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龙船文化火爆出圈!新华社再度“点名”桂城叠滘!

2023-06-25 14: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继端午四次登上央视后,6月23日,新华社以《爆火之后,三思龙舟》为题,聚焦桂城叠滘龙船文化。

现分享全文,以飨读者

“村BA”和“村超”之后,龙舟又火了。这个端午节,龙舟视频不断刷屏,小众赛事火爆出圈,引人思考:龙舟的魅力究竟在哪里?龙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什么?而历经2000多年的龙舟文化能够历久弥新,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6月22日,一条龙船在佛山叠滘端午龙船漂移赛中过S弯。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龙舟之魅 

坐标,广东佛山南海叠滘乡东胜村,万人空巷。

然而叠滘龙船漂移赛,在22日下午两点开始,中午12点,河涌两岸已经挤得密不透风,除了本地人携家带口前来观赛,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一睹风采的游客们。

在宽度仅有3-6米的S形水道,一条长25米的龙船满载40余人,“丝滑”地漂移过弯,引来岸上阵阵欢呼。

“过瘾,值了!”来自江西的黄先生满头大汗从人群中挤出来说,而他的位置马上被另一位游客抢占了。

这个端午节,从北国的松花江,到岭南的珠江,从西北高坡的旱地龙舟,到南海之滨的海上龙舟,各地的龙舟赛事异常热闹,吸引着成千上万人观赛。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占据人们注意力的短视频平台,让之前很多藏在深巷的特色龙舟赛事火爆出圈,从小村镇活动变成大众嘉年华。

“叠滘每年扒龙船,但第一次见这么多人,很多外地游客都说是看了短视频才来的。”一位叠滘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6月22日,观众在佛山叠滘东胜村观看龙船漂移赛。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除了龙舟赛事,就龙舟本身而言,也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充满魅力的工艺品。龙头一般都会精雕细琢,彩画成龙形;有的龙眼、龙舌会转动,栩栩如生;一些龙舟上还布满了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而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今年端午,由此开发的龙船模型、龙旗等周边产品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龙舟之魂 

龙舟之魂,发源于文化认同。

关于龙舟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为代表的爱国和宁死不屈精神传承千年,超越了地理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文化认同和精神印记。

龙舟之魂,磨砺于体育精神。

在叠滘龙船比赛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口号——“宁可煲烂,不可扒慢”,宁可把船撞烂,也绝不能减速。

龙舟是团队运动,讲究的是齐心协力,关键时刻甚至需要牺牲精神。在22号叠滘龙船的比赛现场,一支队伍在过弯时,甚至有队员飞身跳入水中,以让船快速过弯。在引来观众惊呼之后,当地人淡淡的说:诸位看官受惊了,这只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

6月22日,龙船漂移过弯时,一名“扒仔”(桨手)被甩出龙船。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唐代张建封有《竞渡歌》长诗一首,其中有两句将龙舟竞渡的刺激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龙舟比赛健儿齐发争先,夺得终点处竿头的锦彩被称为夺标,此即“锦标”一词的源头。

龙舟之魂,传承于乡情乡愁。

30岁的叠滘“扒仔”孔德杭在香港工作,今年还没到夏天,他就开始了双城生活,每逢龙船队训练,他就要花一个多小时从香港赶回佛山南海。“以前都有跟兄弟们一起扒龙船,因为疫情耽误了几年,今年要回来好好备赛。”孔德杭说。

而每逢端午,在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有华人组织的龙舟赛。天涯咫尺,龙舟承载着深深的乡愁。

龙舟之思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龙舟文化历久弥新,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源于共同的精神内核,也来自多元与包容。

端午节当天,全国各地进行的不同龙舟赛数不胜数,赛道的长度和形状各异,而从龙船本身来说,更是有不止上千种样式。

6月22日在海南省儋州市光村镇泊潮湾拍摄的游海龙舟活动。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

有体育专家认为,虽然龙舟从2010年起已经进入亚运会,也作为表演项目进入了东京奥运会,但各地龙舟标准很难统一,龙舟标准化难,是阻碍龙舟运动发展,特别是产业化的一大瓶颈。

今年端午前后,不少地方也举办了国际龙舟赛,然而,比各类国际大赛更为出圈的,反而是佛山南海叠滘龙船、广州天河猎德龙舟这种“小众”比赛。

村镇里的体育赛事,胜在所有人的深度参与,胜在运动员与观众的强联系。在叠滘,为了一年一度的龙船比赛,村民自发赞助,几万元到一百元不等,“芳名录”红纸黑字贴于祠堂旁,村里的精壮男丁争先恐后参与龙船训练和选拔,能进入村里的龙船队是全家的荣耀——“最帅的男人都在水里”。而到比赛之日,本村的观众说起龙船上的队员,如数家珍。

深夜,经过一晚高强度训练之后,佛山叠滘东胜村的“扒仔”(桨手)躺在龙船上休息(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事实上,统一与多元并不矛盾。龙舟在竞赛层面上的标准化持续推进,顶级的国际赛事可以有,但群众家门口的、邻里乡情、五花八门的赛事也是群众对体育和文化的“刚需”。最近一段时间“村超”和“村BA”爆火,也是同样的道理。

罗素曾经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和而不同,正是龙舟文化的魅力所在。

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但体育无法孤立地生存,它必须立足在这片土地山河,吸取大地的养分,沐浴阳光雨露,才能旺盛地生长。无论是中国本土传承千年还是漂洋过海而来,都必须扎下根来,方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乃至茂密森林。

来源:新华网,文章有删改

编辑:佛山新闻网  罗静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