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尽千帆走上“主战场” 重要性不亚于芯片 国产数据库正迈出“关键一步”

2023-07-15 1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小科 中国科技信息

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和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千行百业应用对数据库的需求变化推动数据库技术加速创新,全球数据库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已迈入第一梯队。

当数据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据库作为存储与处理数据的关键技术,成为全球经济新的驱动引擎。

时间回到今年“两会”期间,最新组建的“国家数据局”,引发了人们的特别关注。有人认为,它的成立意味着“数字中国”将进入快车道;更有人认定,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安全领域,有望迎来“大提速”。

显然,中国数据库正迈出“关键一步”。近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也同样印证了这一发展趋势。报告指出,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和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千行百业应用对数据库的需求变化推动数据库技术加速创新,全球数据库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已迈入第一梯队。

“数据库”的发展显然已经成为了多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我国“数据库”发展是如何历尽千帆最终凭借自身实力走上世界“主战场”的?今天,请跟随《中国科技信息》的脚步一起来聊聊这一话题。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库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

数字化正在改变整个世界,而数字世界的底层,则是庞大的不断产生、汇集、运算的数据。数字化的前提,是数据化。而数据的可存、可用、可管、可流动、可分析,都离不开数据库。

简单来讲,数据库是把数据按照其结构将其储存在计算机中,形成一个具有大数据量的数据集合,相当于存放文件的文件柜。利用数据库存储数据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方式,因为数据库拥有持久化存储、读写速度也很高,更关键的是数据库可以极大程度保证数据的有效性,而不像是Excel等文件极易容易产生修改错误。

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我国数据库应用创新实践迈入新阶段,其应用范围已从对能力需求较低的办公、邮件等外围系统,逐步向金融、电信等关键行业中,对性能需求极高、稳定性要求极强的账务、调度等核心系统深入。

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库必须保证7X24小时不中断运行,稳定、可靠、高效承载企业与个人的每一笔数据,是数字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保证。

总的来说,数据库作为信创基础软件的重要部分,也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其重要性不亚于芯片,它在计算机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向下调用硬件基础资源,向上是各种应用软件的重要支撑引擎。随着我国数据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量的快速提升,作为信创基础软件重要环节的国产数据库将迎来重大机遇。

突破“卡脖子”我国数据库产业跻身第一梯队

“十四五”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关键时期,数据库作为支撑数据存储和计算的核心组件,正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然而,在此前很长时间里,我国信创产业都面临着“卡脖子”的窘境。

我国数据库产业始于20世纪末,专家认为,2020年之前,国内数据库系统基本都被外资垄断。但近三年来,我国出台多项相关的支持政策、指导意见,大力支持信创产业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数据库的国产替代。国产数据库逐渐进入到核心行业和系统。

不久前发布的《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指出,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和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千行百业应用对数据库的需求变化推动数据库技术加速创新,全球数据库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已迈入第一梯队。

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为833亿美元,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59.7亿美元(约合403.6亿元人民币),占全球7.2%。预计到2027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286.8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6.1%。2022年,公有云数据库市场规模为219.15亿元,占市场总体的54.3%,较2021年增速51.6%,我国公有云数据库市场规模首次过半,预计2023年公有云数据库市场占比将进一步扩大到59.8%,规模达到323.16亿元。

国产数据库得以进入主战场,离不开自身实力的强大。近年来,国产数据库坚持自主独立研发,数据库产品的价格、性能、功能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基本上具备了比肩国外数据库的能力。

我国数据库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作为各行业数据存储、计算、流通的基础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经过60余年的发展,理论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形态日益丰富、产业生态加速变革、产业热度持续升温,我国数据库产业欣欣向荣,正在经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关键转变期。

但由于国产数据库起步晚,尚未经历过充足的使用场景验证等因素,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数据库行业将围绕两个核心命题进行发展:一个是缩小“高要求的存量数据应用需求”与“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个是探索“创新型数据应用需求”与“数据库技术产品演进路线”的合理映射关系。

同时,从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数据库技术将围绕助力用户降本增效、护航数据要素安全流通和赋能新兴业务场景三个目标持续发展。

助力用户降本增效方面,交易分析一体化支撑多类业务,多模处理一体化实现一库多用,数据湖仓一体化降低存算成本,软硬协同一体化提升系统性能,AI与数据库融合迸发无限潜力,云计算成为数据库重要驱动力。

护航数据要素安全流通方面,数据安全是数据流通的前提,隐私计算、区块链及图技术等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为数据流通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隐私计算技术保障密态数据安全流通,区块链技术赋能数据资产高度可信,图联邦学习技术打破数据孤岛。

赋能新兴业务场景方面,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组织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新兴业务场景驱动数据库技术不断革新。特别是,AI大模型催生向量数据库新应用,图分析技术洞察数据连接新价值,时空数据库释放时空数据新潜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内容转载请联系微信:zkxxx1999

在线投稿平台:www.cnkjxx.com

投稿电话:010-68003059

寻求报道、内容合作,请联系微信:15811564659

杂志收录情况:《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协、中国图书馆学会(解读科学发展观推荐书目)》

原标题:《历尽千帆走上“主战场” 重要性不亚于芯片 国产数据库正迈出“关键一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