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术沙龙:性别平等是现代家庭文化的核心特质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2023-07-05 10:0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6月30日,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性别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妇女学学会、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在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推动性别平等 促进现代家庭文化建设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学术沙龙活动。

活动伊始,上海市妇联副主席金佩在致辞中指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始终重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并领导我国妇女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家庭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促进现代化的家庭文化建设是推动性别平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与妇女、儿童、家庭休戚相关。近年来,上海市妇联围绕妇女儿童家庭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期待未来能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平等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上海方案。

在主题发言环节,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徐仲佳从鲁迅的家庭生活谈起,讲述了儒家家庭伦理的转型实践。鲁迅1881年出生,1936年去世,他的生活环境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节点。徐仲佳指出,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实际上是以儒家文化或儒教为中心的,国与家紧密联系,家是国的缩小版。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是建立在一种等级制度上的。

鲁迅的家庭生活以192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鲁迅以启蒙清教徒的自我牺牲精神维持着一个没有多少温暖的家庭,后一阶段,鲁迅以现实主义精神实践着现代家庭生活。从鲁迅这两个阶段家庭生活中的夫妻、父子关系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如实地看到一个儒家伦理现代转型的活的例证。如鲁迅对待包办婚姻的态度,最初是以自我牺牲精神完结四千年历史的旧账,后来自觉到“我可以爱”,建立起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再如,鲁迅以爱代恩,幼者本位的思想改变了礼教传统以恩为基础的父子关系,建立起一种崭新的父子关系。在周海婴出生后,他亲身实践,顺其自然,以科学的方式教育儿子。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姜云飞研究性别多年,她根据心理咨询的现实情况指出性别和心理应放在一起考虑、一起成长。性别平等是现代家庭文化的核心特质,但在日常生活和亲密关系中许多习以为常的心理或行为习惯背后,仍蕴藏着性别刻板印象,无形或无意中会妨碍两性关系的和谐与平等。她以一些常见的细节心理现象为例,解析其背后的性别文化成因,如男女画笔下不同的“我的家”,女性的家是封闭式,男性的家则位于道路网络中。反观现实,女性多抱怨男性不着家工作忙,男性抱怨女性目光短浅,实际是因为他们对家这个空间重视度不同,感受和想象不同,这种心理落差造成了不满和抱怨。但如果角色交换,二者都会被社会舆论诟病,可见背后涉及的其实是一整套关于男女二分两两相对的性别观念与角色定位。男人要养家糊口买房子、有泪不轻弹、对情感不能太敏感,女性必须成为弱者、依靠男人、在恋爱中需要安全感,种种被认为天经地义的刻板心理并非男女天性使然,而是源自性别文化的塑造和养成。而当代的平等教育、多元文化与人们先入为主的性别观念的刻板单一之间的落差,会带来独立与依赖等并存的“双重标准”,常常是造成婚恋冲突的内因。认清这些有助于我们换位思考,打破刻板性别鸿沟,增进两性之间的了解。

姜云飞还强调男女都要破掉男强女弱的观念,树立真正的平等意识,互相尊重允许角色互换;主张去性别化教育,鼓励大家学习非暴力沟通,真诚赞美伴侣和孩子,促进家庭文化的平等与和谐。

上海心翼家庭社工师事务所副主任张智慧首先介绍了性教育的四种渠道,分别是学校性教育、家庭性教育、社会性教育和同伴性教育。家庭性教育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性教育老师。但很多家长不重视性教育、不知如何开展性教育,无法坦然地和孩子谈性,采取回避、打压、禁止、规训的方式实施“坏的性教育”。他指出,目前对性与性别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给予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就性教育的具体问题,张智慧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方法,并在发言的最后提出倡议,家长应该不断学习、成长、寻求一些专业支持,才能在性教育方面更有经验,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能更坦然、更科学地做出回答。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苏熠慧则以上海的家政产业为案例,考察了金融化对再生产领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金融照料链条”的形成模式和具体特征。苏熠慧表示,性别问题不仅关涉个人和家庭的层面,也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连,金融资本的运作同样深刻影响着家庭家政的发展面貌,老人及儿童的照料问题成为兼顾“家庭”与“事业”所必须面对的双重负担。当前解决家庭照料问题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市场化的外包,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资本进入家政行业,平台化和金融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一方面,各种家政公司和在线平台促使家政服务流程标准化、信息整合和快速交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大型平台和资本投资者在家政行业中获取更多的权力及利润,而传统中介公司则面临被挤压和依附的局面,由此形成一个“金融照料链条”,家政服务行业受金融资本的控制而重新组合。苏熠慧强调,传统研究往往将目光聚焦于社会研究、金融分析,而缺乏将性别视角引入金融化的讨论,而这条“金融照料链条”恰恰与私人家庭、日常生活、再生产劳动紧密相关。因此,呼吁个体关注性别问题背后的金融效应和经济市场发展,更是当下性别研究亟待突破的关键所在。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黄玉琴聚焦海外华人社区,以“亲子关系”作为研究入手点,通过一位旅居德国近三十年的温州女性毓芬的生命故事,探讨跨国空间中的多重现代性问题,并以此洞察性别和亲子关系的(再)协商现状。

黄玉琴指出,海外华人身处多元文化环境,双重意识和文化碰撞的背后是对文化价值元素的深层思考。在毓芬的移民故事中,父亲更倾向于传统的中国亲子关系模式和文化来维系父性的权威,而母亲则更加理解和包容孩子的需求和教育方式,这揭示了性别角色和文化差异在亲子关系中的影响。此外,中国文化所饱含的“人情味”和温暖,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特征,与德国的“个体主义”文化相碰撞,产生了某种文化“再创造”。黄玉琴表示,性别因素会对多重现代性的相遇、不同价值观的融合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跨国空间中“亲子关系的(再)协商”。而如何面对多重现代性的共存、如何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则是性别研究需要更加深入探索的领域。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