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安三万里》 中三位盛唐“顶流”的现实生活

2023-07-21 10: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近的口碑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大诗人李白、高适的生平为线索,串起了千万人心中共同的盛世大唐。尽管故事与历史真实仍有差距,但在情怀上却与现代人无缝接壤。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埋藏在心底的文化密码被一一点亮:黄鹤楼头白云千载,蓟北狼山烽火燎天,扬州三月莺花明媚,胡姬酒肆饮中八仙……

电影以李白、高适和杜甫的友谊为线索,展现了大唐的诗歌与璀璨的盛世光景。李白与高适的友谊,曾在杜甫的诗中有美妙的记载:他们一起作诗,一起吟诗,一起打猎,一起梁园访古,一起纵酒高歌,一起郁郁不得志,食则同羹,寝则同席。电影之外,真实历史中的高适、李白和杜甫曾是三位好友,但因为政治原因,高李二人,从一见如故,到再见陌路。三人最终至死,都没见到最后一面。

同行到陌路

现实中的故事要从他们三人共同旅行开始。

据传,三人一路来到王屋山。这座曾出现在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名山,在唐代时以道教兴盛而闻名。道士司马承祯曾受唐玄宗召见,奉诏在山上阳台观修行,他与李白曾有交情。

李白想起他的这位道士朋友,当即带着杜甫和高适前往拜访。当时44岁的李白出钱,41岁的高适做导游,33岁的小迷弟杜甫当捧哏,兄弟三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河南和山东都留下了他们浪漫的身影。三个人,从秋天走到冬天,一路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一路浪漫得要死,也狂得要命。

等到了阳台观一问,才知司马承祯早在几年前驾鹤西去。李白得知与友人已天人永隔,怅然若失,请道童取来司马承祯所作山水画观赏,只见画中山涧丘壑,高耸峻拔,极为壮观。

李白一看这画,心潮澎湃,拿出纸笔,思绪飘荡于大好河山,乘醉写下25字草书:“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这25字豪气雄健,气势飘逸,即便历经千年沧桑,百代艰危,仍能从中窥见诗仙的昔日风采。这幅作品,正是李白唯一的传世墨宝《上阳台帖》,是他留给后世的“国宝”级遗产,也是李、杜、高三人旅行的一个见证。

李白传世墨宝《上阳台帖》

天宝十四载(755),“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终结了大唐盛世,也拨动着李白、杜甫和高适的命运之轮。他们性情大为不同,一个天真,一个持重,一个厚朴,也注定了再相见时,三人各有宿命:

李白继续踏上寻梦之旅。他北上幽州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娶了“千金买墙”的宰相孙女宗姑娘,却依然碌碌无为。

杜甫继续求取功名,于天宝六载进京赶考,偏偏遇上奸相李林甫上贺表,对玄宗进言“野无遗贤”,人才都已在朝中,民间没有遗漏的贤人。

高适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三人旅行完后,高适参加了有道科考试,做了封丘尉,直到公元752年才入了哥舒翰的幕府。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九岁了,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开始了诡异的升迁之路。受到唐玄宗的青睐,一路高歌猛进,开启了开挂的一生。

《望贤迎驾图轴》(局部),描述了安史之乱后,

唐肃宗在望贤驿迎接由蜀归来的太上皇李隆基的故事

但就在这个过程中,三人的友谊发生了变化。

李白与高适的塑料情

李白与高适自粱宋旅行后,因为高适的见死不救,让昔日互相欣赏的友人变为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高适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正盘桓于金陵,而他的妻子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儿子伯禽在鲁郡(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在门人武谔的帮助下,李白救出妻子宗氏南逃,隐居庐山,后永王三顾庐山,李白投入永王麾下。

从下山入幕到永王败亡,李白追随永王的时间也就一个月左右。但这一个月的政治投机,却让李白身陷囹圄,甚至有性命之忧。李白在永王兵败后本想逃往庐山,却在途中被官府捕获并投入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监狱。

为了寻求高适的帮助,李白写了《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但高适将其置之案头。当李白妻子宗氏来高适府邸求见时,高适也避而不见。友谊的小船就此说翻就翻,一气之下,李白让妻子烧了与高适往来的所有书信,就此绝交。

高适为何不愿出手相救?高、李二人虽曾共同游历,并相互欣赏,从而结交,但高适和李白的秉性却截然不同,在李白需要帮助时,他想到了昔日的朋友高适,真诚地向其袒露心迹,希望他能救助自己,然而高适的附势人格主观上决定了他不会救助李白。于公,反叛在任何一个王朝都是不可宽赦的大罪,越是在反叛方地位重要,平叛后就越会受到严惩。高适不过是听命行事,按皇帝的旨意平定永王的叛乱,李白,只是其中的一个意外。于私,高适害怕被李白连累。

根据历史记载,李白在永王军队中并没有发挥核心的军事作用,可是因为李白太疏狂,因永王的知遇之恩挥挥洒洒写下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极力赞美永王的军事才能,从而在新皇帝的心里埋了一根刺,也招致大祸临头。

不久朝廷大赦天下,李白死里逃生,千里江陵一日还至死未再与高适有只字之交。连带杜甫一起,虽然后来杜甫给李白写过《梦李白二首》为其鸣冤叫屈,但李白再没有回复过他。

不过也有说,高适并非不出手相救。作为朝廷的主帅,不好直接出面来处理这件事,可能是他悄悄给朝中与李白交好的大臣通消息,请他们出面为宜。毕竟李白最终也是有惊无险。

政治斗争无朋友,只有权力的对立面。高适和李白的友谊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为此,高适一直背负“不讲义气”的骂名。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再看杜甫。三人旅行分别后,他前往长安闯荡。参加了考举却因“野无遗贤”而落榜。此后,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受尽人间的冷眼和心酸,收入十分微薄,连小儿子都被饿死了。安史之乱后,杜甫得到左拾遗的官职,却因为替房绾说话,失去了唐肃宗李亨的信任。自此,杜甫对官场失去兴趣,辞官带着全家定居成都。

《长安三万里》中的童年杜甫和青年高适

高适与杜甫的友谊并未受到政治旋涡的影响。当时任职于四川彭州的高适,在得知杜甫的困难后,多次雪中送炭,给与资助。对此杜甫甚是感激,在诗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杜甫在生活困难时也曾直接向高适呼救:“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放弃仕途,生活窘迫而忧郁的杜甫,也因在困境时再次遇到好友,写下了《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表达欣喜之情:“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

《长安三万里》中的老年高适

后来,高适被调回京,杜甫恰好没在成都,未能来得及相送,只能寄书以述别情,“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公元765年的夏天,杜甫也离开成都赴奉节。从此,二人再未相见。

高适回京后,入皇宫深似海,在皇帝身边工作没多长时间,高适就去世了,享年62岁,追赠礼部尚书,封为渤海侯。杜甫在携家途经忠州(重庆忠县)的时候,听说了此消息。远方的老友死去,自己正携家带口再次流浪,前途未卜。

公元770年,杜甫在收拾曾经的信件时,无意翻到了高适曾经寄来的一首诗歌,瞬间老泪纵横。追忆两人情谊,杜甫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这是一封迟到十年的回信,但从中却能看出,杜甫高适的情谊虽然过程当中有所疏离,但依然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几个月后,杜甫病逝在一条小船上。这也是杜甫给高适写的最后一首诗。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五中,对李白、杜甫和高适评论:高适,诗人之达者也,其人故不同。甫善房琯,适议独与琯左;白误受永王璘辟,适独察璘反萌,豫为备。二子穷而适达,又何疑也?

这段话不但对李、杜、高的人生结局作了很好的概括,且独具慧眼地指出他们穷达迥异的根本原因:高适比之李、杜,更具政治上的判断力和抉择能力。

历史事实正是这样,安史之乱中,他们对待敏感的政治人物和事件的不同态度,是他们走向不同人生结局的要因。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撰文 | Jane

原标题:《《长安三万里》 中三位盛唐顶流的现实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