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跨越语言,在文学里与世界连接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2023-07-03 10:1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翻译一本书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看待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磨损问题?为什么需要阅读外文作品,寻找必要的连接?近日,刀锋图书奖邀请小说家路内、写作者俞冰夏以及出版人彭伦,围绕“往世界去”的主题,从小说创作、翻译和出版的不同角度,与读者一起谈论了世界文学与阅读。

“往世界去”活动现场

翻译中的磨损与沟通

不久前,由俞冰夏翻译的大卫·福斯特·华莱士100万字小说《无尽的玩笑》出版。在她看来,不同语言翻译之间的磨损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这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文和英文的整体思维逻辑很不一样,比如,在我们的语言习惯里,长句难以生存,所以有时候英文的长句确实很难翻译成中文,还有一些文化、地域方面的内容也很难翻译。”俞冰夏指出,诗歌翻译是磨损最大的一个领域,但如今国内的诗歌翻译正在蓬勃生长,总是有人愿意尝试翻译诗歌。

作为出版人,彭伦从事书籍版权的工作,并且将诸如双雪涛等中国青年作家推广到海外。在他看来,将一部中文作品翻译成外文,译者的质量评判、挑选,是对方出版社的事情,就像国内引进一个外国作家的作品,挑选谁来翻译,同样也是中国编辑的责任。“版权代理人,实际上是一个沟通作者、译者、外国出版社编辑的协调人。关于翻译的质量,一开始我们要做一些辅助性工作,但最终的质量还是要由外国编辑来决定。”彭伦解释道。此外,他认为好的译者会根据文本本身风格调整用词,“优秀的译者往往能够隐身在作品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个作品本身的风格。”

青年作家如何被世界看到

作家路内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好的中文作品是“多元化的、革命性的、超越时代的、高强度的、复杂的、诗意的”。而在此次对谈上,他坦言,“不太可能有一本小说可以达到以上所有的标准。大家要把这些标准稍微拆散一点。”

在彭伦看来,相比于英语的写作者,中国作家要被世界看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英语作为一个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世界各国的编辑阅读一部翻译的作品,可能都会通过英语去阅读,即便这个作品还没有被翻译成英文,但是可能会通过版权代理人或者版权出版社制作一部分英文的样章,英语有很大的优势。像萨莉·鲁尼,虽然她是爱尔兰人,但她是用英语写作的,所以她一开始就进入了英语市场,对世界的辐射能力非常强。”彭伦说道。近年来,他致力于尽可能丰富地向国外介绍一些中国优秀的当代作品,让外国读者了解更真实的中国。“因为当代作品能够体现当代中国是什么样的。假如有一个中国的文学作家,他的作品能够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可能就会带动更多外国的出版社来关注中国当代文学。”

在和国外的很多出版社交流的过程中,彭伦发现了一个“潮流”,“他们都希望我多介绍一些中国当代年轻的女作家,所以我现在也在找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年轻女作家,比如说这两年很火的林棹,但是这个推广版权的过程还是挺艰难的,比如《潮汐图》中的设定,主人公是一个雌性巨蛙,对于很多外国编辑来说还是觉得很怪,难以理解,所以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埃莱娜·费兰特、萨尼·鲁尼,到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在成为现象级的作家。在彭伦看来,如今女作家在全世界的普及,可以被看作是“对于目前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崛起的一种文学上的补偿”。“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应该正视女性在社会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也应该正视女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产品、所做出的文学贡献。”彭伦说道。

《潮汐图》 林棹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1

《离开的,留下的》 [意大利]埃莱娜·费兰特 著,陈英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0

被“贴上标签”的文学

很多青年作家在被推向市场和读者时,出版社出于一定的考量,都会给他们打上一些标签。比如路内早期的书写,一直有“工厂”及“文艺青年”的标记,但事实上,他近年来的创作也有不少变化。对此,路内认为,“贴标签”不是一个非好即坏的问题。“我把一本小说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它是一个文学作品;第二,它是一个文化产品;第三,它是一个消费品,这三个层面都是不一样的。”路内说道,“如果从标签层面来看,作为一个消费品,我们可能会更需要一个包装,但是到了文学层面,我们就不用谈这个话题,看水准怎么样就可以,但是一本书写出来,它就会同时产生这三个属性,没有办法。”

如今,得益于影视剧改编,不少国外文学作品在全球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例如《那不勒斯四部曲》,便是通过HBO的改编聚集《我的天才女友》而被许多人了解。影视剧知道的。路内的《少年巴比伦》《十七岁的轻骑兵》也曾经过影视改编。在他看来,作家首先应该忠于自己的文本。“当然,你可以找到另一个载体,呈现自己的文学能力,只不过会比较麻烦,”路内坦言。

近年来,国内一批作家被贴上“东北作家群”的标签,彭伦也经手了其中一些作品的版权。他认为,很多人觉得外国的读者不能理解中文作品的内容,这里面有一种认识的误区,事实上,世界各地人们生活的社会是相通的。“回到话题‘往世界去’,并不是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输出到国外去,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事情,阅读更多的外语作品,当然也包括阅读更多有中国特色的作品,阅读国内不同地区的作品。”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