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迎接“烤”验,“六边形战士”如何炼成

2023-07-17 16: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内容摘要

六边形战士,网络流行语,已成为一个全能实力的代名词。作为能源央企“国家队”一员,三峡集团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工作,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保供保民生”的强大动力,当好能源保供“六边形战士”。

★ 水电为基:在迎峰度夏期间,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力顶峰保供,高峰运行巨型水电机组迄今最高达97台,最高单日发电量超9亿千瓦时。新入列世界最大水电机组表现卓越,服役超40年功勋机组焕发新生。一滴水发6次电,让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最大化。

★ “风光”并进: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全球超高海拔地区最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从蔚蓝大海到沙漠戈壁,从世界屋脊到广袤平原,三峡集团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速加力,为能源保供再添生力军。

★ 储能“蓄势”:浙江长龙山、天台抽水蓄能电站,全国最大新能源配套电化学储能电站、全球规模最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山东庆云独立储能项目……三峡集团通过科学合理布局抽水蓄能、氢能、光热、储能等新业务,实现风、光、储多能互补、协同共舞,让能源保供“工具箱”更加多元。

★ 区域保供:在湖北,“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的最大电源项目——湖北能源襄阳宜城2×1000兆瓦超超临界、一次再热高效清洁燃煤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在金沙江下游,风光水储一体化国家级示范基地项目积极探索水、风、光互补联合调度方式,有效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 为民解忧:江西万安屋顶分布式光伏,重庆巫山集光伏、风电、助农为一体的特色项目、陕西铜川光伏领跑者项目……三峡集团在新能源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方面作出诸多探索,有效释放能源项目建设空间,增强绿色电力供应能力。

|全文共7000字,共需阅读15分钟|

一年一度迎峰度夏大考来临。

近期,持续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不仅拉升了国内用电需求的增长,更对我国电力供需带来较大挑战。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2023年夏季全国最高用电负荷约为13.7亿千瓦,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如果出现长时段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近1亿千瓦。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召开中央企业能源电力保供工作推进会,对中央企业带头做好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安排,强调发电企业要应发尽发、多发满发,煤炭企业要全力保障电煤供应,电网企业要坚决守住民生用电和安全生产底线。

随着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三峡集团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发展实效,积极应对迎峰度夏“烤”验,当好能源保供“六边形战士”,扎实做好能源保供和能源转型发展工作,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勇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水电为基

让大国重器焕发扛鼎之力

▲远眺白鹤滩水电站 摄影:王广浩

6月25日12点01分,1000亿!

盯着乌东德水电站中控室大屏,王金涛记录下了发电量数字跳转到1000亿度时的准确时间。

身为三峡集团长江电力乌东德电厂党委副书记、厂长,这一时刻对于王金涛来说意义重大。这意味着,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水电站——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自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的3年里,已向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输送10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是科学设计、科学管理、精益运维的结果。”王金涛对过往成绩的总结,也是三峡集团长江电力运行管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写照。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于2022年12月20日全面建成投产,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六座梯级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7169.5万千瓦,相当于三个“三峡”的装机容量,可满足超3亿中国人一年的用电需求,有效缓解华中、华东地区及川、滇、粤等省份的用电紧张局面,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面接管长江干流梯级电站后,如何保证巨型机组始终在最优工况下运行,实现应发尽发、多发满发?长江电力坚持精益运行理念,在设备监视、机组岁修等基础管理工作中,常态化开展日分析、周诊断、月评估等工作,形成百万千瓦机组“体检报告”和“设备履历”。

7月11日12时45分,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首次全开并网运行,全厂出力最高达1208万千瓦,开创了这个年轻水电站骄人的新纪录。截至当日,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超780亿千瓦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机组表现卓越,功勋机组也焕发新生。

向家坝水电站2号机组为单机容量80万千瓦的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此前水轮发电机组的“大脑”——监测、控制、保护机组的控制系统,大多采用进口品牌装置或使用进口芯片的国产装置。

为解决好关键设备和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长江电力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思路、找方法、找答案,组建专项工作组,创新开展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自主可控研究和技术攻关,在向家坝水电站2号机组成功实现了控制系统硬件、软件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进一步保障水电站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5月9日,在向家坝水电站地下厂房,“换脑”后的2号机组成功投运。7月11日,向家坝水电站8台机组实现全部满发。

在湖北宜昌,葛洲坝水电站兢兢业业数十年的“功勋机组”,也经历了“以芯换新”的智慧重生。葛洲坝水电站2号机组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转轮直径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水电机组。自1981年12月并网运行以来,2号机组已高效稳定运行超过40年,平均年运行小时数约6552小时,累计发电量约385亿千瓦时,是一名功勋卓著的“荣誉老兵”。

为了让老机组焕发“新活力”,长江电力启动2号机组更新改造工作。2023年6月13日,经过200多天的努力,2号机组成功投运,40岁老机组“智慧重生”——机组振动、摆度、温度等运行稳定性指标显著提升,机组核心控制系统成功实现自主可控。在此次迎峰度夏保供中,葛洲坝水电站于7月12日实现全开运行,再次展现了“功勋机组”的实力担当。

今年7月以来,全国多地迎来持续性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长江电力运行管理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形成了“六库联调”的新格局,一滴水发6次电,使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最大化。截至目前,高峰运行机组最高达97台,最高单日发电量超9亿千瓦时,11日调峰量超2800万千瓦,12日调峰量超3200万千瓦,相当于26座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的调峰能力,并连续两日打破2022年2617.5万千瓦调峰量的历史纪录,充分发挥发电总量大、调峰能力强的作用,全力保障迎峰度夏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掌握新投产机组的运行规律,精准掌控设备健康状况,深入挖掘水电站机组顶峰发电潜力。同时,优化梯级水库联合调度,用好每一方水、发好每一度电,夯实迎峰度夏保供基础。”长江电力党委书记、副董事长马振波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贺信中,要求我们‘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说,“我们要始终锚定清洁能源主赛道不偏离,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巩固水电优势、做大‘风光’产业、扩大装机规模、加大保供力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绿色电能保障。”

风光“并进”

为能源绿色转型增添新动能

▲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吊装现场

6月15日,迎着初升的朝阳,一艘载着3片长达123米风机叶片的轮船,从江苏连云港出发,经过5天660海里的行程,顺利抵达福建海上风电场。

6月27日凌晨,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机首支叶片开始吊装工作。叶片过驳、起吊旋转、空中对接、旋拧牢固……首支叶片安装工作有条不紊进行。6月28日14时30分,最后一只叶片上的176颗螺栓同时插入轮毂孔位,对位精度达到毫米级,意味着这座大国重器“穿针引线”成功完成。

“在额定工况下,一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每转动一圈可发电约34度,平均每年可发6600万度清洁电能,满足3.6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正常用电。”三峡集团福建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曾建平介绍。

围绕“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三峡集团全面推进福建、广东、江苏等重点区域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推动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当好海上风电产业链“链长”。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海上风电国内并网装机约500万千瓦,居国内第一、全球前列。在1.8万公里陆地海岸线上,已初步形成北起辽宁大连,南至广东阳江的海上风电能源走廊。

“面对能源保供重任,我们坚持‘风光并举、海陆共进’,实现了陆上风电、光伏发电、海上风电协同发展和区域均衡布局,着力推动海上风电和陆上大基地建设,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速加力,为能源保供再添生力军。”三峡能源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龙表示。

为让荒漠化土地变身新能源绿洲,三峡集团将陆上新能源事业发展的目光锚定在我国广袤的“沙戈荒”土地上,围绕“沙戈荒”生态治理、环境修复、“风光火储”一体化、高比例新能源外送等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如今,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总投资超800亿元的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施工正酣,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约400亿千瓦时。 

为破解超高海拔风电场开发难题,三峡集团在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西藏措美哲古建起科研示范项目风电场。2023年5月22日10时,一台单机容量为3.6兆瓦的风机在哲古镇吊装完成,成为全球超高海拔地区成功吊装的最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上网电量超过1.5亿千瓦时。更为显著的意义是,哲古风电项目的探索,将形成超高海拔风电场开发一系列解决方案,为类似区域大规模风电开发提供科技成果和工程借鉴,助力我国超高海拔水风光多能互补基地的建设。

为将山谷之风转化为绿色电能,三峡集团在云南弥勒群山之巅建起我国单机容量最大山地风电场。2023年3月30日,云南弥勒西风电场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预计每年将提供约14亿度电的清洁能源,对维护社会用电稳定性,保障企业用电健康及生产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

截至2022年底,三峡集团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近3200万千瓦。今年一季度,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完成发电量1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三峡集团增强问题意识,围绕新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发展模式创新等,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三峡集团新能源事业部主任王益群表示:“在东部沿海能源高负荷区,我们加快‘大而强’的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重点推动‘小而美’的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就近开发;在西北、华中等地区探索推广‘源网荷储’‘光伏+’等特色发展模式,促进新能源发电多场景融合开发。”

雷鸣山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主题教育各项部署,将主题教育与推动新能源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相结合,不折不扣完成能源保供各项任务,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实效。

储能“蓄势”

当好能源供应“稳定器”

▲长龙山电站上下水库全貌 摄影:崔徐波

随着发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保供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25年在全社会新增的用电量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将超过80%。

新能源在大规模发展的同时,其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特点不仅让电力系统消纳压力持续增大,也给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带来挑战。保供,如何让新能源不再“待岗”,推动新能源“发得出”“用得好”?

对此,三峡集团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系统梳理了促进新能源消纳、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一系列关键课题,持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一系列举措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勾勒出详细施工图——通过科学合理布局抽水蓄能、氢能、光热等新业务,大力推广“新能源+”新模式,实现风、光、储多能互补、协同共舞,让能源保供“工具箱”更加多元。

抽水蓄能电站相当于大型“充电宝”,可为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提供有力支撑。目前,三峡集团积极拓展抽水蓄能业务,形成“储备一批、核准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项目滚动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浙江安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坐落于此的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共安装6台35万千瓦抽水蓄能机组,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主要承担华东电网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系统备用等任务,为华东电网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经济性保驾护航,为当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距长龙山抽蓄电站200公里外的浙江台州,建设者正抢抓时机奋力冲刺天台抽水蓄能电站的主体工程建设。重庆菜籽坝、湖北罗田平坦原、甘肃张掖等在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提高施工效率,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投产、早发电、早供应。

为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除了在抽蓄业务上持续发力,三峡集团还通过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推广新型储能利用等措施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在安徽阜阳,全国最大新能源配套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徽阜阳南部风光储基地项目储能系统首期项目已实现全容量并网。项目建成后一次可储存约60万千瓦时电量,按照每天充放一次计算,每年释放电量可满足9万多个家庭的年用电需求。

在山东德州,三峡庆云独立储能项目纳入山东省2021年储能示范项目清单,装机规模100兆瓦,存储电量200兆瓦时,项目已按期全容量并网,并在夏季用电高峰和迎峰度冬期间,实现应急启动和顶峰发电。截至今年4月30日,三峡庆云独立储能电站在山东电力现货市场中充放电量达11800万千瓦时,突破一亿千瓦时大关。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三峡乌兰察布绿色电站内,压缩空气储能、水系钠离子电池储能、新一代液流电池储能等储能科技如群芳争艳,各类技术研究实验室错落有致。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近60亿千瓦时。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于2023年6月29日成功产出氢气。该项目利用采煤回填区建设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为7.4亿千瓦时,其中20%将直接输送至当地电网,剩余80%用于氢气生产。纳日松项目将高效、密切结合太阳能与氢能两大清洁能源,通过探索无污染、零排放的制氢新模式,来解决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存在的电力电量平衡与消纳这一关键问题……

随着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发展储能将成为增强系统灵活调节性、提升电力供应顶峰兜底能力的重要措施。雷鸣山表示,接下来,三峡集团将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和根本任务,全力做好电力保供、能源转型等重点工作,努力探索储能的多场景技术互通应用,为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贡献三峡力量。

风光水火一体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金下基地云南省小羊窝光伏电站项目 摄影:赵健

对于湖北襄阳宜城小河镇梁堰村来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夏季。

不到3年光景,近200米的冷却塔和高耸入云的烟囱拔地而起,在这座不起眼的小村庄,诞生了“十四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的最大电源项目——湖北能源襄阳宜城2×1000兆瓦超超临界、一次再热高效清洁燃煤机组。

7月14日14时16分,宜城火电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待全部机组投产后,宜城火电年设计发电量超90亿度,将大力优化电网调度,在鄂西北地区电力供应中发挥“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兜底保障作用。

“作为支撑性电源,宜城火电1号机组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可以为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电量平衡提供支撑。”湖北能源宜城火电项目负责人朱明说,“下一步,我们将安全高效管理运行1号机组,确保顶峰发电、顶峰保供,全力推动2号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建设,努力实现2号机组在年底前具备带连续大负荷能力的目标。”

根据气象预测,今年湖北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预计迎峰度夏期间,全省最大用电负荷将直逼5000万千瓦,同比增长3%-8%,能源保供形势严峻。

作为湖北省能源安全保障平台,湖北能源始终把能源保供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把确保民生用能用电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果的试金石。

截至7月11日,湖北电网的主力电源点——鄂州电厂机组运行良好,6台机组“零”非停,年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21.79%,年累计供热量同比增长32.34%。

高用电负荷对设备运行带来巨大挑战。“我们重点加强参数监视、重点设备及重点区域的巡视检查,密切监测温度情况,结合机组运行现状,全面梳理排查设备隐患,确保设备能够在高温环境下安全稳定运行。”鄂州电厂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猛说。

区域能源保供,不仅是湖北。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三峡集团将着力解决金下风光水储一体化国家级示范基地项目年内投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主战场,深入项目一线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6月24日,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3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施工现场车辆穿梭、一片繁忙。该项目是“十四五”期间金沙江下游水风光储示范基地(以下简称“金下基地”)四川侧首个基地规模类项目,也是凉山州目前单体容量最大光伏发电项目,项目预计11月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建成后平均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4.9亿千瓦时。

金下基地是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首批项目由三峡集团承建,主要依托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水电站良好的调节性能,统筹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积极探索水、风、光互补联合调度方式。基地总装机超千万千瓦,将有效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2023年,三峡集团在金下基地建设的多个项目陆续全容量并网发电。截至6月30日,基地已投产项目累计发电量超1.5亿千瓦时。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机遇,努力当好金沙江清洁能源走廊建设的主力军、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排头兵。”在金沙江清洁能源走廊建设劳动竞赛启动会上,雷鸣山如是说。

为民解忧

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能源保障

▲江西万安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

农村能源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强化农村能源供应保障、推动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为此,三峡集团在新能源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在江西万安,三峡集团在赣首个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万安县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一期于近期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22个厂房屋顶上安装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源源不断地发出清洁电能。该项目作为三峡集团“饮水思源追风逐日”重点项目之一,发挥乡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优势,采用“分块发电、就近逆变、多点并网”运营模式,全容量投产后预计年上网电量近780万千瓦时。

在重庆巫山,无人机从两坪光伏电站场区的机巢自动起飞,对70多万块光伏组件进行检测,自动判别光伏组件发电状态,提供消缺建议。作为三峡集团打造的集光伏、风电、助农为一体的特色项目,巫山两坪光伏电站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约886小时,年均发电量1.6亿千瓦时。“机器人既不会受高温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又能高效、准确、自主地完成运维任务,是我们打好高温保电‘持久战’的‘利器’!”项目运维人员说。

在陕西铜川,光伏领跑者项目现场,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农业温室大棚整齐划一,柴胡、黄芩等中草药郁郁葱葱。铜川光伏领跑者项目是我国首批实施的光伏发电“技术领跑者”项目,在项目规划之初,就将扶贫纳入其中,创新开发模式,探索形成了‘光伏+农业+扶贫+旅游’四位一体模式。2022年,项目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行动优秀案例。入夏以来,面对持续高温、用电需求增大等挑战,运维人员加强设备运维管理,强化设备巡检及状态分析,周密落实隐患整改方案,提升设备发电效率,切实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

为促进能源项目更好适配农村的多样化场景,三峡集团还通过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方式,有效释放能源项目建设空间,增强绿色电力供应能力。

2023年是三峡集团成立30周年。三十而立正韶华,扬鬃跃蹄更奋发。三峡集团将牢记职责使命,不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央企顶梁柱、压舱石作用,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融入能源保供的实践中,努力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能源保供实干答卷。

本文作者:向珊 毛庆 徐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