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城市策略︱热爱生命,亲近自然,改善人类生活

相欣奕 编译
2023-06-29 21:10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西南大学一栋古旧家属楼,正值盛花期的牵牛花,爬满墙壁。 相欣奕 摄 

人是“土生土长”的——作为一个物种,由大自然孕育而成;人类的每个个体,也要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命支持之物。关于森林、草原、荒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已积累许多研究成果。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产者”功能,任何一位中学生都可以罗列。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后果日趋显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发挥的作用,成为多方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相对而言,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的一方面是:自然的存在,如何满足人类亲自然的天性?亲自然的体验,又如何让人从中获益?

本文对Treehugger网站一篇题为How Biophilia Can Improve Your Life的文章进行引介,针对“亲自然”的人类天性如何改善人的生活去展开思考。自然自在,自然(或荒野)及其片段的存在,让人去亲近,并汲取疗愈之力——如果一定要以生态系统管理者的姿态,去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那么,也必须将这样的价值纳入考虑。

景观即使只有细微变化,也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影响。请向四周看一看,能够看到植物吗?如果没有,那请着手改变。植物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提供食物、氧气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人也会因与植物相伴而受益匪浅。按理来说,一棵树或一株室内植物在视野之中,似乎不太可能带来任何显著好处。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确实关注景观,渴望绿色。这源于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的天性。“对生命的热爱”("Biophilia"),指的是人类对地球上共存的生命——尤其是对植物和动物出自本能的喜爱。

热爱生命的天性所带来的体验,与皮质醇(压力性激素)水平、血压和脉搏率的降低、创造力和注意力的增强、睡眠的改善、抑郁和焦虑的减少、疼痛耐受性的提高以及手术后快速恢复相关。如何从热爱生命的天性中获益?本文提供若干线索。

大多数人或许很少有意对此思考,但热爱生命也是熟悉的感觉。日常生活之中,这样细微的感觉随时出现;而荒野之旅会以日常少有的方式给人带来抚慰。为什么某些类型的景观让人心生宁静之感?答案可追溯到人类先祖。现代人类存在了大约20万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森林或草原等野生环境中。直到大约1.5万年前,农业出现,生存环境才有所改变。农业使得大部分人聚居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定居点。随着远古的小村落变为今时今日活跃而密集的大城市,人类与曾经的荒野生境隔绝。

1800年,只有约3%的人生活在城市;但在1950年、2000年和2015年,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约30%、47%和55%。城市星球的面貌渐趋显现。到2050年,大约三分之二的人类将成为城市居民。文明改变了人类物种。然而,这种转变也让人类失去了荒野的若干要素。

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会为了适应栖息地而进化。不过,进化是缓慢的过程——如果某一物种的行为或栖息地变化太快,这一物种可能会受到拖累。比如,整天坐在办公室与在野外觅食和狩猎行为相去甚远,但人类身体是适合野外觅食的构造。所以,许多人眼下承受着与长期久坐相关的严重健康后果。

丰茂的植被让人受益良多。图为西南大学北区图书馆旁道路,香樟树高大美丽。 谷剑飞 摄

然而,即使我们每天有意开展充分的户外体力活动,但人类当下栖息地本身仍然可能存在导致伤害的因素。城市地区存在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多种威胁,与压力、疲劳、心脏病、认知障碍、耳鸣和听力损失等疾病有关,扰乱了昼夜节律,可能导致睡眠不足、情绪障碍,甚至引发多种癌症。这样的变化给无数城市地区带来困扰,特别是早期人类栖息地的大部分生活景观、气息和声音已被清除得荡然无存的地方。

考虑到热爱生命的天性可为人类提供的舒缓作用,现代人类可能正在失去这种宝贵的身心恢复力的来源。幸运的是,我们不必非黑即白,在文明和荒野之间做出选择。正如许多人正通过体育运动模拟祖先那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样,在不放弃现代设施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方法可以享受亲近生命带来的好处。

享受森林浴

最简易的亲近生命的路线,是穿越森林。森林之行让人们逃离文明,去远足、露营或放松。亲近自然,可以提醒人们远离泡沫是值得的。森林之行并非无聊的消遣,而是自我身心维持的基础——就像洗澡。这也是隐藏于shinrin-yoku之后的思想。Shinrin-yoku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日本习俗,通常译为“森林浴”。日本林业部门于1982年创造了这个词,目的在于促进公共卫生和森林保护,让早已深植于日本文化的概念正式得名。

2004年至2012年间,日本政府在shinrin-yoku研究上花费了约400万美元。日本目前有62个官方的森林疗愈点,这些地点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让人们得到身心舒缓放松。不仅是在日本,全球各地的森林都可为人们提供同样的益处。

  

都有哪些益处?如下所列:

缓解压力:森林浴的这种功效已得到证实。享受森林浴,与皮质醇(身体的主要应激激素)水平较低、交感神经活动较低和副交感神经活动较高联系起来。(副交感神经活动与我们的“休息和消化”系统有关,而交感神经活动则与“战斗或逃跑”状态有关。)针对日本35处森林中的420名受试者开展的实验研究发现,林中静坐会让皮质醇下降12.4,交感神经活动下降了7%,副交感神经活动上升55%,这表明人处于放松状态。置身森林之中,人的焦虑更少,疲劳更少,更有活力。

脉搏和血压降低:2010年发表在《环境健康与预防医学》上的一项研究,将森林浴与平均脉搏和收缩压显著下降联系起来。2017年一篇针对20项研究的综述分析表明,共有700多名受试者,身处森林环境中时,其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非森林环境状态。

免疫系统增强:已有多项研究证明,森林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和抗癌蛋白的表达。自然杀伤细胞是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对抗感染和预防肿瘤极具价值。2007年的一项研究中,几乎所有参与者在三天森林之旅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了大约50%,这一益处可持续一周到一个月。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被称为“植物杀菌素”的植物化合物。

更好的睡眠:2011年的一项研究中,两小时的林中漫步可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时间、深度和质量。下午散步的效果比早上散步更强,这可能是由于“在森林地区散步所对应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改善”。

缓解疼痛:根据2016年的一项研究,森林浴会让患有慢性广泛疼痛的人大有获益。为期两天的森林疗愈参与者,不仅表现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心率变异性的改善,而且疼痛和抑郁症状显著减轻,健康相关的生活品质显著改善。

益处因何而来?

森林究竟如何带来上述健康益处?这取决于森林相比城市带来的舒适和宁静的效果。林地通常更凉爽、更阴暗,可以减少高温和刺眼阳光等可能引发心理压力的物理压力。它们还是天然屏障和过滤器,把空气污染拦截在外。众所周知,森林也能抑制噪音。即便树木为数不多,只要位置合适,也能将背景噪音降低5到10分贝。此外,森林往往会发出令人舒缓的声音,鸣禽啾啾、树叶沙沙,而不是交通或建筑施工的噪音。

如前所述,还要归功于植物杀菌素,也被称为“木材精油”。各种植物都会释放这一类化合物,它们弥散在森林的空气中,具有抗菌特性,可以抵御害虫。当人们吸入植物杀菌素时,身体做出的反应,就是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加。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一次森林浴体验,其带来的好处也将持续数周。这表明每月一次森林之行,都能使人保持更高水平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森林浴没有太多通用规则,似乎各种情况下都有效。例如,有研究发现,林中散步或静坐15分钟就会有效,另一些人则对持续多日沉浸在森林中开展研究。有许多机构,许多书籍和网站,提供关于森林浴的建议。但对你而言,最好的方法取决于你的个性、目标或你去往的森林等因素。沉浸于森林之中,最重要的是放松并拥抱周围的环境。提供如下建议:

•用心。理想情况下,森林浴之旅应抱有“以疗愈的方式与自然建立联系的特定意图”,因此,建议应当在自然景观之中用心行走。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参加。清除杂念,专注于此时此地,而不是工作或家里发生的事。深呼吸,观察周围的森林,缓慢而用心地行走。当你经过时可以触摸树木和花朵;当你想欣赏森林全景时,请停下来慢慢看。

• 注意安全。如果你无法进入森林保护区,可以去自然步道或城市公园。穿着舒适的衣服和合适的鞋子。坚持按标记的路线行走,注意周围环境,必要时准备防晒霜、过敏药物和驱虫剂。虽然森林浴最好单独进行,但当然可以和伙伴或团体一起去,但请尽量少交谈。阳光明媚的天气最适宜森林浴,阴雨天也可以。

•慢慢来。尽管体力活动也能促进身心健康,但这并不是林中散步的主要目的。日本设立的森林浴步道通常不到一英里(1.6公里),但人们在其中行走通常持续两到四个小时。

•养成习惯。就像瑜伽、冥想或锻炼一样,森林疗法也应被视为一种练习,而非一次性的活动。与自然建立有意义的关系,是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并在年复一年的四季轮回中加深。

•做一位好客人。森林治愈我们的同时,它可以提高我们对为何保护森林的认识,并鼓励人们帮助保护本地森林。

到公园里散个步吧

如果身边没有森林,其他生态系统也可以帮助你身心恢复。森林疗法的定义,原本就是“通过沉浸在森林和其他自然环境中来疗愈并恢复健康”。亲近自然的天性和体验,在许多情况下都有效。研究者仍在持续探索哪些生态要素会产生何种好处及其原因和途径,但已明确的是,人们通常对植物和某些动物(如鸣禽)以及河流、湖泊和其他水体的存在做出良好反应。美国森林疗愈协会表示:“森林浴的疗愈功效,很难仅用植物杀菌素完全解释。最有可能的是,在这些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满目绿色葱茏、溪流和瀑布的舒缓声音,以及花草树木的自然香气都起到了一定作用。”森林疗法正可说明,我们的健康与我们身处其中的自然环境的健康如何息息相关。 

正如生物学家Clemens Arvay最近撰文所言,当人们设法让自己从现代文明中离开,必然会得到回报:

“离开”意味着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保持现状。植物、动物、山脉、河流、大海——它们对我们的生产效率和业绩、我们的外表、我们的薪水或我们的精神状态不感兴趣。我们可以和它们在一起,参与到生命的网络之中。大自然不会给我们寄水电费账单。当我们沿着河岸漫步或露营时,山川河流不会因我们取用甘甜清澈的水而收取费用。大自然不会批评我们。“离开”意味着免于被评价或评判,摆脱压力,不必执着于费力满足他人对我们的期望。 

当然,逃离文明并不一定切实可行。投身于丰茂的森林中或眺望大草原起伏时,热爱生命和亲近自然的体验可能带来最大益处。但许多人无法时时逃离城市环境,获得这种体验。幸运的是,热爱生命亲近自然不是“非黑即白”的命题。森林的各种组成部分,即使不处于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仍然可以治愈人类。无论大尺度的城市森林,还是绿树成荫的社区公园,抑或城市街道上不多的几棵树——都可以带来许多与野生林地相同的效果。

例如,在城市公园短暂逗留,可提高注意力,对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来说,只需20分钟就可以达到效果。根据日本千叶市2015年的一项研究,与在城市街道散步相比,在该市公园散步15分钟“会显著降低心率、提高副交感神经活动和降低交感神经活动”。研究报告称,公园游客更放松、更舒适、更有活力,负面情绪和焦虑水平显著降低。这项研究是在秋季开展的,但在其他季节都有类似发现——即使是在冬天的公园,即使树上的叶子稀稀落落。苏格兰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居住在公共绿地附近的城市居民,皮质醇水平较低,自我报告的压力也较小。

与城市公园的邻近性,是其发挥疗愈效果的关键。只有当抬脚就能到达公园,人们才会更频繁去往公园。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的一份报告中建议,“根据经验,城市居民应该能够在离家300米的直线距离内(步行约5分钟)进入面积至少有0.5至1公顷的公共绿地。”

有赖于此类研究,城市绿地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出于美学和环境考虑,还在于对公众健康发挥的影响。当全球各地民众都在与“大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的困境对抗时,这种意识可以为许多层面的关键决策提供信息,从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师到城市居民的购房安家决定。

在自家的树冠下歇息

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的天性,最棒的一个方面在于灵活性。这让我们得以从室内植物或树木等极小的“大自然的碎片”中汲取力量。这使许许多多人都可因之获益,即使你的家无法与森林或公园毗邻。

今日美国,人们平均90%的时间都在建筑物或车辆内度过。某些室内植物可通过过滤掉苯、甲醛和三氯乙烯等人类致癌物,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除净化空气外,室内植物还可提高上班族的生产效率。根据2002年的一项研究,室内植物甚至可提高疼痛耐受性。受试者的手浸入冰冷的水中引发疼痛,那些能看到室内植物的人忍受的时间更长,感受到的疼痛程度更低,在植物开花的情况下尤为如此。

对于医院环境而言,植物非常重要。198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与窗户对着砖墙的患者相比,窗户有自然风景的房间里的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护士收到的负面评价更少,服用的强效止痛药更少”。

尽管医院花园有悠久历史,但它们“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被视为对医疗而言无足轻重”。当时医院严肃冰冷的氛围通常被视为理所当然。近几十年来,自然疗愈的观点已成为主流,疗愈花园等亲自然基础设施开始盛行。

英国东苏塞克斯一处2英亩的 花园

原始森林遥不可及时,城市花园确实可为医疗保健助力。在精心设计的疗愈花园里与自然互动,不会治愈癌症或肢体损伤,但可减轻疼痛和压力,进而增强免疫系统,与其他疗法结合,共同助力患者身心康复。

设计亲自然

如果欣赏花朵可以帮助人们忍受疼痛,透过窗户看树可以帮助手术后更快恢复,可以设想,如果在建成环境中更多考虑到亲自然性,会带来何种效果。这正是隐藏于亲自然设计之下的理念——采用整体的方法,帮助设计现代人类栖息地,使之模仿孕育人类物种的自然环境。这意味着方方面面的努力——从建筑的基本形式和布局,到建筑材料、家具和周围景观。

最近,人们对亲自然设计的兴趣愈发强烈。所开展的研究应用,包括自然光或“生物形态”形式和模式等视觉元素,以及不那么明显的因素,如温度和气流的变化、水的存在、声音、气味和其他感官刺激。

位于设计之都米兰的“垂直森林”,由两座住宅塔楼组成,每座高楼都加入大量树、灌木、花卉,充满着对未来城市的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共处的哲学思考。 

关注荒野

气候变化、森林砍伐与污染都对栖息地造成了破坏。(图片来源:路透社/Paulo Whitaker)

由于现代城市人大部分生活在建筑内展开,对这些空间开展亲自然的重新设计,可能是解决许多人大自然缺乏症的理想方案。但也有更经济便捷的方式,可以让人从亲自然的体验中受益,比如关注荒野本身。

即使我们试图重塑和重新装饰建成环境,以重返自然环境,智慧和雄心可能帮助人类创造了文明,但无论人们变得多么老练,都不应完全背弃荒野。人类文明依赖于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的天性,对人类的重要性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大,脱离自然则是一种危险的妄想。

如果有朝一日,人类再也没有荒野可回头,热爱生命和亲近自然的固有需求如何满足?未来并不乐观。现代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的首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这包括为农业、伐木和定居而砍伐森林,也包括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威胁。“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这是一个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摆在面前的问题。不管你愿不愿意,有没有准备,人类目前都是生物世界的思想者和管理者。人类最终的未来,取决于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热爱生命亲近自然,到底是一种富于道德感的高姿态,抑或是人类生存的必需?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会有不同视野。

让我们摘取澎湃新闻5月“哲学新书联合书单”中一则新书书评的要点作为本文结尾:

森林会思考吗?狗会做梦吗?《森林如何思考:超越人类的人类学》一书试图讲述人类之外的生物如何创造了开辟新世界的可能性。作者爱德华多·科恩的写作,涉及到对人类学和“人类”的根本反思:他以民族志的写作手段,深入考察了厄瓜多尔鲁纳人的生存方式,并试图理解他们如何把自己与置身其中的茂密森林中的各种“存在”联系起来的:比如灵魂的力量,精灵的力量,乃至树和猴子之间的交流方法。基于此,作者挑战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即何为人类、人类又如何区别于其他非人类生物的设定。

更为广阔的视野,可帮助现代文明之中的每个人思考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在于从中获得食物和更多支持以改善生活品质,更在于在危机四伏的今时今日,探寻改变人类处境的路径。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