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所有人,这些电信诈骗真实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2023-07-02 17: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开 栏 语

平安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没有平安,就没有社会的安宁祥和、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的幸福美满。为全力营造人人心系平安、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宁夏政法”从即日起开设“平安常识进万家”专栏,旨在通过全国、全区一些真实发生的案事例来普及安全常识、法律法规等,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提升人民群众自救自护能力,敬请关注。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严峻

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

涉及面最广的犯罪类型

其中

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

冒充客服、冒充公检

五种诈骗类型

已成为最为突出的五类高发案

“宁夏政法”小编整理了一些全区

比较典型的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

↓↓↓

01

交友投资类诈骗(又称“杀猪盘”类诈骗)

家住银川市的宋女士通过“陌陌”APP认识一名自称“李建军”的军官,在聊天过程中,李建军对宋女士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无形的在宋女士心中建立了一个高大威武、体贴可靠的形象。

一周后,李建军称其朋友在银川外汇局工作,掌握国外货币兑换漏洞,自己因工作原因无法参与,希望宋女士帮助他利用该漏洞挣大钱。在李建军的指导下宋女士下载了一款名为“EXXpro”的APP,并按照李建军要求的金额、货币种类跟平台客服进行充值交易。在首次充值3万元成功提现1000元的情况下,李建军继续要求宋女士充值购买货币,又成功提现1万元。

自此,宋女士对李建军所说之事深信不疑,充值的频率越来越快,金额越来越大。直至11月15日,平台内显示宋女士账户金额260余万元,李建军告诉宋女士可申请提现,在提现过程中客服提示需要缴纳税款33万元,宋女士在看到将近200万的盈利后,果断向客服指定账户转账33万元,仍旧无法提现。此时宋女士联系李建军,发现已被拉黑。宋女士在李建军的“指导”下,先后22次转账,累计损失105.6万元。

宋女士被诈骗的经历,是典型的“杀猪盘”案件。在“养猪”阶段,骗子套取宋女士经济状况,通过伪装的人设骗取宋女士信任顺利进入“诱猪”阶段,让宋女士拥有短期快速、高额回报的投资体验,从而诱导宋女士不断追加投资,直至“杀猪”阶段,将宋女士的资金吃干抹净,消失得无影无踪。

02

冒充外国人交友类诈骗

银川市某小学胡老师通过“配音秀”APP结识一名德国男士卢卡斯,对方称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二人渐渐熟悉,卢卡斯向胡老师吐露心声,倾诉烦恼。卢卡斯称自己是孤儿,身世凄惨,孩子近期急需在波兰进行心脏手术,妻子不堪重负抛下孩子出走。

胡老师因同情对方遭遇,第一次主动提出资金帮助,向对方转账1.6万元。之后,卢卡斯又称需要接种新冠疫苗才能去波兰看望孩子,胡老师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向其转账4.5万元。卢卡斯到达波兰后告知胡老师当地政府要求支付2.8万元的新冠疫苗保险费,不然无法出入境,胡老师又一次向对方指定的账户支付了保险费。在孩子手术期间,胡老师又向卢卡斯进行数次转账用以支付各类医疗费用。

1月4日,卢卡斯称自己已返回德国机场,需要交付2.25万元保证金,胡老师在转账后对方又称自己的银行账户因为多次跨国汇款被冻结,需要交纳税款3万元解冻,此时胡老师才幡然醒悟。

在胡老师的交友经历中,骗子利用胡老师的善良,树立一个身世坎坷、生活不易的外国绅士形象,通过“美强惨”的人设博取胡老师同情,让胡老师心甘情愿先后转账12次,共计被骗36万元。

03

兼职刷单返利类诈骗

家住固原市的朱某被朋友拉入一个名为“腾讯公益”的微信群聊中,朱某在参与抢红包过程中关注到该群中发布的消息,只要关注抖音公益账号,就可以领取红包。

朱某尝试操作后,又陆续领取到40余元红包。尝到甜头的朱某通过扫描群中发布的二维码下载“腾聊”APP继续跟进任务。福利员在群中发布388元-88888元不等佣金的任务,朱某抢定388元任务,根据福利员要求向指定账户转账388元,一小时后通过支付宝收到返现534元。朱某又接着抢了几次任务并完成,抢的金额越来越高。直到完成3888元任务时,福利员提示任务错误,需要支付3倍金额1.16万元后才可重新开启任务。

朱某根据福利员要求转账后,福利员以做错任务必须再完成2倍以上任务金额方可提现为由,诱导朱某再次追加任务金额。朱某继续追加任务后再次提示其任务错误,福利员以多次错误导致其他参与任务人员也无法提现为由,要求朱某转账28.8万元方可解冻提现。在朱某向指定账户转账后,客服又以账户异常、缴纳手续费、缴纳税款等理由多次让朱某继续向指定账户转账。在完成所有要求后,客服告知朱某半小时后可提现,在等待过程中朱某发现自己的“腾聊”APP账号无法登录,才发现被骗。

在朱某的经历中,骗子仅仅通过3次共计495元的返利进行钓鱼,就成功诱导朱某上钩。最终,朱某向骗子转账19次共计被骗69.9万元。

04

网络贷款类诈骗

家住银川市的李某跟朋友咨询贷款时,经朋友介绍下载“微粒贷”APP申请贷款。李某在填写个人信息后成功申请贷款9万元。李某在提现过程中,系统提示个人信息填写错误。李某联系该APP客服,通过客服发送的链接联系到所谓的业务员,经业务员解释,李某需要交纳贷款金额50%的保证金方可提现,李某向指定账户转账4.5万元后,提示成功申请贷款13.5万元。

李某再次提现时,业务员以相同理由告知李某此次需要提供全额保证金方可提现。李某表示手中资金不够交纳此次保证金,业务员此时提出可替李某担保一半金额,只需补齐另一半金额。李某再一次向业务员指定账户转账后,业务员又称担保失效,需李某自行补齐方可提现。在业务员以相同方式多次“忽悠”下,李某继续向不同指定账户转账多次仍未提现成功。李某在等待提现的过程中,业务员称只需最后再交纳12万元保险金立即提现,才反应过来落入骗子“无限循环”的圈套中。

李某因急需用钱申请9万元贷款,却在没有借到钱的情况下先后多次向平台高额转账。最终,骗子成功在李某处“贷款”72万元。

05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家住中卫市的吕女士接到自称上海市公安局马警官电话,对方称其因个人信息泄露,被他人利用名下银行卡洗钱,涉嫌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现已被公安机关移送起诉,需要吕女士到上海配合调查。

吕女士因担心自己违法犯罪,按照对方要求添加了这位马警官的微信,后通过对方发送的链接进行视频共享,对方要求吕女士用名下银行卡向其指定账户进行多次转账并提供验证码,在完成一系列操作后,对方要求吕女士删除验证码短信及视频聊天APP,同时要求吕女士添加一名检察院陈警官的微信。

其间,这两位所谓的民警告知其案件进展情况并要求其不要向他人提及此事。

吕女士因担心影响家人工作及个人征信问题,不断向对方提供的指定账户转账。直至8月25日,陈警官联系吕女士告知其涉及案件即将于27日开庭,需要交纳25万元保证金,吕女士在向对方转账10万元后产生怀疑,对方立即向吕女士发送了一张吕女士本人的通缉令,吕女士因害怕又向指定账户转账15万元。8月27日,对方告知吕女士开庭一切顺利,随后将派员到中卫告知其结果。几天后,吕女士去当地公安局咨询此事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骗子利用警察身份,编造吕女士涉嫌犯罪,伪造文书威逼、恐吓吕女士,又利用严重后果对其进行深度洗脑,吕女士在为自己“洗脱罪名”的道路上,先后21次向对方转账,累计被骗102.4万元。

06

冒充熟人、亲友类诈骗

家住吴忠市的赵某在微信中收到自称“吴忠市信访局-王宁”的好友验证,王宁本人系赵某朋友,赵某果断通过好友验证开始与其聊天。对方称其亲属参与竞标项目需要借用赵某银行卡进行倒账,赵某将自己银行卡号发送给对方后,对方发送了一张向赵某银行账户转账86万元的短信截图,内容为“温馨提示:您的转账请求已受理,由于系统繁忙我行将在24小时内为赵某尾号6078的账户跨行转账人民币860,000.00,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赵某看到截图后并未产生怀疑,认为86万元随后就会汇入自己的账户。于是,在未收到准确汇款的前提下,向对方提供的账户先行“垫付”86万元。在转账后,赵某拨通了朋友王宁的电话,对方告知其被骗,压根没有招投标这回事。

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赵某的通讯录及相关信息,主动添加好友精准下手,利用倒账这一听起来不会对赵某产生任何影响的借口,请赵某帮一小忙。赵某 以为自己仗义救急因此与朋友拉近了距离,却没想到他以为的“朋友”早已将手伸进了自己的钱袋子。赵某一定在后悔,如果他打给朋友的电话是在转账前拨通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07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家住石嘴山市的钱某接到两个陌生号码来电,对方自称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告知钱某网购的纸尿裤在运输过程中丢失,希望钱某加其QQ进行理赔。钱某在QQ上与理赔员取得联系后,对方通过QQ电话让钱某在支付宝上申请理赔,因操作复杂钱某未能申请成功。

钱某在理赔员的要求下,下载了一款名为“鸿雁视频会议”的APP进行视频通话,钱某通过扫描理赔员发送的二维码进入网页,并按理赔员的要求输入收款账户和验证码。钱某按要求完成操作后,理赔员提示钱某操作超时导致账户风险,需要钱某通过向其提供的指定账户转账解除风险,在钱某先后6次2万-22万不同金额转账后,理赔员仍继续要求钱某转账,钱某感觉上当受骗遂报警,累计被骗42.9万元。

骗子利用非法渠道获取钱某的购物信息伪装物流客服进行理赔。通过一系列复杂操作,步步为营“绕晕”钱某,又利用钱某担心手头账户资金风险的心理,让钱某在解除风险的过程中向其指定账户多次转账。殊不知,自己缺乏防骗意识才是最大的“风险”。

08

虚假服务类诈骗

家住银川市的孙先生通过手机网页观看电影时,被弹窗广告“同城交友”吸引,点击弹窗下载了一款名为“91社区”APP。平台客服向其发送“女神”照片,其选择好对象后,客服告知其必须完成相应任务后方可进行聊天。孙先生按照客服的要求在平台充值参与“押大小、猜单双”,在连续两单成功猜中提现430元后,孙先生继续加大赌注,充值1111元后却无法提现,客服解释需要连续完成三单以上任务,即可提现并约到“女神”,且完成任务越多可与更多“女神”进行深度约会。

孙先生按照对方要求分别转账2666元、5888元、11666元、22222元、66666元、88888元进行充值。孙先生在完成任务尝试提现过程中,客服又以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为由要求孙先生继续转账。孙先生转账后,客服提示转账错误已退回并要求重新转账,孙先生依旧没有犹豫,再次向指定账户进行转账。此时,客服又以信用积分额度不够需要11万元提高信用额度为由要求孙先生再次转账,孙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此时的孙先生已经先后10次向骗子转账共计34.3万元。

在孙先生“非诚勿扰”的道路上,骗子通过设置门槛引诱卢先生参与博彩,孙先生以为接近“女神”的同时还能快速高回报获利,吃到了近在咫尺的馅饼,却是一步步踏入骗子的套路,落得人财两空。

09

虚假征信类诈骗

家住吴忠市的周某某接到一个自称蚂蚁金服客服的电话,对方开门见山询问其是不是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周某某,并告知周某某根据近期银保监局下发的《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网络贷款数据清除的通知》,需对其名下支付宝及其他支付平台重新进行身份验证,将学生身份更改为成人,注销其名下贷款记录,否则将影响其今后个人征信。

在周某某产生质疑后,对方让其登录中国银保监局官网查询该通知,并告知其QQ号方便进行操作。周某某在查询到该通知后,打消顾虑主动添加了该客服的QQ。客服首先向周某某发送了他本人的工作证件,并让周某某通过其发送的链接下载了一款名为“Umeet”的APP。

随后,周某某被邀请进入网络会议室,在电脑语音客服的指引下开始清除其名下的贷款数据。客服首先让周某某查看了其名下支付宝、微信、银行信用卡APP等支付平台的信用积分,并将这些平台中的贷款额度全部提现并转入对方指定账户。然后,客服谎称其中一笔5万元的交易超时,需要再次向指定账户转账10万元来抵消此次交易失败,完成贷款记录注销。在未收到数据清除的短信后,对方继续要求周某某进行转账,周某某发觉不对劲儿,继续追问时发现早已被对方拉黑。

骗子们紧跟热度,利用当前时事政策,非法获取周某某个人信息为其“量身定制”诈骗套路,让身为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周某某“阴沟翻船”,先后9次向骗子转账共计30.5万元。

10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家住银川市还在上初中的吴同学,通过手机搜索游戏账号交易平台,在一个名为“交易猫”的平台挂卖自己的游戏账号。一天后,有买家联系到吴同学,双方通过添加QQ好友开始进行交易。在商定价格后,对方向吴同学发送了一张付款记录的截图,但吴同学却未显示到账。继而,吴同学通过扫描买家发送的二维码进入“交易猫”平台向客服咨询,客服解释需支付2000元过户费方可成功交易。

吴同学通过扫描对方提供的收款码用其母亲的支付宝账号向对方转账,客服通过查询又告知吴同学初次使用该平台交易,需要交纳8500元保证金。吴同学再次按照要求进行转账,客服此时又以吴同学账户积分不足需要充值35000元补足积分后进行交易,并向吴同学保证在其交易成功后会将全额退回。吴同学再次进行充值,客服回复吴同学因充值超时导致账户冻结,需要支付58000元进行解冻,吴同学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其实,早在吴同学通过非正规网站挂售账号时就已经被骗子盯上,以“过户费、保证金、积分充值、解冻费”等名义诱导其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各种费用,累计被骗5.4万元。

结合以上犯罪特点、原因

总结出以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的对策及建议

一起来看看这份“反诈宝典”吧

01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贩卖等现象突出已成为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方式都以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把好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对于避免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应对方法

1

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

2

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02

绝不出租出售“两卡”

千万不要认为没有直接参与诈骗行为就不算犯罪。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行为的情况下,仍出售银行卡、手机卡,为他人提供便利,就涉嫌构成违法犯罪,情节严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应对方法

广大群众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不贪图小利,绝不出售、转让、出租、分租、出借或者购买银行卡、支付账户(微信、支付宝等),以免给不法分子提供“作案工具”。否则,5年内将会被暂停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还会在个人征信上留下污点,影响贷款办理等业务。

若发现出售、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等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03

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反映出部分群众银行账户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因此,提高银行账户安全性,给自己的账户上好“锁”,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一环。

应对方法

1

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

2

不在其他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3

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

此外,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近期印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开立多个Ⅰ类户的,需进行清理;暂停涉案账户开户人名下所有账户的业务,经公安机关认定的用于开展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涉案账户,要中止业务往来等。

上述规定从银行支付端设置防线,群众应积极配合银行执行相关规定,保障自身财产安全权益免受侵害。

04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被害人金融知识不足或风险意识薄弱是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最终得逞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是群众防骗避损的核心应对之策。

特别是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被害人群更加广泛,逐渐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已成为每一位群众的必修课。

应对方法

1

群众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并提醒家人亲友提高警惕。

2

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应认真研读并牢记。

另外,银行利用各渠道开展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系统性、针对性强,对资金安全保护大有裨益,群众应当予以关注。

05

培养良好支付习惯

电信网络诈骗尽管无孔不入且真假难辨,但只要群众时刻保持警惕,养成良好支付习惯,把控住对外转账汇款的最后一道关口,仍可有效避免资金损失。

应对方法

1

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语音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时,要通过电话核实确认;

2

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汇款时,须保持谨慎多方求证,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咨询;

3

如确需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到账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实,如有异常及时申请撤销;

4

具有移动支付习惯的消费者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支付产品,并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

5

避免在与移动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以便分散和锁定风险。

网络世界很精彩

却也充满了未知与陷阱

大家一定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看好自己的“钱袋子”

时刻牢记

天上不会掉“馅饼”

涉财信息勿轻信

转自|宁夏政法

原标题:《@所有人,这些电信诈骗真实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