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里的马是不是鱼——海马变形记

2023-07-27 08: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九歌 海乐Nature

提及海龙、海马大家都不会太陌生,尤其是海马,不管是在水族馆见过真的海马,还是市场里的干海马,又或者是影视作品里的海马,总之一见这个形象,大家心里都是:是个海马嘛。

但如果乍一问他(她):海马是不是鱼呢?

心里又免不了发上了嘀咕,说它是吧,人家终生生活在水里,说他不是吧,这玩意长得也没个鱼样,再说那么多不是鱼的动物都“扮鱼”下海了,海马不是鱼好像也说的过去,不是鱼的生物中扮得比较不像鱼那一类嘛。一节一节的,那说不准是个节肢动物,嗯,一定是这样的。但海马好像也没有肢啊,而且这样一来该怎么解释海马的鳃呼吸和背上胸前两片聊胜于无的鳍呢

正确答案是:海马是鱼。

不止海马是鱼,海龙也是鱼,甚至它们还有非常非常多这样奇奇怪怪不像鱼亲戚,这些不长正经鱼样的鱼构成了一个科,海龙鱼科。

海龙鱼科

Syngnathidae

此所谓,怪鱼亲戚多。海龙鱼科,学名是Syngnathidae,其下分海龙亚科和海马亚科,一共52个属,约215种。

長吻海馬 (Hippocampus guttulatus)

natgeomedia.com/ Visuals Unlimited/Corbis

斑点海马(Hippocampus kuda)

草海龙(Phyllopteryx taeniolatus)

摄于新加坡圣淘沙S.E.A.水族馆

丹尼斯豆丁海马(Hippocampus denise)

各个不像鱼,但各个偏又都是鱼。你看一呼一吸之间,鱼鳃也是有的,脸颊与背上忽闪忽闪得倒也是个鱼鳍。

那么问题来了,一条鱼究竟得有多想不开才会长成这样?

鱼没鱼样

strange looked fish

故事还得要从那只虾说起

啊,不不不,此虾非彼虾

这里的“虾”,指的并不是我们日常意义里的大多数虾,而是对海洋水体中各种营浮游生活的虾蟹幼体、桡足类以及糠虾、丰年虾等等虾形浮游小生物的一个简称。

各种被海马盯上的“虾”

曾几何时海马的先辈也只是一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鱼

然而当海马、海龙的祖先将自己的食谱锚定在嗦虾这件事上,改头换面的变革自此拉开序幕。

你看这些虾,小小的笨笨的,皮实好活增殖快,要么就是些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力求安稳度日的“老实虾”,要么就是虾蟹之流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状态,海马的祖先们在心里一盘算:与其像其他肉食鱼那样费劲地逮其他鱼,倒不如捡这老实好欺负的下嘴。

但是,自然的这虾也不能是白被吃的,鱼类的运动总是会激起很大的水流,为了躲避鱼类的大嘴,这些浮游小生物在生存的压力下演化出越来越灵敏的震动感受器,另一方面它们也最大程度发挥出作为虾的特长--“弹尾”,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挤压身体,产生动力弹开到瞬间移动出一大段距离。

掠食者也会为了猎物而改变自己,海龙鱼科的先祖们索性放弃牙齿,省出空间,同时它们的嘴逐渐演化成一根只有很小活动度的“吸管”,不仅仅是嘴,它们的身体也逐渐拉长,鱼鳍退化,它们牺牲了绝大部分的游泳能力,以换取运动时更小的动静。

Discover Magazine

海马嗦虾

在这场掠食者与猎物的拉锯关系里,当一种动物演化了一点点,这些演化也同时会改变其他生物身处的环境,而其它的生物也会做出回应进行演化。生命之间的纠葛奠定下演化的走向。最迟在距今五千万年前,海龙鱼科的鱼类就奠定下了以此为基础的身体构成。

对于绝大多数鱼类来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对于海龙鱼科的哥们来说,生命在于悄么声叽的运动,主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

过差的运动能力,也将海龙鱼科的分布区域紧紧锁死在了近海,但是没有关系虾是嗦不完的,海龙鱼科依然演化的非常百花齐放,上面那些图片展示的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把自己假装成藻的,假装成草的,假装成珊瑚的...假冒伪劣的手法无所不用其极。

图上有一只侏儒海马

以上部分比较全面的解释了海龙是怎么长成海龙的,但是到了海马这怎么忽然就竖起来了呢?

这大约要回溯到1300多万年前的地球气候经历了一波严重的全球变冷,原本生长在热带浅海的珊瑚海藻被能够适应寒冷的海草取代,四仰八叉得匍匐在海床底下模拟珊瑚偷袭小虾米不再行得通,海马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站起来了。

1300万年前的斯洛文尼亚海马,目前已知最早的海马化石

当然海马对于身体的革新并不止步于竖着长还是横着长,海马较海龙而言更全面的放弃了自己的游泳能力,连同尾鳍一并退化掉,余下的尾巴只留下抓握的功能,彻底将自己定位在了伏击掠食者。

海马方形的尾巴更有利于抓握

短鼻海马通过尾巴将自己固定组植物上等待猎物

更重要的是,平时弓起的身体和直立的角度压缩了头部口腔与咽腔的空间,在进攻时忽然的弹开,能够显著提高嗦虾的吸力和突然性。

后现代育儿

Postmodern parenting

作为一条鱼,海龙海马这一支长得实在脑洞大开,但这种脑洞大开的演化策略却绝没有仅仅止步于改造自己的长相,这些神奇的小鱼们对于生娃养孩子这件事也有着一套放在全生物圈都独树一帜的见解。

相较于绝大多数物种中,雌性动物为了繁衍生息殚精竭力得承担着孕育、生产、甚至是抚养的绝大部分艰辛与风险,海马们奉行着这样一种反其道而行,听起来就极其“后现代”的方式--雄性怀孕机制。

过程是由雌性将卵排入雄性的育儿袋(囊)

© 2011 Frank Krasovec

精卵在育儿袋中受精发育成受精卵,并在其中进一步发育完整,经由雄性2-3周的辛苦怀胎,卵孵化出成形的小海马。

Soogif

海马爸爸生小海马

一条雄鱼的肚子上长着一个专用于怀孕生孩子的育儿袋!这是什么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演化的脚步就总是那么毫不留情面的拖拽着人们一串的惊叹号。

海龙鱼科独特的身体构造是它们发展出这种“男妈妈”机制的生理基础,消失的腹鳍与退化的尾鳍在躯干部留出了大片的空间,腹部的皮肤在这样的契机下演化成为密布血管的“子宫”。有相当种类、数量的海龙也正是采用的这样一种直接简单的半开放式育儿袋来携带受精卵。

海龙鱼科的三种典型育儿方式

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像海马这样包裹式的育儿袋实际是半开放式育儿袋那种特化的上皮组织延伸包裹,以更好的保护受精卵的演化结果

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海龙鱼科一脉终走上这条道路,现有的主流推断是认为,由于海马之流运动能力实在令人捉急,在这漫漫汪洋中找个伴实是不易,初生的小海马更是得要面对过弱的运动能力所带来的极低的成活率,据统计在野生环境下仅有不到0.1%的小海马能成功存活到成年。

Francis Apesteguy / Getty Images

现有研究发现海马比较忠诚得奉行着终生一夫一妻制,甚至有观察到,在非繁殖季节海马或者海龙夫妻也会每天例行出来碰个面,也许是为了确认双方都还在鱼世

故而在繁衍上,当雄性承担怀孕过程中的营养供给和对卵的保护,雌性就能更快地在一次繁殖之后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很大程度提高繁殖的效率,并且均摊生殖的风险,用这样的方式为物种的延续找到希望。

演化的脚步,人类的手

The footsteps of evolution, the hands of man

海龙鱼科实在与人们普遍认知里的鱼类差的太多,它并不擅长游泳,移动缓慢,挑食挑地方,对于环境和食物高度都有高度的特异性,怎么看都是很容易灭绝的物种,但是演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这个小小的怪鱼顺着脚印游过千万年的漫长岁月,繁盛得延续着。

然而,这种浑身扣不下一点肉的小鱼到了人类这里,却是逃过了餐桌没逃过药谱。

我国古代药谱大多记录海马能够壮阳、治疗女子难产、甚至哮喘、乏力都能治,并且海龙的药效好于海马(《本草纲目拾遗》:海龙功倍海马,催生有捷效,握之即产),现在依然有一些人支持这些观点,但是尚未有明朗的实验室数据能支持海马海龙对人具有药用价值的结论。

海马、海龙能够入药的理论盛行于我国,人工养殖跟不上,市场需求大,一次次捕捞逐渐枯竭了中国海的海马资源,目前我国法律已经将全海马属物种与部分海龙规定为国家保护动物,然而,药物海马需求市场的存在,就依然会有源源不断的海马被从其他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各国)的海域中打捞起来,晾成待售的干尸。

类似的故事已经听过也讲过许多,跟上了演化的脚步,却没有逃过人类的手。好在对于我们这次讲的海马、海龙而言保护的步伐渐渐跟上,为时尚不算晚。

还是更愿意在海洋里见到这些奇形怪状的生命从珊瑚边上探出脑袋,睁着又贼又憨的大眼睛,在一个与我们互不干扰的世界里继续着自己慢慢悠悠的生活与颇具性格的传承。

撰文 编辑|九歌

原标题:《海里的马是不是鱼--海马变形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