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请准备好一本消夏的书:草木有情,人间清欢

2023-06-19 14: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立春踏雪寻梅,惊蛰雨中赏白玉兰,

立夏芍药花开、青梅煮酒,夏至荷塘小坐、饮一杯清茶,

立秋明月院赏紫薇,白露山寺月中寻桂子……

当我们把生活安置于有情天地时,我们将满心欢喜,四时风雅,岁岁清欢。

这是《草木有情:跟着节气寻人间清欢》传递的生活美学和生活智慧。这本写节气草木的散文集,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书写了全国各地六十余种有人文底蕴和历史背景的树木花草,它们就像朋友,等候有情人的一期一会。作者以童心和文心,记录自己与植物相遇、重逢的美好故事,昭示一种人与自然相依相生、相伴相长的生活方式。6月6日(芒种节气)晚,本书作者殷若衿与生活美学倡导者刘悦笛、植物人文学者汤欢做客 DT-51 3F RENDEZ-VOUS,以“什么是有情的生活”为主题,畅谈二十四节气文化、植物人文与东方美学生活。以下是活动内容摘编。

01

出版方致辞

孔令燕(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很高兴在芒种节气这天跟大家分享《草木有情》这本书。

芒种,忙种,一个是忙着收获,一个是播种。我小时候一到芒种,天气特别晴爽干热,地里的麦子快熟了,这时候学校就会放“麦假”,为的是让农村的同学回家去收麦子。这是芒种节气给我的一个亲切的记忆。

说到《草木有情》,这是人文社文化板块新出的一部散文集。它主要是把一种美的生活理念传递给大家。大家也许不一定能像作者那样天南海北去赏花访友,但我觉得对于每个人说,大自然的馈赠都是平等的。这本书倡导了一个理念,就是发现生活中的美,捕捉大自然给我们的每一次馈赠,不要浪费四时花开、天地自然的每一处惊喜。

说到这儿,我说一个细节。每年5月份北京满大街都是五颜六色的月季花,有一次我骑自行车在路边走,我觉得新开的月季太漂亮了,就去拍照。这时候一个快递小哥也停下来,在同样的地方拍这个花。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不一样,但是在这朵花面前,它馈赠给我们的美是一样的。我特别感动的是,这个快递小哥在这么奔忙的时候还能停下来欣赏路边的一朵花,这对他忙碌的生活也是一种安抚。

中国人常说境由心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其实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古诗词里的“感时花溅泪”和“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因为我们心境不同。所以我希望读者朋友们看看这本书,欣赏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朵花开、每一次美好。

02

作者分享创作故事

殷若衿(《草木有情》作者,东方美学生活践行者):

说到我个人对于草木的情感,我觉得跟我的童年是分不开的。我生长在长白山脉脚下的城市通化,我家老房子背后就是一座大山,山上长着很多野花野草,童年时我常常跑到山里去玩。上学后,我对草字头的生字特别敏感,我会查词典这个字代表什么植物,我也很喜欢看《本草纲目》之类的植物图谱。

后来我到了上海,在外企上班,从事最忙碌的广告行业,每天当我走出办公室的写字楼时,天都已经黑了。对于四季的变化,以及每个季节有什么花开花落,我基本上很麻木。直到有一天,我坐在出租车上奔赴客户公司,远远望见窗外公园里的桃花开得那样绚烂,我才发觉,也许我舍本逐末,错失了这个人间最美好的东西。

从广告公司辞职做了自由职业后,我喜欢给花草拍照。我发现我家楼下的绿化那么美,而且我每年拍一组花,花开的时间每年大体都是一样的。我想到日本有一个花道家叫珠宝花士,她说过一句话:“植物从来不会弄错季节,人心亦当如此。”人在都市中对季节是不敏感的,但都市的花草树木对大自然季节的更迭依然有敏锐的感知。我想,我是不是该像植物一样,回到跟自然连接的状态。

后来就有了我第一本写节气草木的书《草木有趣》。在这本书的分享会上,我讲到自己常到山林里去拜访一些古树的经历时,主持人说:“我怎么感觉若衿好像在山林中有很多花朋树友,她们一期一会,这样的日子好浪漫。”我觉得“花朋树友”这个比喻很不错,就想以这个主题再写一本节气草木的书,于是就有了《草木有情》。

我的社交媒体会发很多照片,每到一年结束的时候我都会回顾这一年我拍过的所有照片。我发现除了跟家人、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以外,最让我觉得开心的就是和植物相处,包括我在山里看到它们又一年花开了这样的经历,这是让我最快乐的。至于世俗名利方面有什么收获,反而对我来讲没有那么重要。

《草木有趣》写的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一些花草果蔬,《草木有情》侧重写旅行中和草木相遇、重逢的一些经历。如果说前一本书里草木是可以赏的花、可以吃的果,在这本书里它已经成了我的朋友、知己,也是可以疗愈我身心的老师,可以安放我心灵的寄托。从目录可以看出,书里的文章是以二十四节气来贯穿的。因为中国人赏花木一定是与节气关联的,一定是在季节的流转中去欣赏花木的美好和变化的。所以,在封面外侧我们也印了二十四节气的名字。

《草木有情》里的插图都是我拜访一些花草树木时留下的影像记录,有51幅绘画、53张摄影。绘画的好处是创造。比如《茈碧湖的梨花》,画的是春分时我跟朋友在大理茈碧湖梨花树下一起喝茶。当时朋友家里有个小猫很可爱,后来小猫因为年纪太大去世了,我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刚好听到这个消息,就想把小猫再次邀请到梨树下跟我们一起喝茶,便在画里把这只小猫加了进去。

殷若衿《草木有情:跟着节气寻人间清欢 ·茈碧湖的梨花》插画

再比如《与文徵明周瘦鹃赏荷》。那年夏至我去拙政园赏荷的时候刚好带了一本书,书上记述了文徵明、周瘦鹃在他们各自生活的时代跟朋友一起看荷花的经历。我觉得自己虽然是一个人来的,但好像跟古人有了跨越时空的精神连接,所以我在画里加上了文徵明、周瘦鹃,我们三个不同时代的人坐在相邻位置,一起喝茶一起赏荷花。

殷若衿《草木有情:跟着节气寻人间清欢 ·与文徵明周瘦鹃赏荷》插画

在每篇文章后面,我还加了一些花馔食谱,比如槐花饼、牡丹羹、炸玉兰花和一些茶点的做法等,希望大家能够把自然之美搬到我们的餐桌上。

我特别要介绍一下赠送的《廿四节气赏花木手册》。对于爱花之人来讲,最大的痛点就是,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花期,所以很容易错过最佳赏花季。这个手册非常实用。我在每一个节气对应了一种花卉,比如说现在是芒种,对应的是凌霄花,手册里从南到北按照纬度标记了厦门、苏州、南京、西安等城市赏凌霄的地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南到北追着花期赏花了。

整个手册我列了32种花木的346个赏花点,希望大家一册在手,能够在每年花木最美的时候,跟它们一期一会。

03

嘉宾分享一:东方美学生活

刘悦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生活美学倡导者):

很高兴今天能来,我想从生活美学的角度给予一定的支持。

什么是生活美学?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在这个时代讲求生活的美感?我们常说美好生活,其实美好生活是两种生活,一种是好生活,一种是美生活。好生活一定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生活是有品质的生活。现在我们中国人做什么呢?就是想用美生活去提升我们的好生活,所以开始找回我们民族特别丰富的美感,比如先秦两汉的质朴、魏晋的风骨、汉唐的气象、明清的趣味、民国的韵味等,都在今天的美学潮流中涌现。今天的生活美学在做的,就是要找回中国人的美感,为中国人的生活立美之心。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主要有十个方面,在这本《草木有情》中都有体现,如天之美、地之美、人之美,还有食之美、物之美、居之美、游之美、性情之美、德之美、文之美等等。

《草木有情》体现中国人生活美学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天之美,即四季之美、二十四节气之美。这是东亚农耕文明的特色,在季节变换中感受时间律动之美,而且这个大宇宙的律动跟中国人小宇宙的律动是同节拍的,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第二个,地之美,跟植物之美有关。西方人讲科学,植物分科分属去认识,中国人讲人文,有着把植物道德化的传统。很多吟诵花草的诗词都和道德有关。比如屈原笔下,美花美草是比喻道德高尚的,恶花恶草是比喻道德低下的。《草木有情》就引用了大量和花草有关的诗词,用文学的笔法把草木缘情的故事写下来,使得一草一木变为有情的一草一木。

第三个是人之美。人在赏花的时候,都是带着情去赏花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想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中国人“物我合一”的审美观。我们现在讲的美学都是有人的美学,哪怕面对自然万物,也是我们人参与其中,因而都是有情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其实是以情为本的。

还有食之美、物之美,这本书列举了24种时令花馔食谱,以及花道、茶道等,都是这方面的生活美学。

还有游之美。《草木有情》的副标题是“跟着节气寻人间清欢”,跟着二十四节气去各地赏花的意思。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旅游赏花时候的一些美好的故事。作者还专门设计了《廿四节气赏花木手册》,特别实用,一目了然地告诉你最美的花在哪,什么时候、应该去哪赏花。

我们知道晚明是中国生活美学的高潮,出现了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亭的《长物志》、高濂的《遵生八笺》。这三本书其实就是明朝人的生活美学手册,告诉你怎么去旅游、怎么去赏花,旅游时应该戴什么帽子、拄什么拐杖,应该带什么样的诗笺、什么样的小匣子……

《草木有情》也是一本生活美学手册,而且是今天人们的生活美学手册,天、地、人之美,居、游、食、物、文与性情之美等,都在书中得到体现。中国人爱讲以小见大,在一草一木中赋予美学智慧、生活智慧,所以中国人的美学生活往往不是到美术馆、音乐厅去欣赏美,中国人的美感世界就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在小园小圃中,在日常的饮食郊游中,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

一句话,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讲什么呢?随物而婉转,与心而徘徊,心随着一草一木婉转、徘徊,这种心物之间的交融是中国人生活美学追求的境界。

汤欢(植物人文学者,《古典植物园》作者):

东方美学生活,这个词是六个字:东方、美学、生活。东方就是和西方的区别。刚才刘老师也说到了,我们去看植物的时候,古人不会从科学的角度看这是什么科什么属——这是西方近代植物学才有的理论。在古代,植物对于我们是什么呢?就是情感的寄托,也是医食的来源,除了审美之外,还有食用性的物质关照。西方是博物学的眼光,从科学的视角去看植物,对他们来说有一种科学之美。这是东西方的区别。

第二个是美学。我觉得美需要有一种心境,有一种东方的心境,这种心境在我看来是非常闲适的。假设像殷老师刚才讲的她做广告的时候,每年996的工作,她就算有心情和心境去欣赏自然万物之美,也没办法写出这样一本书。

生活是方方面面的,刚才刘老师也讲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包括很多方面,植物、节气、花鸟鱼虫,还有居游、吃穿用度等都包括在里面。这样一种美学生活并不是我们现在才形成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比如明代高濓,在他的《遵生八笺》里讲到要在不同的时节做不同的事情。比如在夏天,他会做什么呢?三生石谈月、飞来洞避暑、湖晴观水面流虹、山晚听轻雷断雨,还有观湖上风雨欲来,步山径野花幽鸟等,听起来是不是很诗意、很生活美学?尤其是观湖上风雨欲来,这样一种行为可能只有我们中国人才会理解。想象一个俄罗斯人在贝加尔湖畔等待湖面的风雨吹来,可能俄罗斯人会觉得这个人不可理喻,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观湖上山雨欲来是一种很诗意、很符合东方美学的一种行为艺术。

今天的茶道、香道,其实都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今天生活美学的一种延续。我也同意刘老师说的,《草木有情》是一本典型的东方美学生活手册。

殷若衿:两位老师谈得特别好,我简单做个补充。

我个人觉得东方美学的灵魂是东方的哲学,就是天人合一。庄子有一句话讲:“通天下一气耳。”中国古人会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气,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宇宙里面的植物、山石、人类,包括万事万物都是不能割裂的整体。所以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我们终极追求的生命目标。

第二个,我觉得东方美学的核心是师法自然。刚才提到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待山水自然的不同,西方人在户外的时候他们是把自然当成一个征服对象,比如说去攀岩去坐滑翔机,他是去挑战自然、征服自然。但是中国人不一样,我们并没有把自然当成被征服的无生命体,反而我们会在自然留下很多人文痕迹,比如历代书法家的摩崖石刻等,我们的自然和人文是关联一起的,而且文人世界会有自然主义的勃兴,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他们会徜徉在山水间,和自然相容纳相吐纳;元代的文人画,他画的并不是山水,他画的是自己和山水共通的练达情怀。

再谈到第三点,我觉得是风雅。在苏州沧浪亭对面有一个叫可园的地方,门楣上有四个字,就是“四时风雅”,这已经很精准概括了中国生活美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四时四季,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过程中能够体现出雅致的生活。

另外,我觉得东方美学还有其他特点,比如舍形取意。像中国画追求意境而不是形似,通过意境包括留白、线条展现画家的情怀,山水、云烟都传递一种通达的美感。

还有朴素。孔子说“素以为绚”,庄子也说过“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中国艺术大多比较简约、朴素,不会特别繁冗复杂,虽然到了清代时有一些变化,但是主体的审美还是朴素的。

另外就是气韵流畅。我们的宋瓷、明式家具、古代服饰,线条都是非常流畅的,像我们的书法作品一样,有气韵流动的美感。

再就是含蓄。我们在表达美的时候不会那么浓烈,就像中国茶,不会像英国红茶那么甜香,或是奶茶那么甜腻。中国茶有一种若隐若现的香气,让你静下心来去品味。总之,东方美学生活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最重要的是修心,让我们的心能够安静下来,去品味天地自然与生活中的美感。

04

嘉宾分享二:植物人文

主持人: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草木”,在写植物方面,这本书有哪些独到之处?

汤欢:这本书里大部分植物我都写过,但是我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惊喜的发现。

写植物的书大都会引用相关的诗词歌赋,这个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比如凌霄花,书里《虎丘寻凌霄》这篇就引用了很多古诗词,从陆游的“古来豪杰少人知,昂霄耸壑宁自期”到贾昌朝的“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都借凌霄表达自己高洁远大的志趣,而白居易“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则将凌霄花讽喻趋炎附势之辈,使凌霄花平白背负了骂名。

殷若衿《草木有情:跟着节气寻人间清欢 ·虎丘寻凌霄》插画

包括写桂花、写荷花,引用那么多古诗词,是要做很多功课的。但殷老师写下来我觉得一点都不刻意,非常自然。此外,还有一种意外之喜。我举个例子,《云间的老槐树》这篇写国槐。大家知道国槐是三公九卿的象征,三公九卿会种槐树来象征官爵,所以南柯一梦的故事是发生在国槐底下,而不是发生在枣树底下。殷老师也写到了相关的历史故事,比如春秋时期刺客麑触槐而死的故事,这是谈国槐绕不过去的。但往后面看,怎么还出现了钱谦益和柳如是?他们和国槐有什么关系?原来,殷老师特地去了松江,那里有一个祭江亭,是陈子龙投江的地方,这就写到明末清初之际的文人,由国槐象征的忠、义,牵出文人风骨的传统。

再如《故宫海棠》,由故宫文华殿的海棠花写到故宫文物南迁,我们读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海棠背后的文化,还能了解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而且作者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故宫海棠一样,一年又一年花开不断,我们的文化、文脉也是这样延续下来的。

殷若衿《草木有情:跟着节气寻人间清欢 ·故宫海棠》插画

第二个我比较欣赏的是《草木有情》没有把传统文化当作客体对待。我们在阅读相关书时会觉得作者和传统文化是一种主和客的关系,传统文化是被罗列梳理出来展现给读者看的,有一种案头工作的感觉。但殷老师不一样,她亲自去到这个地方,身临其境去写。比如《与文徵明周瘦鹃赏荷》这篇,她引用文徵明、周瘦鹃写荷花的文章,都是与他们畅谈对话的方式,这就很不一样。她会身临其境去想当年文徵明、周瘦鹃时的风景已经不在了,今天我来到这里,看一下他们当年看过的荷花到底是怎么样的。最后,从背包里搬出一套茶具,对着荷花泡饮一壶荷花茶,她是把东方美学融在风景里去写,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殷若衿《草木有情:跟着节气寻人间清欢 ·访文徵明手植紫藤》插画

再比如《访文徵明手植紫藤》这篇。我自己写紫藤可能会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因为我没有去到苏州博物馆亲自拜访文徵明载种的紫藤。殷老师却身临其境告诉你,我今天来拜访文徵明栽的紫藤,她说:“想来,文徵明或许当年也在这同一树紫藤花下纳过凉,这紫藤便不是一般的紫藤了,好像那花穗与枝叶间,有故人的呼吸,犹若可闻。”殷老师是亲临花下,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把花激活了,而不是罗列文献。

所以,这本书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作者身临其境去到一些地方看植物,作者写植物都是亲身实践,不是一种案头功夫。书中的文章标题也都是地点和植物的组合,我觉得这本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植物人文地图,或者说植物人文拜访手册。

05

嘉宾分享三:清欢美学

主持人:这本书的副题叫“跟着节气寻人间清欢”,请问“清欢”是一种什么乐趣,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学?

刘悦笛:所谓清欢就不是重欢。什么是清?清是不重、不浓。这是中国人审美含蓄的重要特点。我观花草树木时体会到一颗活泼心,但我一赏而足,并不占有、夺取,这本身就是一种淡淡的欢乐,也就是清欢。中国人特别善于发古人之幽情,我看到紫藤,想到了文徵明,发古人之幽情是为了抒今人之真情,是抒发你当下人和植物之间的情感,这种抒发也是一种清欢。

清欢美学有几层境界:第一层,我看一朵花很漂亮,造型、色彩好看,这是最低的境界,就是好看、悦目。第二层,你看到这朵花怎么像画一样好看,所谓风景如画,美如风景,这是悦意。但还有第三层,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理由。不知你们有没有一种体验,你站在风景中有一刹那你突然镇住了、呆住了,突然融入风景了。这是悦神。《草木有情》把人与花草树木之间相依相生的关系、物我相悦的境界叫作“清欢”,是很符合东方美学趣味的。

汤欢:何谓清欢?苏轼《浣溪沙》词说:“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词作于乌台诗案后的第5年。这年早春,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时与刘倩叔同游南山,写下这首词。此时东坡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心境不一样,粗茶淡饭也是人间至味。所以,“清欢”这种体验恐怕离不开闲适与从容的心态,这也是东方美学生活的题中之义,即不断修炼自己内心,抵达一种平和、宁静的人生状态。

其次,“清欢”必然区别于物质享受,它并不在乎物质上有多么奢华。正如苏轼在这首词中说的,午后的一盏茶,寻常的一碟野菜,也能让他得到极大满足。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小确幸”。《草木有情》这本书就写了作者在不同节气寻访花木的很多“小确幸”,可谓“清欢”体验指南。

06

现场读者提问

读者:今天聊到了一个有趣的文化话题,特别是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传到今天针对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智慧。《草木有情》这本书是不是想要传递二十四节气的生活智慧?

殷若衿:我确实一直在关注二十四节气文化,在《草木有情》之前,我还写过一本书叫《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时间智慧》。我把自己定位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播者,所有的书基本上都是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来写的。二十四节气生活有很多方面,从草木人文来说,我们可以去关注季节变化、节气流转下的草木之美,从中体会天人合一的智慧。还有一点是我倡导的,要吃时令的食物,因为当时当令的食物,它的营养是最饱满丰富的,所以中医有“不时不食”之说。再比如插花、茶道、旅游,也都要应时应季,每个节气适合插什么花、喝什么茶,以及观山林四季和草木的变化,都是一种生活智慧。

读者:我感觉《草木有情》里的文章就像我高中、大学时学的散文。现在的年轻人都追求快,追求比较强烈的感受,如果我和朋友去说东方美学,他们会觉得这太伤春悲秋了。比如去露营的时候,弹吉他的比较多,如果你说这棵树怎么样,很多人就会觉得很奇怪。

殷若衿:我分享我的一个经历。我在外企上班的时候,第一次出国是零几年,我去的是日本,当时去了鲁迅笔下的上野公园看樱花。我看到樱花树下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在做抹茶道,而年轻人则摆个大毯子野餐,吃的都是买来的面包、热狗。那次我被邀请到抹茶席上了,当时就感觉抹茶道很美,但我会好奇为什么都是年纪大的人喜欢?我同时也能察觉,喝茶能让我的心安静下来,而吃热狗、面包这些快餐不能让心安静下来。后来,我过了30岁之后,慢慢开始觉得特别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就开始学中医、茶道、香道、插花,我深深觉得东方美学生活能抵达内心的平静,但需要时间的积累和领悟。我们是中国人,有着东方的审美基因,年轻时不一定能体会到的东方美学,经过岁月叠加之后,才会真正看到它,看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经历,我写入了《草木有情·上野的樱》里。

殷若衿《草木有情:跟着节气寻人间清欢 ·上野的樱》插画

读者:培养审美意识是需要一定的门槛或者说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条件,还是说我们每个人没有任何基础就可以去感受或者培养审美意识?

刘悦笛:我举一个例子,80年代无印良品刚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大受欢迎,因为那时候日本经济还算好,大家不喜欢素朴主义的美学。后来日本经济慢慢衰落,包括世界范围内经济减速的时候,无印良品在日本、在全球都开始流行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美学不是正比关系,经济热的时候,大家会忙着赚钱、创业,不会想到回归身心,享受生活的美感。特别是中国人讲的生活美学,不是以物质为基础,中国人在路边采一朵小花插到瓶子里欣赏都是很美的,这种美是心灵体会的,不是拿金钱去购买的。审美的本质是分享、是共享,是我看到一个好东西,有一种分享的冲动,而不是占有。

所以千万别以为生活美学就是有钱人的美学,生活美学恰恰是最大众的美学,是普通大众分享的美学,它就植根在我们生活中。就像《草木有情》写到的生活方式,在日常旅行中,在自家小园子里欣赏花花草草,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生活。

07

嘉宾的仲夏祝福

主持人:今天是芒种节气,芒种之后,就进入仲夏了。有请三位老师给读者朋友送出仲夏祝福。

汤欢:我说一个比较实际的,一会儿让两位老师压轴。正好这两天我嗓子有点发炎,结合今天的话题,不管是清欢也好,美学生活也好,都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灵。身心平衡,心境闲适,才有可能去领略身边的美,才会有足够的精力打开美的窗户,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我想送大家四个字:“仲夏安康”。

刘悦笛:我送给大家一首诗:“美法在人间,不离情本觉,仲夏有清欢,人生不是梦。”有一句话叫“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我把它改成“美法在人间,不离情本觉”。然后是“仲夏有清欢”,祝愿大家仲夏都有自己的欢乐。最后“人生不是梦”,过一个完美的人生不是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日子,所以日日皆好日。

殷若衿:因为今天是芒种,所以我送给大家几个字:“忙而不茫”。我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对四季美的觉知,而不是茫然地过生活,在草木有情世界里抵达内心的平静。

稿件初审:周 贝

稿件复审:王 薇

稿件终审:王秋玲

原标题:《请准备好一本消夏的书:草木有情,人间清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