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普书单·新书|动物园开饭啦

澎湃新闻记者 阮玄墨
2023-06-30 19:44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

[法]布鲁诺·拉图尔 [英]史蒂夫·伍尔加 著,修丁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2023年6月版

法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史蒂夫·伍尔加深入到美国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学实验室并与那里的教授共度两年时光,对科学家进行观察,看他们如何选择课题和申请基金,如何从事研究和发表论文,如何评级评奖等等,以试图回答科学家如何工作、他们如何“发现”科学事实等问题。作者以自然主义的方式研究科学,特别探讨了科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触及人性、社会、理性和知识这些更大的问题。作者布鲁诺·拉图尔是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其著作包括《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自然的政治: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等。另一位作者史蒂夫·伍尔加是英国社会学家,在科学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和科学技术研究(STS)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著有《知识与反身性》《工作中的机器》等。

《天才时代的数学大师》

[美]迈克尔·J.布拉德利 著,展翼文 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年5月版

在人类的数学发展史中,来自不同文明社会的学者提出了很多数学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标志着基础的算数、数论、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理论的创立,也标志着天文学和物理学中一些相关学科的创立。本书以公元14—19世纪十位伟大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数学贡献为主线,贯穿以当时数学研究和生活时代的背景状况,勾勒出这一时期数学发展的概貌。迈克尔·J.布拉德利是圣母大学的数学博士,现为梅里马克学院数学系教授兼主任。

《欢迎来到物理学的世界》

[英]吉姆·勒阿尔-哈利利 著,黄佳磊 译,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3年6月版

这是一本关于物理“学”本身及物理学史的基础读物,借管窥物理学的方法论、大范围尺度、重要概念、问题、理论系统及学科发展等,廓清了现代物理学的三大支柱:相对论、热力学、量子力学,清晰简明地为读者介绍了现代物理学的全貌,以及何谓科学精神:怀疑与自我怀疑,诚实面对证据和真理。吉姆·阿尔-哈利利是英国苏里大学理论物理学杰出讲席教授、“科学公众参与”讲席教授,曾参与多部BBC物理科普作品。

《宇宙的无限与虚无》

[美]艾伦·莱特曼 著,吴峰峰 译,文汇出版社·贝页,2023年7月版

这本书的内容是作者的十余篇随笔,探讨了科学与人文交叉领域的大小问题——从微笑的神经科学,到记忆的反复无常,到宇宙中生命的特殊性,再到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以随笔的方式,试图带领读者对宇宙、生命、心灵以及比我们大得多和小得多的事物进行一次深入思考。艾伦·莱特曼是麻省理工学院人文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学士,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博士,康奈尔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后;先后任职哈佛大学天文学助理教授、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研究科学家等。

《宇宙创世记》

[意]圭多·托奈利 著,施宏惠 译,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3年6月版

作者结合学界的前沿发现,为读者介绍宇宙、地球及生命的起源,并将宇宙演进史划分为的七个重大时段,即“创世七日”:宇宙大爆炸和暴胀、物质与反物质的对称被打破(起作用的可能是希格斯子)、质子诞生、光与物质分离、第一批恒星诞生、星系及星系团等大型秩序结构聚成,以及太阳系、地球、生命等复制形式的涌现。圭多·托奈利是粒子物理学家,比萨大学普通物理学教授,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访问科学家,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项目的主要成员之一。

《爱因斯坦还是对的吗?》

[美]克利福德·威尔 [美]尼古拉斯·尤尼斯 著,刘丰源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5月版

这本书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冒险经历,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和惊人的方式,来测试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从中子星的爆炸和黑洞的碰撞,到探测引力波的引人注目的测试。克利福德·威尔是验证广义相对论、黑洞和引力波的世界领先理论家。1971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任教,目前是该校的杰出教授。尼古拉斯·尤尼斯是伊利诺伊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担任美国宇航局爱因斯坦研究员,并在蒙大拿州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知识、技艺、理念:传承与反思:基于笔记小说史料对古今科技文化的系列思考》

厚宇德 著,金城出版社,2023年3月版

本书的作者曾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机构工作过六年,这之前还在高校教授过二十多年的物理课程。他在闲暇时阅读了大量古代笔记小说,后又系统分类整理,初步撰写的文章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笔记小说中史料的科技文化价值、笔记小说里的中国古代乐文化、中国古代纸文化、中国古代火文化等等,并从古代笔记出发,终篇涉及当代科学家的思想和杰出科学家的培养等话题,因为他认为“人们的所有学习行为、学术研究行为,哪怕纯粹是学习或研究古代甚至远古的,也无疑都是发自于今天的人。”厚宇德,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剑桥李约瑟研究、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访问学者。

《太空探索通史:从古代世界到星际未来的发现之旅》

[美]罗杰·劳尼厄斯 著,郑永春 增补,郑永春 刘晗 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双又文化,2023年8月版

航天史学家罗杰·劳尼厄斯以全新的视角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讲述了数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对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新评价,生动地呈现了史无前例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古人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重大天文发现;近几十年来,技术和机械方面的突破,使人类探索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星球。作者还揭示了太空探索的未来,预测了即将到来的太空旅行和人类作为外星物种的可能性。书中使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史密森学会珍藏的约600张照片和插图,以及图表、地图、卫星图像和统计数据等。罗杰·劳尼厄斯是航天史研究专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副馆长,曾任收藏和策展事务部门副主任,1990年到2002年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席历史学家,编撰过三十余部航天史方面的图书作品,并两次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历史类图书奖。

《地质词典》

[美]马西娅·比约内鲁德 [美]黑利·哈格曼 著,刘强 高元熙 译,贵州科技出版社,2023年6月版

这本书用75个稀奇古怪的词条引领读者进入更广阔的地质世界,重现古老地表转瞬即逝的轮廓,鬼斧神工的怪石奇峰,讲述险象环生的地球历史:从冰川、沙地到重力风,从真菌孢子、花粉颗粒到沉积物中的微小塑料颗粒。马西娅·比约内鲁德是劳伦斯大学地球科学和环境学教授,还著有《时间感:像地质学家一样思考可以拯救世界》一书。

《地球气候简史》

[加]史蒂文·厄尔 著,魏科 译,东方出版社,2023年6月版

这本书主要关注过去46亿年来地球气候演化的自然过程,以各种自然现象的时间尺度为线索来组织成篇。第一章概述了主导地球现在和过去气候的物理机制。最后一章,即第十一章总结了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个人和群体对气候的影响。第二章着眼于过去数十亿年间太阳辐射强度的演化,尽管其增加了40%,但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却一直调节着气候,将其控制在适宜生命生存的范围内。第三章聚焦极为缓慢的板块构造过程。第四章讲述了火山喷发造成的气候冷却与气候变暖。第五章概述了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第六章关注的是洋流的长期和短期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第七章集中讨论了与太阳黑子数量相关的太阳短周期变化。第八章的内容关于灾难性气候变化,包括地球与大型地外天体撞击时的气候影响。第九章总结了我们的祖先——智人的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证据表明,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对气候有所影响,这一点可能会出乎读者的意料。第十章聚焦于与临界点相关的话题,讨论了地球历史气候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方式和原因,以及当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如何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个新的临界点。

《隐蔽的宇宙: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巴西]亚历山大·安东内利 著,喻柏雅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智元微库OPEN MIND,2023年5月版

本书介绍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知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物进行详细介绍:五大系统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内涵,三个角度论证生物多样性的独特价值,四个方向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作者还在书中细致呈现邱园植物蜡叶标本,加入了达尔文进化树手稿,包含十余幅手绘物种插图,多幅生物多样性阐述图表。亚历山大·安东内利是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科学部主任。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植物学家,他是瑞典哥德堡大学优秀的生物多样性教授,牛津大学客座教授,哥德堡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创始人。

《能量,性,自杀:线粒体与生命的意义》

[英]尼克·莱恩 著,张力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6月版

“在本书中,莱恩博士试图为这些关键表型的适应性演化事件提出一个统一而简单的驱动因素解释,那就是能量,以及其代言人——线粒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邹征廷为本书撰写的书评如是总结,“本书在第一部分就指出了两个没有例外的生物学规律:所有生物都通过生物膜两侧的质子梯度来产生可用的能量;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随后,好像电影中的主角逐渐揭露巨大的阴谋一样,作者利用几条跟线粒体能量转化相关的简单事实,向我们展示了复杂生命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几个Why和How。本书则进一步指出线粒体是复杂的真核生物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细菌的能量产生于其细胞膜上,细胞体积的增大会带来单位体积能量产生速率的下降,体积受限于此的细菌不可能包含足量的遗传物质来指导复杂的生命活动;而线粒体带来的能量产生机制的内化,不仅解除了细胞的体积限制,还给予细胞‘挥霍’能量合成遗传物质、运动捕食的机会,成就了复杂的真核细胞。”尼克·莱恩是英国演化生化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演化和环境系的演化生物化学教授,伦敦大学学院线粒体研究学会的创始成员,并领导了该学院关于生命起源的研究计划。

《动物园开饭啦》

[日]并木美砂子 著,[日]植木七濑 绘,董纾含 译,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2023年5月版

作者拥有30年的动物饲养经历,她在这本书中从多个角度围绕大猩猩、鲸头鹳、豚鼠、鸭子、洪堡企鹅、树懒、亚达伯拉象龟等7种动物展开细致的解说。书中配有200多张手绘插图,还有一问一答的互动方式,与动物有关的生态特征、饮食习惯、动物福利、食材特性等趣味知识一一展现。并木美砂子是帝京科学大学生命环境学教授。在千叶市立动物园工作约30年后,被聘为大学教师,从事动物园研究。她经常造访海外动物园,也是动物园推广保育教育团体“ShoeZ”的负责人。著有《动物园的亲子沟通》《当孩子遇到动物》《博物馆教育学》等。

《鸟类的行为》

[美]珍妮弗·阿克曼 著,曾晨 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5月版

在本书中,作者珍妮弗·阿克曼通过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的鸟类生活和行为,证明了鸟类拥有可同人类或少数高智商哺乳动物相媲美的能力。她将个人的观鸟经历与世界各地鸟类学家的前沿科研成果熔于一炉,使我们得以窥见生命的复杂和多样性。本书是文津奖推荐图书、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获奖图书《鸟类的天赋》姊妹篇。珍妮弗·阿克曼是美国科普作家,从事科学、自然和人体生物学方面的写作达30年之久,其作品被盛赞是“以扎实的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她著有《性、眠、食、饮、梦:你身体里的一天》《命运之屋中的转机:遗传博物学》等,还为《科学美国人》《美国国家地理》《纽约时报》撰稿。她的科普著作《鸟类的天赋》被译为25种语言,并获得多项自然写作类大奖。

《豆子的历史》

[美]肯·阿尔巴拉 著,范凡 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5月版

从新月沃地到安第斯山脉,从完美的肉类替代品到饱受争议的转基因实验对象,本书详细梳理了蚕豆、豌豆、菜豆、羽扇豆、大豆等十余种豆子与人类文明的关联,既有对古代豆类饮食的细致探寻,也有对现代豆类应用的科学解读。作者在“前言和致谢”中自述:“为了真正理解豆类,也为了更好地投入我的研究,我决定每天吃豆子,理想的情况是每顿饭都吃一种新的豆子,尽可能多尝试一些豆类品种……这个项目还遇到了其他挑战。起初,欧洲饮食文学中对豆子一边倒的偏见让我对这一主题产生了兴趣。这显然是阶层差异造成的对抗——在专家的眼中,只有乡下人和体力劳动者才有强大的胃来消化豆子。我想知道在其他时间,或是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偏见。豆子总是被视为农民的食物吗?如果不是,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我的研究覆盖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融汇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学科,几乎每天都会发现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情。”肯·阿尔巴拉是美国太平洋大学历史教授和食品研究专家,《食品文化与社会》期刊编辑。他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饮食权利》《早期现代欧洲的食物》《1250—1650年的欧洲烹饪》《宴会: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的宫廷用餐》等著作,参与编辑了《世界食品文化百科全书》。

《血液传奇》

[美]祖恩·塞特纳 著,胡小锐 译,中信出版社·鹦鹉螺,2023年5月版

本书将全球近三千年的历史与生理学、医学乃至化学的重大发现交织叙述,读者会发现悲剧性的失败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非凡进步:古希腊人认为血液像深酒色海洋一样在体内“潮起潮落”。古罗马时期,著名的盖伦医生认为心脏只有两个腔室,它们中间的间隔上有小孔供血液通行;静脉发源于肝脏,动脉发源于心脏。盖伦的大量著作成为古代医学和生理学的基础,在医学方面享有近乎神圣的权威。他对心脏的错误认识延续了15个世纪,一直阻碍着人们理解血液的真实运行机制。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正确地绘制了人类和牛的心脏及血管系统解剖结构图例;解剖学家维萨里从多个方面公开质疑盖伦学说。17世纪初,英国医生威廉·哈维指出了血液循环的正确机制。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他使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标志。但在这个过程中,哈维经历了医学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冒险之一,直面着人性的光辉和暗面。祖恩·塞特纳,医学博士、执业心脏病专家和前心脏麻醉师,曾担任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和克利夫兰诊所心脏外科ICU的医学主任。

《血液传:一部生命、疾病与欲望的历史》

[比利时]马克·博加茨 著,张轶驰 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未读·探索家,2023年6月版

本书以全面的视角将六千年来围绕血液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有荒诞、不可思议的奇闻轶事,也有令人唏嘘、引人深思的严肃事件:从维京部落饮血治癫痫,到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输血;从毫无底线的水蛭吸血术,到吸血鬼德古拉的诞生;从脐带血银行的泛滥,到干细胞移植与癌症治疗……马克·博加茨是血液学家,任职于鲁汶大学和鲁汶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是比利时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先驱,创立了干细胞研究所和鲁汶癌症研究所。

《避孕简史》

[美]唐娜·J.德鲁克 著,小庄 译,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风之回响RESONANCE,2023年6月版

作者追溯了现代避孕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女性生活的深刻影响。通过回顾避孕技术的历史,作者剖析了避孕与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的复杂关联,进而指出,避孕技术的研发及使用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重视个人自主权利的外在标准,并且构想了避孕及养育的未来。唐娜·J.德鲁克是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学院学术与研究发展助理主任。著有《性的分类:阿尔弗雷德·金赛和知识的组织》《性研究的机器:技术和身份的政治,1945—1985年》等。

《身体会替你说不:内心隐藏的压力如何损害健康》

[加]加博尔·马泰 著,李汉婕 侯灿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5月版

加博尔·马泰博士在几十年的行医经验中,发现很多患不同疾病的重症患者,都有着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难以拒绝他人,无法表达愤怒,这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真实的需求永远不被看见。这种心理压力会破坏生理稳态和免疫系统,导致身体的疾病,这是身体代替我们做出的反抗。身体的症状是一种警示——你已经承受了太多,是时候好好关怀自己了。作者将最新的关于身心联系的科学知识与病例结合,剖析了心理压力、情绪和生理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探究了身心疾病的代际传递,以及情绪反应模式的根源——童年的逆境。加博尔·马泰是加拿大知名医生和畅销书作家,于2018年5月获颁加拿大最高平民荣誉勋章“加拿大勋章”,曾任西蒙菲莎大学兼任教授。他长期关注慢性疾病、幼童发展、亲子关系、成瘾和注意缺陷等领域。其作品曾获得“休伯特·埃文斯非虚构文学奖”、“马丁·路德·金人道主义奖”,被翻译成超过30种语言。

《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

[加]加博尔·马泰 著,庄晓丹 林钗华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5月版

在本书中,加博尔·马泰博士基于几十年来帮助受毒瘾和精神疾病困扰的患者的工作经验,以及新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以一种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审视成瘾。他提出,成瘾不是只存在于少数意志薄弱者之中的个别现象,每个人都处于一个从轻微到严重的成瘾光谱中;成瘾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个人历史、神经发展和脑化学与成瘾物质/行为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医生,你在想什么:每个人的疾病课》

王兴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6月版

本书是一位专业的医生,从老百姓生病后的寻医、问诊、治疗各个环节中可能碰到的相关问题出发,为生病的普通人提供的一堂“每个人的疾病课”,试图让看病变得简单。王兴,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先后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博士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已出版作品有《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怪医笔记》《癌症病人怎么吃》《胸腺外科学》(英文版)等。

《追求精确》

[英]西蒙·温切斯特 著,曲博文 孙亚南 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湛庐文化,2023年5月版

精确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的物品,例如手机、相机、电脑、自行车、汽车等,里面的零件都需要相互匹配,才有可能完美运转。然而,尽管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精确,但我们往往忽视了精确的存在。关于精确度的思考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如果没有对精确的重视,制造业的崛起就不可能发生。作者西蒙·温切斯特带领读者回到工业时代的起源,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独到的视野,穿越250年的历史,从英国北威尔士的铸造厂到曼彻斯特的工厂,再到美国迪尔伯恩的汽车生产线,以及美国的实验室,追溯了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技术发展历程。温切斯特通过讲述精密制造先驱的故事:“铁疯子”约翰·威尔金森、亨利·莫兹利、约瑟夫·布拉马、杰西·拉姆斯登和约瑟夫·惠特沃思等,带读者见证公差是怎么一步步缩小为零的。从0.1到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在这不断迭加的0的公差世界的背后,是开放与封闭、创新与停滞、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竞跑,同时,也是企业与企业在管理文化上的较量。西蒙·温切斯特,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名誉研究员,是历史学家与思想家。2006年,获得了英国女王亲自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2016年,荣获加拿大皇家地理学会劳伦斯·伯比勋章,并当选为院士。

《十堂极简人工智能课》

[英]彼得·J.本特利 著,许东华 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5月版

作者在“导论”中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法:“在这本书里,我将解释人工智能的来龙去脉,它是怎么运作的,以及它意味着什么。这是一本口袋书,所以我会尽量简短。我不会用技术细节把你搞晕,我不会解释每一种人工智能方法,也不会跟你讲述每一位人工智能先驱。那需要一千本这么厚的书才行,而且每天还都要加上更多的书(这个领域进展实在太快了!)。我会带你踏上一段短暂的旅程,去体验一下计算机、机器人和人工建造大脑的奇妙世界。我会指出沿途一些有趣的景点,顺带解释一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背后的一些基础理念。这段旅程有时可能会像过山车,因为人工智能也有起有落。你可能想不到,它的生命已经很长了,遭受过希望破灭的痛楚,也经历过大功告成的兴奋。我们创造出人工智能,是为了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但在有些情况下它也会导致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彼得·J.本特利是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系荣誉教授、科普作家。研究领域涵盖进化算法、计算发展、人工免疫系统等,著有《数字之书》《数字生物学》等。

《宇航员的蜜蜂:改变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史的50个发明

[英]罗布·沃 著,傅力 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未读·探索家,2023年4月版

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按时间顺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自公元前322年以来具有突破性的50个改变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史的发明;在梳理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史近3000年发展脉络的同时,清楚解析了每一个发明的背景、设计逻辑和历史影响。罗布·沃是英国科技记者,在过去20年里为包括《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卫报》等在内的数十家报纸、杂志和网站撰稿。

    责任编辑:臧继贤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