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邵妍|科技艺术视域下,大加速时代的生态印记

2023-06-29 13: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吴佩悦

2020年年初,新媒体艺术家邵妍从旧金山出发,驱车数十个小时深入加州东南部沙漠,只为亲眼看看那片被遗忘的“沙漠中的奇迹”——索尔顿海。

几个月前,她在做生态研究的过程中意外了解到了索尔顿海那段荒诞的历史。它的形成源于上世纪初的一个工程事故。1905年科罗拉多河水位上涨冲破了因皮里尔河谷的一条灌溉渠,洪水涌到低于海平面的诺澜沙漠盆地,由此形成了加州最大的湖泊。湖区很快形成了一个全新而独特的鸟类栖息地,随后又在五十年代被开发成旅游胜地,曾每年吸引上万人到访。

然而,当邵妍到达了这片湖区,她眼前的完全是一片末日景象。

索尔顿海岸边的贝壳沙滩,邵妍摄。

索尔顿海近水滩涂里的死鱼骨,邵妍摄。

索尔顿海充满绿色藻类的湖水,邵妍摄。

她描述湖边的水体非常的富营养化,充满了绿色鲜艳的藻类。近水的滩涂里到处都是死鱼骨和鸟类的羽毛。随着水体慢慢的蒸发,湖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死掉的贝壳沙滩。

这毕竟不是天然形成的湖泊。当地的亚热带沙漠气候让湖水不断蒸发却长期毫无雨水补给,与此同时周围大量的农药、工业污水也排入湖泊,共同造就了索尔顿海现在的模样。

“我当时觉得人类完了,”邵妍说。

时值全球疫情最严重的阶段,邵妍决定采用构成贝壳沙滩的藤壶为形象,在赛博空间为这场巨变中逝去的生命搭建一个纪念碑。

这个决定最终具象化为她的影像装置作品《曾活在海洋中(Lived In A Sea)》。在这件作品中,上百个贝壳在纯白的空间里悬浮着,它们以一个恒定而缓慢的速率围绕着一片虚空旋转,仿佛绕着宇宙中心的无数星河。

曾活在海洋中(Lived In A Sea )

曾活在海洋中(Lived In A Sea )

藤壶

今年六月,在纽约一蹴画廊:iidrr Gallery举办的个展《短暂的地表》中,邵妍基于生态考察的思考与创作得到了充分的呈现。此次展览集结了邵妍的四件装置作品,系统性地勾勒出了邵妍从国内地质学专业转向美国艺术硕士学习后所走过的艺术探索之路,以及她如何在一种宏大的,带着地理历史角度的深邃凝视当中,寻找到贴合当下感知的诗性的语言。

展览中另一件备受瞩目的作品《留给感受那风(Left To Feel That Wind) 》将犹他州的大盐湖作为田野调查对象,讲述了一段跨时更久远的地质历史。

“10万年前,也就是最后一次冰期结束的时候,大盐湖那一片是非常湿润的环境,”邵妍介绍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大盐湖,其实是一片非常庞大的湖泊(Lake Bonneville)逐渐干枯后剩下的。这种水域的缩小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加速,现在的大盐湖在近百年缩小了那么2/3的水量吧,水域基本上也缩小了一半。”

留给感受那风(Left To Feel That Wind)

留给感受那风(Left To Feel That Wind)

为了在空间中直观地表现出这片水域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变化,邵妍首先用盐在展厅的地面上构筑起古代盐湖的版图,再通过一个悬挂在天花板上的计算机数控装置,在这片盐的中心区块上方不断滴水,将白色的盐湿润成沙色,在弥漫着咸味的空间里逐渐勾勒出盐湖现在的地形形状。

“当你进入这个空间的时候,你就会听到这个滴水的声音,非常的规律。如果视线集中在地面上,可能不会发现上面有一台机器。等你绕了一圈之后,会发现,哦,原来上面有一个机械装置正在滴水,”邵妍说。“这台机器就象征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对地球的不可逆的加速影响。”

留给感受那风(Left To Feel That Wind)

带着热爱自然的天性,邵妍本科选择了去云南大学修读地质学。然而随着学业的深入,她渐渐发现科学研究并不能满足自己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索。

“学校里教的更多的是以科学的眼光去测量,去分析出地层排列,比如为什么这里有一个褶皱,或者用化石来界定地层的年龄,以便推算云贵地区的地壳变动,”邵妍说。“但当你确定了这些东西后,大多是为挖矿服务的。我所学到的系统知识,理性的分析,很多是用来服务给社会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不是用来理解人和自然,人和地球的关系。”

邵妍提到她从国内搬来了美国之后受到了很多的触手可及的自然教育。从公园的路牌、导赏到摄影课上老师发起的远足,再到后来她自己去西部的国家公园,从科罗拉多大峡谷,黄石公园,到再后来去的西雅图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美国的国家公园系统非常令人震撼,也完全改变了人生的想像力吧,”邵妍说。“很多时候对未来的期望、想象基本上是城市里那些见过的、熟悉的环境的延伸,或是生态友好一些的可能性像垂直花园高楼。但是在美国西部待了一段时间,好像能够想象自己在一种更自然更广袤的环境里面,是踩在地球表面,而不是水泥平面。人和泥土,和看不见的地层,和不同的生物不再是一种采样分析的关系。是不是有可能去发展出一种更亲密的,更友好,更可持续的共同生存的方式?”

自创生(Autopoiesis)

自创生(Autopoiesis)

展览中另外两件作品《 自创生(Autopoiesis)》和《藻类合唱(Alage Chorus) 》都是围绕蓝藻展开创作的。在艺术家心目中,蓝藻是一个极具两重性的生命体,它是2.4亿年前的地球大氧化事件的主角,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为有氧生命的提供了演变进化的环境,而在今天它又是作为一种环境风险存在,因为它繁殖能力特别强,经常在湖泊河流里形成藻类危机。

“从整个地球历史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它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象征,”邵妍分享道。“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Autopoiesis’这个影像装置,洞悉这一生命体从爆发、自我限制到最后消散的过程。并通过‘Algae Chorus’提供的互动声音体验,反思我们与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藻类合唱(Alage Chorus)

 

藻类合唱(Alage Chorus)

藻类合唱(Alage Chorus)

艺术家简介:

邵妍现居纽约,是一位多学科艺术家和创意技术者。她于1994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绍兴。邵妍在云南大学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并在旧金山艺术学院获得美术硕士学位。2022年,她在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的互动传媒项目(ITP)获得MPS学位。邵妍的想象力丰富的新媒体作品探索了感知的未知领域,调和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她的艺术语言汲取了地质学、自然的短暂本质以及人类对生态的责任等灵感,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叙事。通过摄影、视频、装置和互动作品等多种媒介,邵妍邀请观众展开一次探索和反思之旅,探究我们与地球之间的深度联系。邵妍的作品曾在旧金山湾区的多个画廊展出,并获得Tisch创意研究计划的奖学金支持。她最近还参与了于法国举办的第28届ISEA(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