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民国天价绑架案背后的败家子

2023-07-06 16: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民国有位老收藏家,号称“民国第一败家子”,因收购文物倾家荡产、居无定所,还因为手里宝贝太多被人绑架,差点惨遭毒手。但这个人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的半壁江山。

艺术品没有,命有一条

张伯驹

1941年6月初的某天晚上,上海陕西北路的一户人家中,一位年轻的妻子刚做好了饭菜,按日常的习惯,她又沏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因为丈夫平日里最喜欢喝的就是咖啡,每天回到家都要喝一杯咖啡,再吃晚饭。

可今天,她的丈夫并没有按时到家,桌上的饭菜是热了凉,凉了热,直到深夜,丈夫还是迟迟没有回来。正在妻子的焦急不安时。家中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接起电话后发现,这通电话是绑匪打来的。绑匪告诉她,她的丈夫已被他们绑架,想要丈夫活命就得拿200根金条来赎人,要是拿不出这么多钱,就拿家中的东西来抵。

潘素

200根金条,在当时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那么在这家中究竟有什么宝物可以抵得过200根金条的价值?这位被绑架的人又是谁?被绑架的这个人,就是中国著名的收藏鉴赏家、“民国四公子”之一、清末银行家张镇芳的公子、袁世凯的表侄张伯驹。而在家中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的妻子,就是张伯驹的夫人潘素。

绑走张伯驹的,正是汪伪特工总部的“76号”特务组,他们用了一辆特制的车子,把车中间部位掏空,腾出一个能躺人的位置,把张伯驹塞在里面躲过了租界警察的检查。

据1987年发表的郑理所写的《张伯驹传》说:“这事是汪精卫手下的师长丁锡山派人干的,这是他们常干的事,绑票可以发大财。”其实,这群人要的并不是张伯驹这个人,而是他家里珍藏的字画。据说是冲着《平复帖》来的。

当时张伯驹家中所收藏的文物古籍,随便卖掉两件都能凑齐这笔钱,可视其如命的张伯驹却放出话来:“谁要是敢动那些东西,我宁愿死!”

潘素向张伯驹的好友孙曜东寻求帮助。在听了潘素的一番详述后,孙曜东判定,此次绑架张伯驹之人,正是李祖莱。此人与“76”特务组往来密切。

汪伪政府76号特务组

李祖莱本是盐业银行的高级职员,因为张伯驹来上海担任经理,导致任职副经理的肖彦和没能转正,而他也失去了提升为副经理的机会。李祖莱就将此事全都推到了张伯驹身上,打算利用这次绑架报复张伯驹,同时还准备勒索一大笔钱。

孙曜东亲自与李祖莱通话,李祖莱告诉孙曜东不要多管闲事,孙曜东却告诉李祖莱,此事他要一管到底。李祖莱知道孙曜东背后是周佛海,见孙曜东态度坚定,不由得产生了动摇。另一边,周佛海与李士群通了电话,向他施压。孙曜东觉得事情差不多了,就提出给他们20根金条当慰劳,李祖莱等人知道继续闹下去占不到便宜,便收了金条。但他们并未就此放人,而是将张伯驹送给了浦东驻军林之江。林之江知道这是一招“祸水东引”之计,但他并不在乎,反而将此事当成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孙曜东等人知道此事后非常恼怒,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再与林之江接触,最终又拿出了20根金条,才成功将张伯驹给营救出来。

民间收藏第一人

从这桩惊动上海滩的绑架案可以看出,张伯驹有多爱收藏艺术品。从30岁便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张伯驹,初时只是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他曾对人讲过:“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他收藏不为钱,买下它们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张伯驹的藏品

当年张伯驹会和潘素夫妻二人听闻有人出售《游春图》,要价240两黄金。夫妻二人商量后,认为《游春图》若因此外流,恐怕再想让它回到祖国就难上加难了。张伯驹当即拍板,将自己最喜欢的宅院出售。要知道,张伯驹出售的这所宅院,当年可是慈禧太后赏给李莲英的豪宅,占地10000平米,其豪华程度,以及文化价值都非常高,若不是急需用钱,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售卖。最终,夫妻二人靠卖房子的钱凑够了240两黄金,这才让《游春图》留在了中国。

《平复帖》

后来,为拿下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张伯驹前后三次拜访溥儒,潘素更是变卖了珍藏多年的细软,以4万银元的代价买下了这幅传世墨宝,一位外国文物贩子得知后,开出了30万银元的价码求购,却遭到潘素婉拒。

《道服赞》

为了收藏《道服赞》,他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掏空家底拿出110两黄金。

张伯驹出生于富贵世家,但为购置文物,张伯驹花光了几乎全部的家当,日子日渐窘迫,一度要靠潘素变卖首饰才能维持生计。亲朋好友们都看不起这个“败家子”,纷纷避而远之,理解支持他的,只有潘素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没有工作,他和妻子租住在10平米的小屋内,身着粗布麻衣,常常食不果腹,靠着友人的接济过日子。当时,很多收藏之人为了私利出售字画,转手一卖,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张伯驹守着一堆价值连城的宝贝,却一件都不肯卖。

解放前夕,国民党方面多次派人游说张伯驹夫妇,让他们将平生收藏的文物带到台湾,夫妇俩断然拒绝了。

1956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很多爱国人士都纷纷捐款,支援国家建设。直到这时,夫妇俩将珍藏多年的三千幅书画字帖上交国家,其中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的《草书》等绝世精品,后来,这些文物都成了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张伯驹潘素夫妇捐献文物获得的褒奖

之后,他还婉言谢绝了政府给予的20万元奖励,只留下一张薄薄的褒奖书。

张伯驹一生无偿捐献的几十件古代名人字画,件件都称得上是稀世珍宝。比如唐代诗人李白书写的《上阳台帖》墨迹。此帖仅5行24字,有“太白”署名。是李白唯一的传世书法真迹。帖的全文是:“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原无标点符号)。宋徽宗对此帖的评价是:“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杜牧的《张好好诗》

在张伯驹先生捐赠的书法名品中,还有一件诗词、书法双绝的作品《张好好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大作。杜牧的传世墨宝仅此一件,书体为行书,如行云流水,劲健秀美。后世书法论述中认为“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并认为他的书法“与其文相表里”。

张伯驹、潘素和女儿有一家

有人说,张伯驹潘素夫妇所捐赠的文物,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的半壁江山。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也坦言:“张伯驹、潘素先生化私为公,足资楷模,特予褒扬。”

1957年,张伯驹被划为“右派”,潘素也因此被牵连,两人蜗居在北京胡同不足十平方的小房子里,没有户口也分不到粮票。1975年,张伯驹前往女儿家暂住,因思念家中的妻子,他深情款款地填了阙《鹊桥仙》。

1980年,张伯驹得以平反。第二年,中国美术协会举办了《张伯驹潘素伉俪书画联展》,展出的56幅藏品,集潘素的丹青、张伯驹的题词为一体,在文艺圈内引发了不小的轰动。2年后的1982年,张伯驹因病去世,此后的日子里,潘素深居简出潜心作画,十年后病故于北京。

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撰文 | Jane

原标题:《民国天价绑架案背后的败家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