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试点7年,长护险发展如何?一文盘点各地试点为老服务创新模式与背后机遇

2023-07-24 18: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专注老年商业创新 AgeClub

2022年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9亿人

作者 | 高璐璐

排版 | Mico

前言

在我国,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有多大?

一个广为流传的数据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4000万人。北京大学人口学研究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失能老人规模或超过7700万。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时而生,作为一项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创新,以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能人群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

自2012年开始,青岛市自发开展试点探索。此后,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了15个城市和吉林、山东两个重点省份作为国家层面的试点地区。

2020年9月,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按照每省一座试点城市的原则,增加14个试点城市,使得试点城市数量达到49个。

为了确保保险制度的公平和准确,2021年引发《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这是对各地长期护理需求和失能程度的评估指导标准加以统一。

截至2022年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9亿人,累计享受待遇达195万人。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执行以来,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制度设计,走出了各具特色的长护险发展之路。本文将详细介绍青岛、上海和天津三市的长护险制度特色,并简要介绍我国长护险试点地区总体情况,洞察当前长护险政策的试点情况和发展趋势。

PART 01

它山之石可攻玉:

地方试点实践保障“老有所养”

1.青岛:全民参保、政企合作的“青岛模式”

青岛在2012年就出台了我国首个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文件,是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先行者,在多年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具有保障人群广、鼓励政企合作的突出特点。

在参保范围方面,青岛市建立起覆盖城乡医保参保居民,保障失能失智老人的“全民参保”长护险制度。

2015年青岛长护险保障人群由参保职工扩大到城乡参保居民;

2018年《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发布,将重度失智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并为半失能、轻中度失智人员和高危人群以项目的形式提供身体功能维护等训练和指导,延缓失能失智。之后又建设“失智专区”对失智人员进行管理,依其特性提供长期、日间、短期不同形式的服务。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

2021年青岛长护险再次修订,对职工和居民护理保险两项制度进行统一设计,给予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料双重保障,实现了制度公平。

此外,青岛市的试点方案也凸显了政企合作的新视角。2018年《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要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护理保险经办服务,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参与长期护理服务。

通过政府招标,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中标承办青岛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负责资金的费用核算、支付管理。社保部门主导政策设计、资金筹集、监督考核、业务授权。

青岛市社保局合作发展处处长魏朋表示,“保险公司的参与弥补了社保经办人员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的‘短板’。政企合作,是社保经办管理体制机制的一次改革创新。”

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了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如,引入医疗护理APP,护理机构能录入和上传长期护理险申请人的各项信息和查体视频,社保经办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即可实时完成受理和审核。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也吸引了社会资本踊跃投入养老领域。青岛市的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从最初的4家发展到638家,其中民营机构占95%,承担98%的业务量,促进了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2.上海: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上海经验”

上海市于2016年底发布《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采用试点先行的策略,2017年在徐汇、普陀、金山三个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2018年进入全市启动试点阶段,全面惠及城乡医保参保人中60周岁及以上的所有失能人员, “上海经验”主要体现为:

规范需求评估,有序确定等级

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及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保险评估流程主要分为三步:

申请人向其所在社区提出申请,其次由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最后由社区根据评估结构提供服务。

申请人不需提供额外的证明,且可以通过在线服务平台线上评估,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相较其他城市,上海市失能需求的分级更为细致,将老人分成8个等级:身体健康且生活自理能力强、照护一级至六级、建议就医。依据评估等级,老人享受差异化的照护待遇和服务。

《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及服务管理办法》

此外,管理办法还对提供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的评估机构、人员,评估行为规范与方法,服务提供以及相关费用支付等内容都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并通过信息系统提升服务效率和监管效能。

这一规范先后被浙江、河北、江苏、福建等省份的多个城市应用于当地老年人照护需求分级的判定。

鼓励居家护理,提供多样化服务

根据养老场所的差异,上海市通过社区居家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和住院医疗护理三种形式的护理服务,提供包括27项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和15项临床护理服务的合计42项服务项目。

居家和养老机构照护主要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住院医疗护理则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根据需求评估等级的差异,居家上门服务时间和频次有所不同。同时,通过差异化待遇水平和增加社区居家服务时间、现金补助等方式鼓励居家养老,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信息化平台助推政策运行

上海长期护理保险积极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远程医疗等手段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为此,上海于2016年建立了养老服务平台,该平台在信息整合、数据分析和服务提供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该平台,全市的老年人可以方便地查询养老金发放、社区网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等相关信息。同时,这一平台也促进了政府相关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应用,上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

在未来,上海将继续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3.天津:亲情照护与居家护理的“天津实践”

天津是2020年提出的国家第二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

在试点期间,主要面向职工保险参保者。在制度设计中突出了鼓励居家护理的原则,针对选择护理机构和居家护理的老人,实行了差异化的待遇补偿政策。对于选择居家护理服务的老人,给予较为重视的待遇和补偿。

天津长护险的另一大亮点为亲情照护制度。

2023年5月5日,天津市医保局印发《关于做好我市长期护理保险亲情照护管理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做好亲情照护管理服务工作,自主选定的照护人员可以经专业培训或实践培训后,纳入亲情照护人员,进行实名管理,按规定享受保险待遇。

《关于做好我市长期护理保险亲情照护管理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

并通过制定《居家护理亲情照护包》和《居家护理定点护理机构专护包》规范服务提供,通过卫星定位、人脸识别、视频稽核、线下走访等方式对亲情照护人员服务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服务质量。

亲情照护是对社会护理服务的有益补充,是顺应居家养老总体趋势的制度设计。利用家庭人力资源能够有效缓解试点初期护理服务人员相对不足的窘境,亲情化护理也有利于为参保者提供心理慰藉,使老人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护理和照顾。

PART 02

试点情况总览:

覆盖人群、服务方式、评估标准......

总体来看,各试点城市由于当地实际情况和试点发展阶段的差异,在政策设计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下面本文将从覆盖人群、保障群体、服务方式、评估标准等方面介绍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总体情况。

1. 覆盖人群:

截至2022年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1.69亿,累计有195万人享受待遇。

各试点城市根据2016年人社部出台的《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内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保人群主要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部分试点地区根据自身实际能力和地方情况逐步扩大了参保人员的覆盖范围。

当前我国试点城市保险覆盖人群见表1。

从各地试点情况来看,第一批开始试点的城市中,承德、齐齐哈尔、重庆和安庆4个城市的长护险覆盖范围为职工保险参保人员,其他城市则覆盖了包括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的参保者。

以首批试点城市的经验为基础,第二批试点城市中北京石景山区开封市、呼和浩特市和乌鲁木齐市在试点过程中实行了职工保险和居民保险全覆盖,其余城市试点初期仍以职工保险参保人员为保险覆盖人群。

2. 保障群体:

各试点城市均以重度失能人员为重点保障对象,多数仅针对严重失能人群进行给付,青岛、南通等部分地区扩大了保障范围,将中度、轻度和智力残疾等失能老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的范围。

随着试点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未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满足更广泛人群的护理需求。

3. 护理服务方式:

总体来看,试点城市中都提供了家庭护理和机构护理两种甚至更多的照护方式。

家庭护理:包括由亲属提供的自主护理和由护理机构工作人员上门为参保人提供服务的上门护理;

机构护理:即参保人选择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有资质的照护机构提供服务。提供家庭护理和机构护理两种选择,旨在充分满足参保人和家属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这也体现了试点城市对于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长期护理保障的重视和努力。但受各地经济实力及人口情况的影响,各地在具体的待遇支付方式和标准方面有所差异。

4. 评估标准:

当前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定依据主要分为两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和本地等级评定量表。

在失能认定方面,试点城市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如:在采用量表的城市中,青岛市将评分≤60判定为失能人员,南通市这一标准则为≤50,而更多城市则将≤40作为判定重度失能人员的标准。

随着2021年《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的引发,试点城市的失能认定将有更规范的指导,有利于评估标准的统一和政策公平。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和发展表明政府对于老龄化问题和长期护理服务的关注和重视。

未来,该制度预计将继续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和特殊需求人群的长期护理需求,减轻个人和家庭的负担。

在老年照料社会化的趋势下,长期护理需求的增加也使养老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保险、医疗、康复等相关行业都可以参与到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将推动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行业的繁荣。

原标题:《试点7年,长护险发展如何?一文盘点各地试点为老服务创新模式与背后机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