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绚烂的菜板鱼——鳑鲏

2023-06-30 07: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九歌 海乐Nature

有这样一类小鱼,它们的身影广布华夏大地的各个水系,上至大河大湖,下至公园池塘、小河道。哪怕城市迈进的脚步覆盖自然的原貌,它们依然凭借自己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激流勇进,从未离开。

中华鳑鲏

它们就是鳑鲏(páng pí )。

我是鳑鲏,不是小鳊鱼

至于为什么这种鱼常见到如此地步,而你却有可能从没有听说过?那也许只能归结于,不在餐桌露脸的水产么得姓名!

是的,鳑鲏不大,也不甚好吃,哪怕是在过去食物并不充沛的农村,它也没有脱离过小杂鱼的定位。

有些地方是会把鳑鲏做菜的,但是据好几个吃过的朋友们反馈的基本都是:不好吃,腥气,鱼小刺多难处理,肉发苦(胆难以去除干净),基本都是表示吃过一次后不会再吃的鱼,在大多数地方就算出现在菜市场也是很少有人愿意光顾的小杂鱼。

但是它扁平椭圆的身材,又给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人它是鳊鱼的印象。

我不止一次得在各种场景中见到过有家长,指着鳑鲏告诉他们好奇的孩子:哝,你看这个就是鳊鱼的小时候。(有此经历的好奇小孩子包括本人)

实际上,鳑鲏和鳊鱼差得远着呢。虽然都拥有扁扁的身体,但是体型最大的鳑鲏撑死也就只能长到十几公分。除去最明显的大小区别,从外形上看,鳊鱼的背鳍是三角形的,鳑鲏的背鳍则一直延伸向尾部,向一面大帆。从颜色上来说,鳑鲏由于其鱼体上的虹彩细胞往往能反射出更为亮丽的金属色泽,鳊鱼则是简单的银白色。

鳑鲏(高体鳑鲏)

鳑鲏,实际并不是指的某一种鱼,而是指的鲤形目鱊[yù] 科的这一整个类群。鳑鲏鱼分布广泛且种类多样,不过度讨论不断变更的分类依据,在我国有所分布的鳑鲏就有4属30余种(鰟鮍属、中华鰟鮍属、鱊属、田中鱊属,参考sp2000.org.cn)。

就以上海为例的话,在河道中常常能捞到钓到的,最为常见的鳑鲏就有:中华鳑鲏、高体鳑鲏、大鳍鱊、兴凯鱊四种。

总体而言,鳑鲏鱼类的习性都比较相像,喜欢栖息于多水草的静水或是缓流环境,性情相对温和,食性广不挑食。日间活跃的时候成群结队得游泳觅食,休息的时候会把自己停靠在岸边的水草丛里,季节合适的夜间沿着河岸的水草丛抄上去,常常就能捞上一堆。并且都秉持着一种“鱼蚌相生”的非常特殊的繁殖习性。

上海海洋水族馆依据鳑鲏的生存特性所做的一些造景布置,水草与河蚌的装饰布置格外贴近于展现这个物种的生存习性

鹬蚌相争,鱼蚌相生

鳑鲏鱼类两性之间体格差异不大,但是体色差异非常明显,雄性颜色普遍更为绚烂鲜艳,雌性则会始终保持它们幼年时期灰头土脸的保护色。

上海地区的齐氏副田中鱊

上:公 下:母

到了繁殖季节,为娶妻生子做着准备雄鱼们会为自己度上更为鲜艳的婚姻色,口鼻处还会长出钙质的白色小刺团,叫做珠星。在鱼密度比较高,资源相对紧张的环境里,雄鱼会为了争夺交配权激烈竞争,甚至大打出手。

朋友家一条体色艳丽的雄性高体鳑鲏,嘴唇部位的白点就是珠星

与此同时的,雌鱼也没有歇着,雌鱼的肚子下面会逐渐长出一根输卵管,而且会随着产期接近越来越长。啊,是的!这是输卵管!不是屎!不是内脏,不是肠子!也不是寄生虫![ 曾几何时年幼无知的作者曾坚定地以为这是鳑鲏没有拉干净的屎而狂拽雌鱼输卵管,导致一缸雌鱼全部死亡... ]

高体鳑鲏

上:雄 下:雌(黑色长长的就是输卵管)

鱼已就位,蚌怎可缺席!

鳑鲏的繁殖习性中最为神奇的就当数这鱼和蚌之间的爱恨情仇了。

鳑鲏为了提高自己子代的成活率,演化出了相当奇葩的繁殖方式,它们并不直接将卵产在水中,而是将受精卵生在河蚌的瓣鳃之中,这样一来,就既能保证自己的卵拥有一个不会被其他鱼类吃掉的安全的孵化床,又能利用河蚌滤食的特性让受精卵在源源不断的水流中获得发育所需要的氧气。小算盘打的叮当响,稳赚不赔的买卖嘛!除非这只河蚌在“代孕”过程中被吃掉了

具体的流程一般来说是,雌雄鳑鲏互相看对眼后,选中一只心仪的河蚌。待到时机成熟之时,雌鱼的输卵管会发育到足够的长度,末端尖细,基部有一段较粗的圆锥状肌肉组织。产卵时,雌鱼找准时机将这段自己的输卵管贴近河蚌,并且伴随肌肉的挤压将输卵管“甩”进河蚌的出水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排卵。

雌鱼向河蚌中排卵,雄鱼在边上守护,并准备排精

卵排出后,雄鱼会在河蚌入水口附近排精,精子顺着水流被河蚌吸入鳃腔,与卵结合受精。受精卵会在河蚌的瓣鳃中发育。直至卵黄吸收完毕,鳔充气,幼鱼可以自由游泳时,才游出体外。这期间鳑鲏小苗差不多两到三天就可以破卵膜而出,但之后还要继续生活在河蚌当中完成各器官的分化、发育,经验统计上要经过十七八天才会出蚌。

在这个给鳑鲏充当孵化场的过程中,河蚌也并不只是个苦兮兮给他人做嫁衣的带娃工具蚌。河蚌会趁着鳑鲏靠近的时候,喷出自己的娃--钩介幼虫。

幼虫会用自己的壳钩和鞭毛附着在鱼鳃或者鱼鳍上。这些幼虫在它们“着陆”的局部区域形成被囊包裹自己,并且吸收鱼的养分发育、变态,长成小河蚌之后再从囊中脱离出来自由生活。

这一系列经典的过程后来演变为俗语:“钩介幼虫下鳑鲏--蚌不住了”(误)。总之,鳑鲏与蚌之间的为了能够带大自己的娃而引出的这一系列旷世纠葛,终成就自然界中生物互利共生的一出佳话。

鳑鲏幼体在河蚌内的寄存和河蚌幼体--钩介幼虫在鳑鲏身上的寄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会对对方造成生命的伤害的。

这样一种互相依存的状态,导致自然界中鳑鲏与河蚌的分布高度的重叠。而鳑鲏对于河蚌高度的依赖性,实际上远大于河蚌对于鳑鲏,毕竟河蚌还可以选择其他鱼给它带孩子,但是鳑鲏的繁殖却是缺了河蚌寸步难行(更有意思的是部分鳑鲏对于繁殖用的蚌还会有高度专一性)。

小杂鱼到鱼缸宠儿

鳑鲏久居于山涧、河沟、溪流、湖泊却一直到近些年才摆脱小杂鱼的定位走向人们的鱼缸。

我总结下来原因大概有这几点:

在大家普遍经济情况没那么好,玻璃也不那么普及的时候,实在是没什么条件来养鱼,尤其是这些需要从侧面才能更好的观赏的鱼

鳑鲏太小,也实在不太好吃。根据一些吃过这种鱼的朋友描述,这鱼吃起来煮汤不如鲫鱼,油炸不如白鲦,味道略苦,这也是它在有些方言中被称为“苦瘪屎”的由来。当然也有人说鳑鲏酱焖十分美味,不过对于这种鱼的评价整体贬大于褒。

对于捕鱼人和钓鱼人而言,这种鱼集群又不好钓,他们给它一个词叫“闹钩”。以为是一条鲫鱼要上钩,却只是狡猾的鳑鲏在偷饵料,很是影响钓大鱼的心情。对于捕鱼的人而言,捕上来的鱼实在太小吃不了,扔给鸡鸭们吃也是好的。鳑鲏却天生长一个扁圆的体型,叫大鱼们不好下咽,饵鱼也做不得。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城市,生活条件渐渐转好的同时也越发想念起自然的一风一物来,这时候鳑鲏就又以原生观赏鱼的角色走进人们的生活。小巧绚丽,多种多样,能吃好活爱集群,也就都成了吸引爱好者的鲜明特点。

于是乎涌现出那么些爱好者沉迷于收集各种各样的鳑鲏品种,有些爱好者会给这些其实打个氧就能活的小鱼儿们准备上昂贵的鱼缸、造浪、砂石、光照,远不止是养鱼了,而是把溪流都搬回了自己家里。

各种溪流造景缸

图源:牧川自然景观设计的wb展示图

至于要问,花那么大精力养两条小杂鱼的意义在哪里,实在是很难归结出某一个标准答案。

但是你看,生活的意义不就是融化在这每一个没有办法总结出标准答案的缝隙当中吗?

Ps· 小杂鱼的困境与希望

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叙述鳑鲏这种常见又好活的小鱼的神奇和可爱,但就算已经拥有了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鳑鲏的野生种群,也与其他的本土原生鱼同样面对着栖息地丧失、鱼商滥捕、入侵物种抢占生态位的困境(前两者对于鳑鲏的影响最为严重),一些分布较为狭窄的种群甚至遭受着灭顶打击。

但是,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唤醒,有越来越多的人会为这些地球上的其他原住民们发声,会抵制这种恶意的灭绝式捕捞,也有一些资深爱好者会将自己繁殖出的原生鱼类增殖放流回它们有野外分布的河流来支持野生种群的恢复...

在“原生生态保护”这个太过宏大的议题面前,眼下这点星星之火,尚不足以燎原,但最终,一定可以的。

撰文 编辑| 九歌

原标题:《绚烂的菜板鱼--鳑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