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图说|以青年脚步探访“风生水起”的中匈文化

通讯员 杨鹏成
2023-07-13 12:16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匈中双语学校学生的复信

坐落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匈中双语学校,是中东欧唯一同时使用当地语言和中文教学的全日制公立学校。2023年春节前夕,该校学生胡灵月、宋智孝代表全校学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教授,按照中国风俗拜年,表达为匈中友好作贡献的愿望。1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鼓励匈牙利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国,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支队师生与匈中双语学校师生合影

匈中双语学校是两国深厚友谊的见证,也是多元文化深入互动、人文交流日益密切的缩影。2023年6月22日至29日,13名来自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文学院、经管学院、建筑学院、新雅书院、社会科学学院、日新书院、为先书院等院系的学生在匈牙利调研学习。借助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师生们用在地行动深入了解中匈文化交流情况,也成为中匈文化交流的青年使者。

“风生水起”的中华文化在匈传播

6月23日,清华师生一行来到了匈中双语学校,与校长Erdélyi Zsuzsanna、副校长Szénási Andrea、中方负责人王悦和学校学生进行了座谈交流。

在自由交流环节,清华师生与当地学生围坐在一起,用汉语畅通无阻地对话,迅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我想去中国读大学。”“我喜欢吃中国四川的火锅,我爱吃辣。”“我今年要去中国的北京和洛阳游学。”匈中双语学校九年级学生Kollmann András(中文名为马俊杰)分享了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即将参加的夏令营活动,还与清华学生互相添加微信好友,相约在北京再次见面。

支队师生与匈中双语学校同学在交流中留影

“我在家里经常喝茶,最喜欢乌龙茶。”在茶艺教室中,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匈牙利赛区冠军、十二年级学生Dorina Inges(中文名为多丽娜)给清华师生展示茶艺,让在场师生倍感温暖。

匈牙利籍学生多丽娜为清华师生展示茶艺

目前,匈中双语学校现有12个年级20个班,在校学生530余名。中文也已经成为最受匈牙利青年喜爱的语言之一,还被纳入了匈牙利的国民教育体系,成为高考科目。这印证着中匈两国的文化交流是直接的、广泛的、持久的。

汉语不仅走进了匈牙利的中小学教育阶段,也在高等教育阶段备受欢迎,孔子学院便是其代表之一。作为匈牙利首个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距今已有近17年的历史。罗兰大学副校长、孔子学院院长郝清新(Imre Hamar)教授、孔子学院叶秋月教授、罗兰大学国际处处长竹馨(Eszter Knyihar)和清华师生共同讨论了罗兰大学在中国文化传播以及大学教育等领域的相关举措。

“风生水起”——这是叶秋月教授对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在匈牙利推广状况的描述。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作为示范孔子学院,将丰富的资源用于诸多中国文化传播项目与活动,每年组织50余场文化活动。作为中东欧汉语教师的培训中心,学院积极推进整个中东欧的汉语学习与教学,同时肩负起匈汉、汉匈双语辞典等学术工作。2017年,李克强访匈时,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向其赠送了一套由郝院长等人主编的《匈汉大辞典》。

“你能否想象一名匈牙利学生穿着‘红中’上衣、戴着‘三筒’耳环来上课?”这正是叶秋月教授开设麻将文化课时的所见所闻。当地学生普遍对茶文化、中国烹饪、武侠、麻将等文化感兴趣,罗兰大学孔子学院还就其中部分内容开设过相应课程。现如今,孔子学院成为了要求严格、课程广泛且富有实践性的中文教育机构。

“照亮世界”的中匈文化交流互鉴

1847年,24岁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道尔看到祖国和人民被奥地利民族压迫得愈加深重,写下诗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真挚的爱,更呼吁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翌年,匈牙利人民发起了民族解放战争。今年恰逢裴多菲诞辰二百周年,支队一行来到裴多菲的出生地小克勒什市探访。

鲁迅在裴多菲故居庭院中的雕像

裴多菲故居的庭院中竖立着多个雕像,有两座吸引了支队成员的注意。其中一位是中国作家鲁迅。鲁迅最早把裴多菲的著作“介绍”到中国。鲁迅称他为“诗人和英雄”,赞他的诗“率纵言自由,诞放激烈”。两位文学巨匠就这样在中国的土地上相连。另一位雕像是翻译家孙用。因在翻译裴多菲著作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孙用在1958年获匈牙利政府授予的劳动勋章。他所翻译的裴多菲诗集至今仍在裴多菲故居的博物馆中陈列。

带队教师胡钰教授在访客留言册上写下的寄语

在裴多菲卧室里摆放着的厚厚的访客留言册上,清华大学带队教师、新闻学院胡钰教授写下了一句寄语,表达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尊崇与景仰:“你是自由之光。照亮生命,照亮世界。”清华师生一同朗诵、讨论裴多菲的诗,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始终高昂的生命激情所感染,也加深了对中匈人文精神相知相通的理解。

支队师生参与匈牙利端午文化节

从历史到当下,中匈文化交流延续至今。调研期间恰逢中国的端午节,清华支队参与了匈牙利韦伦采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韦伦采端午龙舟文化节。活动以中华传统文化项目为主,包括中国文艺演出、中国特色美食,以及划龙舟竞赛等。秉持清华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清华师生也加入划龙舟项目,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本次活动不仅有众多匈牙利华人社团及企业到场协办,更吸引了一批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本地人前来参加。他们划龙舟、穿旗袍、吃粽子和米粉,参与者在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匈牙利文化节中穿着旗袍的女士

“我特别喜欢中国作家余华。”参与活动的Torma Laura(中文名:祹络岚)在交流中说。她是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汉学专业的博士一年级学生,也是本次文化节的节目主持人。她经过了七年的汉语学习,熟悉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她不仅自学汉语,还在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汉语,有志于做中匈文化交流的使者。

“融通古今”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

从自然到人文,从历史到当下,清华师生不仅切身感受了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现状,还调研了匈牙利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情况,走访匈牙利的世界遗产,加深对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理解。

匈牙利的托卡伊葡萄酒享誉世界。“托卡伊葡萄酒产地历史文化景观”于200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托卡伊葡萄酒也是2021年正式生效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首批受保护的欧盟地理标志产品之中匈牙利唯一入选的产品。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先进的运输技术缺一不可,托卡伊葡萄酒被视为自然与人文、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产物。

支队师生参观托卡伊葡萄酒博物馆

支队前往托卡伊葡萄酒博物馆进行参观,了解托卡伊葡萄酒文化,并进入葡萄酒庄园的地下酒窖参与体验。“液体黄金”的历史在讲解员的叙述中徐徐铺开。从王公贵族的专属到被端上四海游客的餐桌,“王者之酒”历经沧桑而愈发醇厚,承载着匈牙利百年兴衰沉浮。

“我对东亚文化很感兴趣,最近在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电影文化。”年轻的匈牙利讲解员是一名德布勒森大学(University of Debrecen)心理学系的大二学生,看到来访的是中国人,主动和在场师生交谈起来。匈中两国青年在古老的酒窖中相遇,因葡萄酒而结缘。文化如酒,由岁月赋予韵味与回香。

怀着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关切,清华支队还前往匈牙利的霍洛克古村落。作为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村庄,霍洛克主要建立于17和18世纪,生动展示了20世纪本地乡村生活的生动图景。

带队教师张莉教授与店主亲切交谈

支队成员走进一间农舍进行交流。这位木工作坊的坊主与妻子十年前便来此居住,见有人来访,他格外热情,吹奏起自制的木头口哨,胡钰教授与之同声相应。店主激动地说:“Music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音乐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初见的生疏立刻被愉快的笑声所打破。日新书院本科生姚苏函说道:“文化赋予乡村性格,创意赋能乡村发展,霍洛克古村落将文创与保护融合,为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板。”

在匈牙利,清华大学的师生们漫步于布达佩斯多瑙河畔,体悟当地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同时身怀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以青年视野关照多彩世界,以青年脚步践行人文交流,以青年思考深化文明互鉴。清华大学带队教师、新闻学院张莉教授说:“本次课程以匈牙利为窗口,有助于青年学子进一步探寻中东欧和欧盟的其他国家,以及中国与中东欧、与欧盟的合作发展。”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薛晶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