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坐轮椅走3个小时,为和中国医生说一句谢谢”,万里之外,他们种下了希望……

2023-07-17 20: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ID:kjrbwx)、“浙江宣传”(ID:zhejiangxuanchuan)、“第32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ID:gh_0933bd202f05),抖音@草原全媒、@美丽浙江,视觉中国等

出去散步

随手一抓就是一把蚊子

疟疾像是家常便饭

有的人一个月就要得一次

......

这样的画面

发生在非洲

而经历这些事儿的人是

中国援非洲中国医疗队

2023年4月29日,一架载有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援外医疗队28名队员的航班顺利降落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他们在非洲医疗支援400多天,圆满完成援外任务,载誉归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一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感人的细节:

每年8月,埃塞俄比亚的季马市巴吉村迎来雨季,淅淅沥沥的雨中,当地人祖迪埃·海勒头戴纱巾,除杂草、擦墓碑,为一位长眠于此的中国医生清扫墓地。这一守,已是两代人。

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963年4月,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奔赴非洲阿尔及利亚。60年来,我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60年来,先后有51名中国队员因公牺牲在异国他乡。

远渡重洋,翻山越岭,中国援非医疗队这块金字招牌的背后,有夫妻携手的佳话,子承父业的传奇,青丝变白发的坚守,更有长眠他乡的牺牲、薪火相传的壮志。

“看不好的病,找中国医生!”

为28岁桑给巴尔女子取出西瓜般大的肿瘤

2022年10月26日,在桑给巴尔纳兹 • 莫加医院,来自中国泰州的妇产科医生徐信兰在援外医疗队队员及当地医院医生的协同合作下,为当地女子萨拉玛(化名)成功切除一个西瓜般大的肿瘤,直径30厘米,瘤体重达10公斤。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手术!简直不敢相信,我们团队在Dr. 徐的指导下,没有出现术中大量出血,就完整地剥除了如此巨大的子宫肿瘤,完整保留了患者子宫。”桑给巴尔纳兹 • 莫加医院妇产科医生在给患者查房时交口称赞。

术后第一天,徐信兰一早就收到了来自病房医生的短信:患者夜间病情平稳,已经可以自行坐在床边了。

之后,徐信兰来到病房为患者仔细检查了术后切口等恢复情况,萨拉玛一看到她顿时激动得泣不成声,拉着徐信兰的手一个劲儿地说:“Thank you doctor!”

解救“开不了口的男孩”

2023年1月18日,一位11岁的患儿,在4岁时颌面外伤引起右侧下颌骨骨折,由于未及时救治,后逐渐出现不能张口,6岁时在纳兹莫加医院由中国医疗队行关节成形术,术后由于儿童成骨旺盛,且未坚持张口训练,8岁后又逐渐不能张口,为求进一步治疗再次找到医疗队。

该手术不仅要考虑到患儿的开口度,还要考虑气管导管置入鼻腔时患儿的鼻黏膜脆弱引发的出血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经过队员们的密切配合,还是成功的实施了右侧颞下颌关节成形术。

术中检查患儿的张口功能即发现,张口度已达正常状态。术后经过复苏,成功为患儿成功地拔除了气管导管,患儿的自主呼吸顺利恢复。

“不是我治愈了他们,而是他们治愈了我!”

援中非医疗队队员,也经常会被非洲的患者感动。有的患者病好后,会用不同的语言跟他说谢谢,有一个患者甚至走了3个小时到医院,向他展示自己现在可以站起来,并且能够生活自理。

这位医生说,“不是我治愈了他们,而是他们治愈了我!”

看不好的病,找中国医生!这在非洲很多国家已成为一种共识。

为了治病

吃了一周艾滋病病毒阻抗药物

“28岁的宪兵小伙,整个面额部从头皮撕脱下来,如果实施普通外科缝合,一般会留下疤痕。”作为一名曾前往加蓬共和国的援非医疗队队员、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杜兆江进行缝合的显微手术一般以微米为单位,他相信自己能够让患者的皮肤尽量恢复如初。

“受伤严重,皮肤创面大,伤口不规则,缝的针数远超过一般眼科手术,一不小心自己扎到了手。”杜兆江回忆,“非洲艾滋病高发,当时确实比较紧张,但又不能中断手术。”

杜兆江与治愈的当地宪兵合影

手术过程中的杜兆江没有把担心表露出来,他只是赶紧脱下手套,使劲挤了挤手上出血的地方,对手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继续完成手术。

做完手术后,他首先去化验室做了抽血化验,为患者也做了,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非洲检验科的效率也是急不来的,为了避免意外发生,我坚持吃了一周的艾滋病病毒阻断药物。”杜兆江说,所幸并未感染。

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在非洲,每一百人中大约有2—3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止艾滋病,疟疾也防不胜防。

杜兆江为当地大学生体检

“我们每个人都会配备艾滋病病毒阻抗药物,但它对肝脏损伤大,能不吃就不吃。”郭权说,为了做好手术,必须去掉防护装备,防感染又要求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只能在流程上想办法。比如助手递送手术刀、剪刀等器具时,不直接传递,而是放在台子上由医生取用。

无论是面对艾滋病病毒、疟蚊,还是时常出现的毒蛇,中国医生以智慧和勇敢化解着大量的危险。

广大网友更是对这些援非洲医疗队的医生,提出了“要求”。

“希望在我结束援助之前

有人能在这里成功怀孕”

一身天空蓝的手术衣上,印在左侧胸前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在非洲患者心目中,这身装束代表着先进技术、高水平诊疗和对久治不愈、疑难杂症的举重若轻。

在2020年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承诺要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提升非洲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的工作持续开展。

“之前我们对马里方面提出建设辅助生殖中心的需求感到很意外,来了之后才明白,当地生殖健康问题比较严重。”马里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浙江省人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黄琼晓说,她此行的任务除了日常诊疗,还需要协助马里建设第一家公立医院辅助生殖中心。

黄琼晓与当地的同事和她的学员

正式接手临床工作的第二天,黄琼晓就和同样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的队友、检验科医生徐柯开始了辅助生殖中心的筹备工作。“当地很早建立了生殖中心大楼,部分援助设备早已到位,但因为没人会用,设备只拆了外包装闲置着。”黄琼晓回忆,当时看到设备很惊喜,但又有些失落,不知道闲置太久的设备还能不能正常运转。

要运转一个实验室,很多工作要做,设备调试修整、人员培训、耗材药物购买运输……黄琼晓说:“一下子有了当家要知‘柴米贵’的感觉。”

“希望在我结束援助之前,有人能在这里成功怀孕。”黄琼晓说,他们已经组织了一场针对目标病人的宣讲会。这里的私立生殖中心收费昂贵,普通人很难负担,她能感受到当地百姓都期待启用公立生殖中心。

“医术好、态度好、口碑好”

这是对中国医疗队最多的反馈

“总统府附近新建了一座立交桥,我国援建了尼日尔大桥、马里医院、会议中心、体育场,欧盟援建了机场,其他地方基本没有变化。”6次参加援非医疗队的全国援外医疗先进个人、已从浙江省人民医院退休的徐连松对远在万里之遥的马里首都巴马科如数家珍。

作为老一辈医疗队员的代表和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他在非洲度过了12个春秋,和这里的官员、学者、警察等各行各业的当地人保持着很好的友谊。

中国医疗队与当地政府部门建立沟通机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我们的援非工作也要贯彻这个精神,医生经常下乡义诊。”徐连松说,那时候非洲的条件非常艰苦,连有水都是一种奢望,中国医生既要管门诊、管病房,还要处理急诊,工作量很大,全科都要看,一上午看一百多个号是常事。

“中国医疗队下乡改善了非洲人民‘小病靠扛、大病靠死扛’的状况。”第32批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小军曾与“重走援非路”的前辈后代做过深入交流。他了解到,当时虽说有汽车,但很多路汽车走不通,经常要步行很远才能到达当地人家里,为他们看病。

医疗队回访上世纪80年代中国医疗队驻地旧址——班桑医院

“医术好、态度好、口碑好”是徐连松6次援外工作中听到对中国医疗队最多的反馈。

对于援非医生,几十年来最大的变化在于,现在来到非洲除了给人看病还肩负着带动当地科室建设的责任。2011年马里医院成立,经过几批医疗队的帮扶,这里的胸外科、脑外科已成当地最强的科室。

大爱无疆。60年来,中国医疗队心怀大爱,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在合作机制的保障下,不断实现任务更新、使命加码,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从总书记回信中感悟医者仁心

浙江医疗援非起于1968年,先后承担了向非洲国家马里、中非和纳米比亚派遣医疗队的任务。嘉兴医生来到非洲,也是从1968年开始的。当时浙江组建的首支援非医疗队中,就有嘉兴医生的身影。

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几乎“全建制”从嘉兴选派。这9名医生来自嘉兴市级医院内科、外科、妇科、眼科、针灸科等各学科。他们中,有年近50岁的资深专家,也有年轻的骨干医生,有擅长手术的外科大夫,也有精研针灸的中医传承人。

2022年6月11日,医疗队从红船畔集结出发,经过50多个小时的旅途,来到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与广袤的非洲大陆一样,这里有丰沛雨水和旖旎风光,却也有肆虐的疾病和贫瘠的医疗资源。

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在非洲与当地人欢度中国春节

一转眼,离开故土已200多天。据医疗队统计,截至2月10日,医疗队共完成门急诊16675人次、手术476台,收到锦旗、表扬信10多次。疫情严峻时期,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全身被汗水渍得生疼。更煎熬的,是内心最深处对大洋彼岸的家人的牵挂。相隔7个时区的思念,也是这群援非英雄必经的“心灵大考”。

春节前夕,他们决定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工作并致以节日问候,很快,习近平总书记就给他们回了信。信中表示:“你们在中非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用心服务当地民众,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回信情暖意深: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嘉兴市第二医院麻醉手术科医生张才军说:“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给我们回信,当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都很感动、很激动,就算再苦也觉得是值得的。”

有人类疾苦的地方,就是医者不辞辛劳行仁术、除病苦的所在。60年的接力奔跑,是“医者无界”的使命在召唤,也是中国传统兼爱、和合精神的驱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始终同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永远做非洲的真诚朋友和可靠伙伴。

编 辑丨袁 博

校 对丨唐基真

校 审丨孟诗琪

值班编委丨连李生

点亮“在看”,为援非医护人员!

原标题:《“坐轮椅走3个小时,为和中国医生说一句谢谢”,万里之外,他们种下了希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