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逐冰而上⑥|一张照片背后的珠峰冰川百年时空之旅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高坛光
2023-08-02 18:59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023年4月下旬,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巅峰使命2023”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

开始的几天,作为冰川变化科考小组成员的我,正紧张地在海拔5200米珠峰大本营调试各种仪器设备和整理物资。我的导师康世昌教授此时在科考群里专门发给我一条微信:“这次要找到1921年马洛里拍摄的绒布冰川的角度,拍一张照片。”

这条消息仿佛一下把我拉回了学生时期的课堂。

康教授的冰冻圈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尤其是他讲冰川的故事,眉飞色舞之间,总是在冰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穿梭。仿佛那不是一门地理课程,更像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在讲珠峰的冰川变化时,康教授总是喜欢在课件的封面放上两张照片,它们分别是1921年和2007年珠峰脚下中绒布冰川的影像。其中的第一张照片是珠峰北坡现存最早的冰川照片,由1921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拍摄。

中绒布冰川。(左图:乔治·马洛里摄于1921年,右图:大卫·布里薛斯摄于2007年)

乔治·马洛里是我最喜欢的一位探险家之一。一方面他记录了目前最早的关于冰川的影像;另一方面,他的身上充满了坚忍不拔的勇气和一丝悲剧色彩。在1921-1924年,乔治·马洛里和他的队友安德鲁欧文先后3次尝试攀登珠峰峰顶。前两次均在珠峰北坡,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基本确立了今天珠峰北坡的登山路线。最后的第三次尝试是在珠峰南坡,然而他和他的搭档却永远地留在了珠峰。也有人说他们可能登上了峰顶,只不过是在回撤的途中不幸遇难。然而这种猜测只是让他们的逝世成为了谜。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重新拍摄一张一百多年前的照片?是教授的一种情怀或是执着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这其实也是对冰川的一项重要的观测。

冰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生命体,它会在顶部不断地积累,也会在底部不断地消融。冰川的积累和消融构成了一种冰雪的物质平衡。气候的变化会随时打破这种平衡,让它前进或者后退。

因此,科学家们总是想尽可能多地获取冰川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以此研究冰川和气候过程。然而中国目前针对冰川连续观测的时间很是短暂。比如目前时间序列最长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仅仅开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而在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几乎没有长时间连续观测的冰川。虽然最近几年借助于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冰川的无人监测变成了现实,但是获取的数据也不过是二十年的时间范围。

而乔治·马洛里在1921年的这张照片,让我们测量冰川变化的时间之尺,向前推移了102年。这是一段多么珍贵的历史数据啊,前提是我们必须重新找到当年拍摄的位置。

在珠峰脚下,想要如百年前乔治·马洛里那样有幸看到中绒布冰川的全貌,似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极限的环境中,你需要从大本营来回徒步二十公里,你需要克服起伏而巨石林立的冰川地貌,你需要克服自己高原反应和体力极限,你还需要那么一点有一个好天气的运气。尤其是,珠峰虽然傲然矗立在世界之巅,然而,它脚下的冰川却随着时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冰川的退缩,冰川的厚度也在减薄,这使得冰川两侧的冰碛陇变得愈发陡峭,不少地方因为滑坡还形成了巨大而深邃的沟壑。当我们行走于冰川侧碛的牦牛小道时,时常会听到对面山坡上石头滚落的声音。你只要能感受到行走于冰川侧碛陇上,爬上又跳下一个个冰川漂砾和沟壑会是怎样渺小和无助,你就会感慨百年前的探险家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

我和澎湃新闻的邹桥记者在第一次尝试时,狂风呼啸,因为陡峭的沟壑阻拦而不得不以失败告终。来自上海的邹记者第一次到如此高的海拔,他回到大本营体力透支又充满沮丧。他开玩笑地说道:我来的时候没人告诉我珠峰是这个样子的,现在就想回上海了。

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尝试中,位置虽然找到了,珠峰多变的天气却又一次让我们探险之旅不得不放弃。但是有个信念支撑着我们,科学先辈们可以做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做到。幸运的是,在邹桥记者和我的师弟汪少勇博士的又一次努力之下,我们终于在“马洛里位置”拍摄到了珠峰绒布冰川在2023年的影像。

当这张照片出现在冰冻圈科学的学术群里的时候,很多科学家们都沸腾了。冰川学家秦大河院士,连竖了十几个大拇指。

2023年5月,中绒布冰川。汪少勇和澎湃新闻记者邹桥 图

归去来兮,穿越时空的一百年,这张照片向公众展示了冰川在过去100年来的变化,在冰川的末端处,绵延数公里的冰塔林正在快速地退缩。在1921年乔治·马洛里拍摄照片的同时,他的队友Henry Morshead和Oliver Wheeler还共同绘制了珠峰地区第一张冰川分布图,这份地图目前珍藏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档案馆。我连夜对这些摄影照片和地图进行推算,惊讶地发现1921年中绒布冰川的冰塔林在目前末端冰塔林以下约4公里,而今天位于冰川末端的巨大的冰川湖在当年则根本不存在。这个结果让我们久久都不能平静。仅仅百年间,气候变化竟然在珠峰脚下造成了如此沧海桑田的变化。

每次到珠峰科考的时候,我和队员们无不惊讶于冰川的雄壮和美丽。那是一种深藏于沟壑,却又仿佛要冲破天际的美。只可惜,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它们的命运却愈发的引人担忧。全球气候持续地升温必将进一步加剧冰川的退缩。这些深藏于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想想它们中的很多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陆续地消亡,真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

从过去到现在百年之旅,让人简直不敢去想未来百年的情况,到那时的珠峰脚下将会是怎样的荒凉。在可见的将来,珠穆朗玛峰将继续挺立在原地,或许它会缓慢地上升几毫米,然而当它在某一天环顾四周,看到那些陪伴它的冰川一个个消失,会是怎样的心情?而我们人类,有一天看到没有冰川的珠峰,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作者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兴王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