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央视安利的“华夏凉都”,均温22℃美食遍地,古镇比江南更浪漫

2023-07-13 11: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每年一入伏,便瞬间感觉盛夏来袭!

今天小飞君便拿出了自己私藏很久一座宝藏城市。这里虽是“中国夏季最凉爽的十座城市之一”却小众的被很多人忽略!

@图虫创意

这里虽地处炙热的西北大地,却是只有22℃的“夏季凉都”,每年夏季这里都会被央视频频安利!

不仅如此!这里的建筑艺术堪比麦加,走进这座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精妙的清真寺和拱北建筑。

作为一个汇聚了42个民族的“多元”城市,也让这里的生活自成一派。穿梭在这座小城里,很容易便能听到信徒的“邦克”声音。而这里不仅有丰富多彩多元民族生活,还有不少景区免费开放!

@小红书乐记拍照

这里便是甘肃临夏,一个仅提名字,就让人感到凉快的城市。

很多人将“宁夏”与“临夏”傻傻分不清!临夏古称“河州”,但当人们提及“河州牡丹”、“中国彩陶之乡”、非遗“花儿”便只能想到临夏。

@图虫创意

几百年前,文成公主携带牡丹种子进藏时,将牡丹的艳丽留在了甘肃临夏,至此这里成为享誉陇上的河州紫斑牡丹。

所以来到临夏,你看到的会是满城花开的浪漫盛景,这里不但家家户户门前种牡丹,还有60里的牡丹长廊,不禁让人感叹!临夏骨子里是懂浪漫的。

@图虫创意

因花而生,因花而名。花儿般的临夏,不仅是世界非遗民歌“花儿”(中国西部民歌)的发祥地!还出土了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彩陶王”。

@图虫创意

最让人惊奇的是!黄河和另一支河流在这里汇合,形成了“一黄一绿”的自然奇景。

不仅如此,国内少见水上石窟——炳灵寺也在临夏;而且人们还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1亿年前的恐龙足迹,而这些在临夏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里就能看到。

@图虫创意

本以为临夏只是一座西域风情浓郁的西部小城,没想到这个仅占甘肃面积1.92%的城市,竟蕴藏着世界级的文物和美景。

@图源网络

而“河州美食”作为临夏的一张王牌,也在甘肃这个美食大省里占有一席之地。独特的美食做法和多民族的饮食融合,让这里成为西北名副其实的美食之城。

@图源网络

这里有专属夏季的“冷抓”羊肉;也有以“面皮好”而驰名的“河州包子”;还有极具当地特色的“筏子”(发子面肠);更有“有颜又有料”的临夏八大碗。

@图源网络

当然临夏的夏天,更是少不了各种夏日甜食。爽滑的鸡蛋牛奶醪糟、软糯的河州粘糕、解暑的甜麦子……哪怕只是为了美食来临夏,也定会让腻不虚此行!

临夏独有的异域风土

藏着世界级的建筑艺术

/八坊十三巷/

@图虫创意

八坊十三巷作为临夏的象征性的地标建筑。这里的建筑因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古称“八坊十三巷”,走进这里,好似置身于民族建筑艺术的“大观园”。

@图虫创意

蓝色的瓦当,红色的墙壁,还有色彩斑斓的瓷器贴花和精妙的砖雕艺术。让这里成为了妥妥的艺术长廊。

但街巷里又不失烟火气息,嬉戏玩耍的孩童,晚饭后遛弯的老人,还有带着头巾的回族妇女和身着伊斯兰服饰的西域女孩。

@图虫创意

而如今的八坊十三巷,不仅临夏传统建筑的象征,因为有年轻人的加入,这里更多了一份文艺气质。

街巷随处可见个性十足的咖啡馆和美食店,这里不仅文化底蕴厚重,也是青年人常来打卡的文艺圣地!

/东公馆/

@图虫创意

东公馆虽地处八坊十三巷之中,但对建筑艺术颇有兴趣的小飞君,想把它强烈安利给同样喜欢建筑艺术的朋友。

这里有着“青砖上的艺术”之美誉,走进东公馆里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艺术,这种实用的艺术,和临夏人生活紧密相连。

@图虫创意

砖墙雕刻当地人的日常、繁茂的葡萄树以及各种带有着美好寓意的植物。漫步在馆内到处可见娇艳的牡丹,在这里边欣赏艺术边赏花真的超级惬意。

/河滩拱北建筑/

@小红书乐忆拍照

当见第一次见到临夏的拱北建筑,才领略到什么是真正的复杂之美;原来,有一种美可以叫“拱北”。

@小红书乐忆拍照

在临夏的和政县我们邂逅了一处精美而又震撼的砖雕艺术建筑。

木质的屋檐、精湛的砖雕瓦当还有及其协调的艺术配色,好似再优美的语言在它们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小红书乐忆拍照

你只需静静观赏,便能深醉在这座建筑艺术的美感中。和小飞君一样喜欢建筑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里。

/红园/

在临夏有一抹“红”,必须来红园才能看得到。这里是一个以花卉和古建筑为主的江南式园林;被誉为甘肃城市名园之一。

@图虫创意

而红园的建筑结构和绚烂的色彩互相碰撞,给人一种敬畏的神秘感。尤其是漫步在雨中的红园,竟有种梦中江南的错觉。

/临夏民族大剧院/

@图虫创意

第一眼看到临夏民族大剧院,就深深被吸引了!纯白的穹顶建筑有着一种抽象的艺术感。而内外通透并富有力量感的壳体,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走进大剧院里复杂的几何屋顶,竟生出3D的幻影,透过干净的玻璃直接可以窥见不断变换的天空。

@图虫创意

而到了晚上,白色的灯光透过建筑玻璃发出银色的亮光。从远处看,宛如一座水上明珠,沁透而又不染尘埃。

均温22℃的西部小城

藏着西北独有的夏日记忆

/刘家峡水库/

@图虫创意

黄河经过临夏时,竟变成了清澈的蓝绿色。而且它与另一支流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清一浊的黄河奇景。

@图虫创意

来过这里的旅人无不感叹这种晶莹剔透的蓝绿色,有人说这里不输三亚的海水,有人称它堪比马代海水的湛蓝。

@图虫创意

但当你亲身涉足,你会感受到这是一种西北独有的壮阔。不必和别的地方比较,就足以为之着迷。因为刘家峡水库的这份静谧,是粗犷中的一抹温存,不由让人沉浸其中。

/炳灵寺石窟/

@图虫创意

“黄河之水天上,却从此处入人间”,而在这人间竟还有如此震撼的水上石林!沿着黄河峡谷一路奔腾,我们在永靖县还探寻到一处被大自然雕琢了上百万年的石林。

从远处看,这从从石林像是被刻意雕刻过一般,而更加精妙的是,在这条峡谷的幽深处,还藏着一处非常震撼的文化遗迹——炳灵寺石窟。

@图虫创意

作为我国五大石窟之一,这座“水上石窟”已在黄河两岸屹立了1600多年,静默的大佛也凝视着滚滚黄河在这里奔流千年。

/向阳码头/

@小红书月归山

临夏的向阳码头,像极了海边的夏日,微风、湖水、帆船、桨板…还有那一抹临夏蓝。

@小红书月归山

临水而坐,清风入怀,和家人、朋友来着这里享受夏日野营,等到月色渐明,点燃烟花,和浪漫夏日撞个满怀。不曾想在大西北也能实现如此热烈般海边夏日。

/松鸣岩/

@小红书虾

走进松鸣岩好似闯入了宫崎骏漫画里的夏天。

树与光,光与影,在这里交织,形成了专属西北的夏日记忆。在这里,远处的云彩和近处的林海呈现出一幅自然画卷,只需一眼,便能得到治愈~

@小红书虾

这里是临夏人常来避暑的地方,山坡下的潺潺流水,不禁让人退却燥热重获清凉感。但小飞君最喜欢登上山顶坐在高处去吹凉爽的山风,还能一睹临夏城的风貌。

西北美食千千万

最不应该错过“河州美食”

/冰抓羊肉/

@图虫创意

甘肃美食千千万,而临夏是最不该忽略的西北美食之城。尤其是夏天抵达这里,还能吃到专属夏季的“冰抓”。

在甘肃民间流传着一句老话:“说起手抓,想到临夏”,这与临夏的东乡小尾寒羊密不可分。

@图虫创意

这种羊肉肌肉纤维细腻,肉质鲜嫩,最神奇的是,丝毫没有膻味,而最好的烹饪方法就是用清水煮。

带骨的羊肉切成条形,用清水简单煮熟,出锅后便是一盘上好的东乡手抓。只需蘸上椒盐和蒜泥便可享受一顿正宗的西北美食盛宴。

@图虫创意

然而,真正的行家,会建议你一定要吃一次“冰抓”,也就是“冷吃手抓羊”,冰抓的口感更顺滑,吃起来能充分的感受羊肉的香气。

/河州包子/

@图源网络

“河州包子”是临夏的一道传统美食。在临夏几乎家家户户都爱吃这种个大、皮薄、馅多的包子。

而且河州包子以皮薄好吃享誉西北美食界,不单单好吃从外形上就已经俘获了人心。河州包子一般以牛羊肉、韭菜、胡萝卜为馅。蒸熟后,蘸上辣椒油、老醋更加清爽可口,包子入口软滑鲜香,风味颇有特色。

/发子面肠/

@图源网络

在临夏,发面肠子是当地人的最爱。而它之所以取名“发子”也是因为形似当地的羊皮筏子。

而发子的做法相当讲究,用新鲜的羊肠,装入全羊的内脏,再加入少许的葱段、食盐、胡椒粉,蒸熟即可。

@图源网络

食用时浇上辣椒油、蒜泥、老醋,便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发子面肠。来临夏不妨尝尝这种独特的小吃。(不吃羊肉内脏的朋友,不建议品尝~)

/甜麦子/

@图源网络

称霸西北夏日饮品的甜醅子,在临夏地区被称为甜麦子,临夏的甜麦子汤少麦多,有着轻微的酒糟味和酸甜味。炎热夏天喝一口,西北人的心里也就踏实了。

/鸡蛋牛奶醪糟/

@图源网络

鸡蛋牛奶醪糟是西北夏季必不可少一道甜品美食。

香浓的牛奶遇到发酵后的醪糟,瞬间碰撞出新的口味,淡淡的醪糟香气融合牛奶和鸡蛋,微火蒸煮就成了一碗香甜浓郁的鸡蛋牛奶醪糟。

这种美食夏季可做餐后甜品,也可就着油条当早餐,即营养又美味。

/盖碗茶/

@图虫创意

西北人喝茶的最高礼仪就是“盖碗茶”。而在临夏直接将盖碗茶文化做到了西北天花板。这里的人们不仅品茶,还专门建造了一所盖碗茶博物馆。

在临夏大家管饮茶叫作“刮碗子”,当地还有句民谣“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这句玩笑却道出了临夏人的嗜好。

@图虫创意

而与美名远扬的牛肉面相比,盖碗茶也流露出一种大西北的婉约和优雅。

- END -

原标题:《被央视安利的“华夏凉都”!均温22℃美食遍地,古镇比江南更浪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