是个孩子,可比尔的近乎疯狂的热情仍然无人可比。他的成功理所应当,上帝不会看不见这么执着的一个人!”

原标题:《致毕业生:“我总是拿A,而比尔·盖茨永远是B”》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