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宁一社区暑期“爱心教室”14年服务新居民学生四千余人次

朱胜伟 谭罗敏 陈 强/南湖晚报
2023-07-11 11:29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据南湖晚报7月11日报道:14年来,海宁(浙江海宁市,编辑注)西山社区“爱心教室”已服务新居民学生4000余人次。每年夏天,都有一部分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再次归来,或授课、或维护秩序,成为一名名志愿者——

漫画 李泽峰

蝉鸣阵阵,书声琅琅,这是一场持续14年的“盛夏之约”。

昨天(10日)上午,走过13个暑假的海宁西山社区“爱心教室”如期开班,130多名“小候鸟”坐得满满当当。

老家在安徽的魏玉珍刚刚参加完高考,她的童年就是在“爱心教室”度过的,热爱音乐的她想把音乐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弟弟妹妹心中。

“姐姐,姐姐,今年你又来了!”去年在“爱心教室”上课的王家骆,看到温州姑娘王可心就扑了上去,把珍藏的糖果塞到她手中。

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匆匆赶来的是山东潍坊小伙马文烁,尽管高中学业繁忙,但他依然坚持来这里帮忙。

昔日,他们在“爱心教室”收获满满的爱;今朝,他们又回到这里把爱传递下去。

这是候鸟们的再次“归巢”。

2014:“我们到社区去上课”

窝在沙发上,抱着遥控器,和弟弟百无聊赖地在几个频道间跳转……当魏玉珍回忆起童年的夏天时,这是最常出现的画面。父亲忙着做生意,妈妈忙着打工,姐弟俩就成了“电视儿童”。

王可心的暑假记忆离不开父母开的瓷砖店,进进出出的客人,堆成小山般的样品,还有每天围着店铺打转的父母。

马文烁依稀还记得皮件厂里的皮革味,每到暑假,父母总是把他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扔点玩具和书给他,在皮件厂里就能玩上一整天。

……

2009年6月,新居民骨干姜红在“楼道议事会”中听到新居民反映“暑假孩子没人带”——西山社区新居民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近800名新居民子女随父母在海宁生活,有70%的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

“老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在找准需求清单后,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拍了板。2010年,西山社区“爱心教室”项目应运而生,经过4年运作,项目口碑越来越好。

2014年7月12日,新一期“爱心教室”开班。这一天,迎来了来自江西、四川、湖南等地40余名新居民子女,其中就包括魏玉珍、王可心和马文烁。

“实际上,仅我们家就来了5个人!”回忆起那个夏天,魏玉珍扑哧一笑,“我们到社区去上课,每次都是外公骑着咯吱作响的三轮车送去的,车上除了我和弟弟,还有两个表弟、一个表妹!”

自从来到“爱心教室”,马文烁再也不用闻皮革味了,王可心也不再和瓷砖打交道。印象中,他们在这里剪过纸、包过饺子、参加过足球赛,“除了趣味英语、硬笔书法外,还有很多海宁本土文化知识课,比如海宁皮影戏、名人文化等。”王可心说。

在“爱心教室”,志愿者老师们带来的五花八门的课程,打开了孩子们的新世界。也是在“爱心教室”,志愿者老师一眼发现了魏玉珍的唱歌天赋,“当时大家排着队上台表演节目,轮到我唱歌时,老师夸我是唱歌的好苗子。”后来,她除了每年暑期在这里为小朋友们表演唱歌外,还曾多次在海宁市的歌唱比赛中获过奖。

2019:“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时间到了2019年。14岁的马文烁成了一名初一学生,当他再度回到这里时,惊讶地发现“爱心教室”规模足足扩大了一倍多,从5年前的40多名新居民子女增加到百余名孩子。“我能为‘爱心教室’做点什么?”看到这里如此热闹,马文烁开始思考,于是便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

闻讯而来的,还有在这里度过了小学时代所有暑假的王可心。每天清晨7点左右,王可心就会早早赶来迎接每位小学员的到来。虽然原本放学时间定的是4点多,但因为孩子们的父母总是打工到很晚,所以她每晚都要和志愿者老师坚守到六七点,直到完成整个教室的环境卫生消杀。

这一年,魏玉珍初三毕业,她也回到了这里,就像哥哥姐姐们曾经做的那样,成了一名帮助维护秩序的志愿者。每年“爱心教室”的结业晚会上,都少不了她的节目,“小时候唱的一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没想到这首歌唱着唱着真的就成了现实。”

志愿者们还注意到,这一年的“爱心教室”还迎来了一些特殊的“小候鸟”,他们是10名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孩子。海宁爱心联盟的志愿者们带着他们越过高山,行过千里,在海宁和父母相聚,然后也来到了“爱心教室”。

把黑水的孩子接到海宁来,西山社区是有底气的。这份底气源于“爱心教室”持续多年的运作所带来的号召力。

除了像魏玉珍、王可心和马文烁这样“归巢”的志愿者,“爱心教室”还通过与高校合作,每年暑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组成志愿服务小组参与教学。2019年,浙江师范大学80名大学生志愿者就为“爱心教室”的新居民子女提供了教学志愿服务。

2023:“西山是你和我的家”

填报完志愿后,魏玉珍给自己放了个假,她把海宁大街小巷走了个遍,还顺道去了浙江舟山等地旅游。“如果到外地读大学,来海宁的时间就不会特别多了,这里现在就是我的家乡,我要多走走多看看!”

“待我跨进大学校园,明年暑期就能真正成为一名授课的志愿者老师了,像老师们当年在‘爱心教室’教导我们一样,为更多的小朋友提供辅导。”魏玉珍开心地憧憬着美好未来。

对马文烁来说,海宁给予了他太多的美好。2014年在“爱心教室”上课时,他们一家还租住在一间狭小的平房里。如今,他们已在海宁市区购买了120平方米的商品房,虽然已经不在西山社区居住,但一家人还会时不时地回来看看,这里早已成为他们海宁生活的一部分。

过完暑假,王可心将进入海宁卫生学校系统学习卫生知识,“我出生8个月时就跟随父亲来到了海宁,一直生活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特别是每年暑期精彩的‘爱心教室’生活,让我深深地感到这里虽然不是故乡,却已亲似故乡!”

通过共同的学习与生活,王可心从爱的滋养中学会了去爱他人,同时也深深地喜欢上了医学,“有了这方面的专业学习,我可以在‘爱心教室’向更多的小学员们分享!”

一批又一批“小候鸟”在这里收获陪伴与成长,也有一批又一批“小候鸟”归来,分享爱与责任。14年坚守,“爱心教室”已服务新居民学生4000余人次。

在昨天的开班仪式上,大家一起唱着《西山之歌》:“西山是你和我的家,无论你来自何方,我们是一家。”

原先被帮助者与受益者,长大后也加入了志愿服务行列 图片由西山社区提供

为爱的双向奔赴点赞!

海宁西山社区“爱心教室”14年的坚守,充分体现了问需于民的社区工作机制。通过认真了解、充分尊重并紧密对接社区群众需求,西山社区很好地解决了社区新居民暑期孩子无人照管等急难愁盼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实效。

西山社区充分动员社会组织和相关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人员等问题。原先的被帮助者与受益者,在长大后也加入了志愿服务的行列,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是爱的双向奔赴,我们要由衷地点赞!

正是候鸟们的“归巢”,群众参与和志愿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仅降低了社区群众养育教育成本,而且提高了养育教育质量,并承继和弘扬了志愿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从西山社区“爱心教室”,我们看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理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终实现了解决社区居民困难、促进社区融合、凝聚民心的良好效果,“西山经验”无疑为新时代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示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薛刚 

(原题:候鸟“归巢”记)

    责任编辑:谢春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