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封神第一部》:颇具诚意的巨型宫殿

阿树树
2023-07-21 10:1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封神第一部》是部诚意满满的影片。无论观众是否觉得故事和视觉效果满足了期待,至少从大量制作细节中都能看得到主创人员花的功夫和心思。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它的上映,就成为了事实上今日中国魔幻神话题材制作的天花板。

《封神第一部》海报

《封神》系列是乌尔善导演从影生涯中野心最大的作品。从第一部小成本古装喜剧动作片《刀见笑》(2010年)开始,再到《画皮2》(2012年)、《寻龙诀》(2015年),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内,他完成了导演进阶的三级跳。《寻龙诀》作为“盗墓类”影片最受好评的电影作品,在推出当时无论是演员班底或是制作规模,都代表了当时中国电影最高的商业规格。这些成功也得益于他在投身电影之前,已经是中国最好的商业广告导演之一,拥有十数年行业经验的积累。

导演乌尔善,电影作品不多,但已经是当代中国电影的扛鼎人物。

从决定拍摄《封神》开始,这个项目的难度就远超一般电影。从策划开始到第一部上映已经过去七八年的时间,中间不仅有主力投资公司北京文化业绩不善经营重组,也有疫情三年造成的进度缓慢,工期一拖再拖;而三部曲的30亿巨额投资规模,以及总票房必须要接近百亿才能盈利的预期,都不禁让人怀疑这个项目是否会最终难产。

其中还包含了不少吃瓜群众对于“影视行业洗钱”的想象和猜测。过去如张番番导演版电视剧《三体》的夭折、《人鱼帝国》等大投资电影最终根本无法制作交付的事实,都证明了有时计划建造超纪录的摩天大楼,然而一旦准备不足能力不够,加上市场变化资金链断裂,最后往往只剩下半座烂尾楼。对于影视剧制作来说,巨额资金投入和整体推进的难度,和建大楼一样属于如履薄冰的工程,一旦出现解决不了的大问题,就会演变成中途夭折的灾难。

《封神》这样的影片,核心创作人员一般观众不了解,但都是神仙大佬。他们过去参与的影片,都是名作。因为这种项目的难度普通业内人员是干不了的。制片人们一站台,也是一部“封神榜”。

所幸《封神第一部》上映了,甚至也不像其他拖了太久的影片,最终只能勉强把烂泥捏成四不像的塑形拿给观众看。事实上《封神第一部》的制作完成度是相当高的,是一部远超工业水准线的作品。可以想见,其中包含了大量乌尔善导演的执着、坚持和对影像质量的高标准要求。

《封神》系列用了七八年的时间,达到了最初期望的工业制作目标。然而是否能回本或盈利,大概只能交由市场来判断了。这里可惜的一点是时间花得有些长了,影市环境都与早年不同。在这期间,《流浪地球2》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标杆,而詹姆斯·卡梅隆花费十几年制作的《阿凡达2》也已上映,口碑却远逊于第一部。这大概都暗示着哪怕是鸿篇巨著的商业电影,也必须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完成,否则就会赶不上电影市场的变化。

作为《封神三部曲》对标的《魔戒三部曲》来说,前后大概也就是制作了7年,成为电影史的一座高峰。但这已是20年前的作品了。其后《魔戒》衍生版电影和美剧的口碑下跌,加上大量漫威商业电影的崛起,都说明相比纯粹的“魔幻题材”,今天的年轻观众更喜欢在现实背景下描绘的“异能英雄群像”。“魔幻题材”的故事,以及有些缓慢而厚重的“讲历史”说故事方式,是否已经过时了?这是个只能让市场自己来回答的问题。

《封神第一部》的演员群像。

虽然说《封神第一部》,逃不开它的商业盈利前景和工业创新,但影片内容仍然是电影的最大价值。本片的故事情节如何呢?

从元代《武王伐纣平话》演变到明朝的《封神演义》小说,古人将公元前1055-1046年周朝灭商朝的真实历史,融合大量神话人物和民间志怪的形象,重编成对上古历史的一种想象。虽然中华文明一直“上下五千年”,但现在可找到的最早文字还是商代甲骨文,从历史学研究来说,“夏商周”中的商朝,更可视作中华文明有据可考的源头。《封神演义》是虚构的长篇小说,但一些重要情节又有历史事件的依据,而关于“狐妖妲己”、“酒池肉林”、“炮烙挖心”等等情节的描绘,也早已被广大中国人熟知。

所谓帝王家的“酒池肉林”、“荒淫无道”,一直是普通群众最感兴趣的话题。本片这部分处理得很好,有点恐怖惊悚的氛围,血腥和色欲都处理得极为高雅。

也就是说,《封神》电影虽然是部魔幻片,但它的故事改编又必须符合一定的传说走向。就像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无论怎么改,基本的人物关系都不能大动。在这个基础上,电影保留了不少观众熟悉的典故,但在人物动机、环境情势的塑造,重新塑造了一种符合历史演进的故事逻辑,也更能让现代观众理解其中种种人物的情感和选择。

费翔老师扮演商纣王殷寿,带些混血感的外形很贵气。但美籍华裔的他,普通话的台词总是让人有点着急。

《封神》总体成为了一部虚构历史的“历史电影”。情节走向大体符合中国朝代更替的故事:一个昏君和暴君,因为治国无方贪图享乐,使百姓生灵涂炭,而众多更具智慧和勇气的诸侯,联合起来反抗暴政,最终推翻昏君建立的新王朝。

青年演员于适饰演的姬发,从故事线上来看是第一主角。但因为要安排出场的配角众多,他的戏份并没有显得特别突出。

《封神第一部》的情节演到姬发和父亲姬昌一起逃离了纣王统治,终于回到家乡西岐,为下一步大规模反抗开始积蓄力量。其中“回家”成为主要人物最为重要的动机和情感线索,而青年姬发完整的成长和变化,也让他成为影片最为关键的核心主角。

另一面,则是纣王如何在妲己的协助下,变成了一个必须要被推翻的暴政,相比“红颜祸水”的传统观念,影片更强调最初还算得上是个豪杰的纣王,因为对权力的争夺和滥用,最终变成了故事中的反派大魔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女性刻意的妖魔化塑造。

而第三条线索则是半神姜子牙带着两个助手杨戬和哪吒,代表想要拯救凡人的天庭,介入了朝廷的政治斗争,并初识了妖道申公豹,为之后“神仙打架”的情节进行了合理的铺垫和人物准备。

姜子牙、申公豹,神仙打架的两个主角。本片中都带有一些喜剧特点。这是个很有趣的改编视角。这样就能和“人类主角”区分开来。

申公豹,全片最有特色的一个人物,一个萌萌的邪道枭雄。

作为人物众多的神话谱,本片的故事改编是相当清晰的,能从纷繁复杂的众多人物和线索中提炼出主线矛盾,描绘了一条为“天下寻找明君”的正邪交锋路线。若干重点角色,比如耳熟能详的姜子牙或是吸引眼球的妲己,都作为故事中个性鲜明的配角出现,虽然个性和形象突出,却也没有锋芒太露,基本都算是平稳。

拍《封神》,谁来演妲己,总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本片中是俄罗斯演员娜然。总体来说相当惊艳。在影片中,她的肢体动态要比静态图片好看得多,颇符合狐妖的定位,是全片中非常亮丽的一个形象。

主要编剧冉平,曾经是电视剧《武则天》(1995年)和《水浒传》(1998年)的编剧,和乌尔善也在《画皮2》中合作过,两人对蒙古族文化都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文化语境相通,加上冉平老师的女儿冉甲男一起,三人作为故事的主要创作者,写出了相当有分量的剧本。时而残酷,时而有趣,结合了不少宫廷阴谋斗争和民俗道教文化,以商业片眼光来看,算是非常考究的故事,并非随手乱编的港产娱乐片风格。

神仙的设置和美术造型中,有大量道教的特征。同时演员的外形审美也非常过关,符合古典的形象。

在故事之外,本片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美术造型和CG视觉效果。而这一向是乌尔善导演的强项。

魔幻片,其实一大问题就是“从来没见过魔幻场景”该怎么塑造?而“封神”中更有许多历史真实的投影,美术风格自然更需要深思熟虑,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风格来考虑,不能毫无根据地乱来。事实上之前在预告片和宣传图案中,观众充满对美术风格的怀疑,但在成片中这些疑惑基本都烟消云散了。除了天庭一段的整体设计,用色稍显艳丽和“卡通”了一些,其他大量涉及宫殿庙宇、野外战场、山野树林的场景,美术风格都是扎实和厚重的。

天庭的这段美术造型,是全片略有争议的地方。但除此以外,美术风格都是站得住的,厚重,古朴,又很华丽。

从全片第一段旁白诉说故事背景开始,画面配合着CG制作的仿青铜器纹样插图,就体现出影片的考究。其后美术大到城池楼宇的建筑设计,小到服装饰品和酒杯武器的造型,大部分都没有突兀之处。虽然离商周的朝代背景略远,却大部分符合一种中式古典的粗犷风格,没有其他影片中常被人诟病的“日本式设计”。特别在视觉上,区别于代表周朝的农耕文明,商纣王生活的环境中时不时能看到野兽出没的身影。包括庙堂祭祖的贡品,一闪而过的画面中都是直接使用生肉,可以想见制作人员对这段历史做过细致的研究,尽量贴近当时的时代环境。

而在战斗设计上,从影片开场的“火中战马”,到结尾的“石狮子”追逃,都是非常华丽的视觉设计。以魔幻片来看,总体都算得上颇有想象力。

华丽的火中战马,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和整体视效的成功,基本保证了影片的下限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是否“好看”“精彩”,可能不同观众还会有不同的看法。

整体来说,因为影片“历史故事”的特征,情节大部分时候发展平稳波澜不惊,各条线索又是缓缓铺就而出,算不上特别“惊心动魄”或“曲折回味”。全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大概是开场平乱场景中纣王豪杰式的威武和战斗的激烈,苏妲己整体魅惑又充满神秘危险的气质塑造,以及申公豹、姜子牙时不时带有喜剧特征的表演。甚至申公豹因为整体扮相和动作乖张,不仔细看根本瞧不出是夏雨所饰演,名演员几乎完全藏住了“形”,可说是最成功的人物塑造。而众多扮演质子团的年轻男演员,整体俊朗的外形和青春朝气,都体现着乌尔善导演对“人体美”塑造的美术功底。这些都是很明显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青年演员们的形体美,体现出阳刚、雄壮的气息,不仅符合商周的总体历史形象,也是如今影视圈中难得的刚正之气,都体现着乌尔善导演的审美标准。

美中不足的问题也有不少。比如主线人物姬发的塑造算不上特别成功,影片开场部分后加了几段配的旁白,却仍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没有解决人物形象的整体薄弱。这不得不提及老父亲姬昌的形象,虽然也不见得戏份有太多,但演员李雪健老师甚至带些含糊的口音,却一直让人看得很揪心,心忧天下而沉重的大贤形象能一秒钟就立于银幕,归根到底靠的就是“演技”两个字。

而相对的,扮演商纣王殷寿的费翔老师已年过六十,身上的肌肉线条也算不错,美籍华裔的咬字口音却让人总是替他暗暗着急。同样扮演儿子殷郊的年轻演员,肌肉块和他老爸一样华丽,戏份也有不少,但表演却谈不上特别突出。

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周文王姬昌,就是传说中推演周易八卦的那位,显得特别突出,不是因为戏份多,完全就是因为演技好。

《封神第一部》人物众多,虽能看出各自的鲜明特征,刻画上却很难说每人每场都特别漂亮。除了纣王命质子团少年们残杀父亲的戏码外,大部分场次虽有鲜明的冲突和矛盾,却没有特别尖锐的感觉,多显得“戏味不足”。相比张艺谋这种经验丰富的老导演,每场戏都能把“戏味”充分发掘和提炼出来,乌尔善导演对画面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对戏的提炼却显得薄弱了些。好看的地方和之前《画皮2》、《寻龙诀》类似,偶尔的插科打诨和或美艳或怪异的整体氛围都塑造都不错,但大部分“戏”却还略显平淡。

其实“戏”本应该是“戏剧”的核心。《封神第一部》很多地方做得极好,你可以说是“美术的范本”、“视觉的盛宴”,却很难被夸赞说这是“表演的教材”,或是一部“好戏”,虽然总体上能算得上一部“好电影”。

归根到底,《封神第一部》不是以“戏剧情节”突出,或悬疑、感人的情绪打动观众的电影。对于大部分商业娱乐片来说,要做到“好戏”,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好莱坞大片,能做到“整体不无聊”的影片也是寥寥无几。以这种标准来看待《封神第一部》,就会觉得比《流浪地球2》还差一些。

什么是“戏”?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有的情境一看就有“戏”,有的则显得弱了些。这是本片的一个内在问题。

避免尬吹,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评价。就像摩天大楼的外观设计是否好看,每个人走过旁边,都可以指指点点有自己的看法,但至少楼是够高的,外形也很完整,已经竖在了那里;而商业上是赚了一大笔,还是运营使用中一直在赔钱,高楼就是高楼,已经建完了,跟商业的成败也无关。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有时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精致的手工艺品,小,但是极为精巧,可以放进博物馆,有时就是最高的楼,虽然进不了博物馆,但一定是高的。《封神第一部》起了第一座楼,明后年预定一年还有一幢,如果最后能不倒,三部放在一起看,就是中国电影历史上又一组令人惊叹的建筑群。

或者比作古代宫殿群更为贴切,哪怕不是原装的故宫,现代人仿制的明清宫,至少那么一大片,也是很壮观的。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