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远离低质量社交

2023-06-20 12: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人生,是一场自在独行的漫长旅程。

而优秀的人,总是在孤独中跃进。

今天给大家分享作家贾平凹的作品《自在独行》。

第一遍读出孤独,第二遍读懂人间趣味,第三遍读出大自在。

网上曾有一则名叫《你手机里的常用联系人有几个》的短片,让无数人看后都陷入了沉默。

短片中参加实验的每个人,通讯录里都有上千的好友。

但当导演要求他们把平时的点头之交、点赞之交全部删掉后,最后却都只剩下三五人。

短短的一则视频,让无数人在瞬间惊觉:

原来,平日里我们整天忙前忙后“应酬”的,竟然大都是自己生命中无关紧要之人。

作家贾平凹也曾经历过这样“大彻大悟”的时刻,他把这段经历与感悟都写在了自己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中。

谈情感、说人生,聊世俗的纷繁,也谈人生的意义。

他说:“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于内心的宁静。”

在书中,他用自己的真实故事和深刻体会,告诉所有人一个扎心真相: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远离低质量社交。

低质量社交,是对人生最大的消耗

在《自在独行》中,贾平凹曾坦言:

自己成名后,突然之间朋友就莫名其妙地多了起来,房门每天都像鼓一样被“咚咚咚”地敲打。

一开始,贾平凹听到敲门声都会欣然开门。

当这种敲门声每天多达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时,他渐渐感觉出不对劲了:

每天敲门如山响的各路人马,大都是带着特定的目的而来。

他们一进门,就开始给贾平凹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请求——

大到请他帮忙告状、让他资助买汽车、请他帮助调动工作或申请超生指标……

小到让他推荐治鸡眼的医生、帮买看戏的票、帮订旅社、帮忙配眼镜……

很多时候贾平凹都无奈地告诉他们,自己并不认识这些人。

来的人听了却不依不饶:“可说出你的名来,天下谁人不识君呢?”

有很多朋友的请求,因为种种原因,贾平凹根本无法推脱。

所以有些忙,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帮,有些事,他只能勉为其难想办法去办。

日复一日的喧闹,让贾平凹无法安安静静地读书写作,内心既疲惫又焦虑。

他在《自在独行》里写道:“感觉自己是一条端上饭桌的鱼,你来捣一筷子,他来挖一勺子,我被他们吃得剩下一副骨架。”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人生取得一定成就后,突然就感受到了那种“朋友遍天下”的热闹和喧嚣。

常常穿梭在各种活动或酒局中,热衷于和一大群人谈天说地。

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去帮朋友“摆平”各项大小事务。

一开始,会享受这样的氛围,但后来,却渐渐觉得力不从心,到最后,只感觉精疲力竭。

最扎心的是,当真有事需要帮助时,却发现平常来往的“朋友”竟一个也指望不上。

这才猛然发现,原来自以为的“社交”,只是在吃喝玩乐中耗尽了时间,在熬夜消遣中拖垮了身体。

作家周国平曾说:“社交场上的主宰绝对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

很多看似热闹的交往,其实在不断透支自己。

过度社交,通常无法创造新价值,长期以往,很容易陷入自责和自我怀疑。

四处周旋,往往会逐渐力不从心,天长日久,终难免自顾不暇到精疲力竭。

这种低质量的社交,就是对人生最大的消耗。

优质的交情,通常是惺惺相惜

有段时间,贾平凹患上了肝病,他开始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式各样的嫌弃。

大家都小心翼翼地躲着他,害怕一不小心就被传染上。

最让贾平凹大受刺激的是,一位朋友邀请他聚餐后,把他用过的碗筷全都丢进了垃圾桶。

感受到各种不便和尴尬,贾平凹决定住院治疗。

却没想到在外处处遭人嫌弃,而医院的病友却让他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在这里,只要有新病人进来,大家都会善意提醒他各种入院细节:

怎样买饭票,怎样服药,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态……

在这里,没有防备,没有嫌弃,没有幸灾乐祸,大家互相关心、彼此体贴。

每有一个人康复出院,所有人都会由衷地庆贺,同时也增加自己痊愈的信心。

相同的被嫌弃的遭遇,更加让他们彼此惺惺相惜。

以至于到出院以后,大家的感情甚至比普通朋友更加亲密。

平常他们并不时常相聚,但一旦谁家有事,往往大部分病友都会第一时间送去关心和力所能及的帮助。

回望这段生病的历程,贾平凹忍不住在《自在独行》中感叹:

在(共同)受歧视之下,在生与死的分界线上建立的天长地久的友谊,远比那些互为利用的商网、情网、乌七八糟的网纯净高尚得多。

网上有句话,曾获无数网友点赞:

“好的友情,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会惺惺相惜;不一定天天见面,但一定都放在心里。”

当你经历过一些事就会发现,真正优质的交情,并不一定是那些常常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

最好的朋友,一定是欣赏你的三观,理解你的处境,懂得你的难处。

而最真的交情,一定是惺惺相惜,彼此懂得,忙时不扰,时常挂念。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远离低质量社交

一场肝病,让贾平凹无比清醒地看到了一些社交圈的真实样子:

有人欣赏的,是自己的名人头衔,有人看重的,是自己可以给他带来价值。

而生命中那些真正的友情,却永远是不喧哗、自有声。

看清这一点后,贾平凹开始主动净化自己的朋友圈。

生病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出门,不参加任何集会,不去影院,不乘坐公交车。

这样一来,他倒活得比任何时候都自在清静。

大家不再凑在他耳朵上谈是论非;左邻右舍再不因震天响的敲门声影响午休而向他抱怨;

遇到任何难缠的人和事,他用一句“我患了肝炎”,立马见奇效。

远离喧闹后,贾平凹终于能真正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

看书、写作、画画、收藏文玩……

在路边静静欣赏秋风中飞舞如蝶的落叶,在窗前看燕子和云雀来回穿梭;

看黄昏晚雨中的满目烟尘,欣喜于河滩沙地上的一只漂亮贝壳……

他欣然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独处,倦了就回老家钓鱼静养,闷了就约三五好友相聚。

安宁的环境,也让他文思泉涌,文学创作一部接着一部,奖项也一个接一个。

他终于从早期的饱受争议走进自己生命的丰年。

贾平凹的这段历程,是不是像极了无数人的人生?

我们也曾热衷于交朋结友,渴望靠人脉关系丰富生活,拓展事业。

后来却渐渐发现,终日忙于各种应酬,非但没有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反而让我们陷入了“忙碌-疲惫-空虚”的恶性循环。

作家雪小婵说:“人活到一定年纪,是要学会往回收的。”

深以为然。收起没必要的热闹,才能为更丰盈的内在找到出口。

远离低质量的社交,才能为高质量的圈子腾出空间。

那些不懂你的朋友,不必刻意逢迎;那些不适合的圈子,无需强行融合。

因为低质量的社交,永远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写在最后

很喜欢一句台词:

“人生有三重境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见天地、见众生,是融入人群中的热闹和喧嚣;

而见自己,则是远离喧闹之后,和自己的深刻对话。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要把那些毫无意义的人和事,都请出生命。

独处,是一种远离低质量社交的清醒和通透,也是一种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冷静和睿智。

原标题:《成年人最大的自律:远离低质量社交》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