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栋梁 · 沈阳丨陈植:缅怀思成兄

2023-07-27 15: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栋梁——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展”全国巡展沈阳站预计于2023年8月12日在辽宁美术馆开幕,展期两个月。为配合本次展览,《建筑史学刊》将以“栋梁·沈阳”为栏目陆续刊发系列纪念文章。今日向各位读者推送陈植先生《缅怀思成兄》一文。

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毅力惊人,贡献杰出。这是我对思成兄一生的概括。在他诞生85周年之际,回忆与他同窗、共事,以后书信频繁的五十余年漫长岁月,使我感慨丛生,他那乐志的胸怀,敏捷的思路,热情的谈吐,爽朗的笑声,至今未能忘怀。

思成兄肖牛,长我一岁。我曾告他:你牛劲十足,可以冲锋陷阵;我生于午刻,虎正酣睡,威力尽失。思成兄终于冲锋陷阵,驰名于国内外建筑界。1915年我与他同入清华学校,因梁任公丈与我父亲、我叔友谊颇深,我与他亦即一见如故,在当时中等科(清华学校分中等科、高等科,学制各四年)同班级又同寝室。他性格爽直,精力充沛,风趣幽默,与我意气相投,成为知己。

在清华的八年中,思成兄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善于钢笔画,构思简洁,用笔或劲练或潇洒,曾在1922—1923清华年报任美术编辑;酷爱音乐,与其弟思永及黄自等四五人向张蔼贞女士(何林一夫人)学钢琴,他还向菲律宾人范鲁索(Veloso)学小提琴。在课余孜孜不倦地学奏两种乐器是相当艰苦的,他则引以为乐。约在1918年,清华成立管乐队,由荷兰人海门斯(Hymens)任指挥,1919年思成兄任队长。他吹第一小号,亦擅长短笛。当时北京学校中设乐队的,清华是首屈一指。记忆所及,在乐队演奏的有吴去非、应尚能、黄自、汤佩松、梁思永、谢启泰(即章汉夫)、张锐、周自安、梁思忠等卅人左右,我亦曾滥竽其间。此外,思成兄还与同班的吴文藻、徐宗涑共四人将威尔斯的《世界史纲》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建筑是无声的音乐,两者气息相通,有主调,有韵律,有节奏,有起伏。思成兄在音乐方面的修养,绘画方面的基础,可能促使他在1923年清华毕业之前选择建筑作为专业。当时,清华1918级的朱彬,1919级的赵深,1921级的杨廷宝已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建筑,朱彬即将返国。经思成兄的鼓励,我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同往费城就学。不幸的是当年春他遭车祸腿部骨折,推迟一年出国。1924年他与已订婚的徽因姊(徽因实际上少我两岁)同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思成习建筑,徽因入美术系,选修建筑课程。毕业时他俩分别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

在宾大,担任思成兄与我的建筑设计导师斯敦凡尔特教授曾获巴黎奖在巴黎美术学院深造。思成兄就学期间全神以赴,好学不倦给我以深刻的印象。我们常在交图前夕彻宵绘图或渲染,他是精益求精,我则在弥补因经常欣赏歌剧和交响乐而失去的时间。在当时“现代古典”之风盛行的影响下,思成兄在建筑设计方面鲜落窠臼,成绩斐然,几次评为一级。他的设计构图简洁,朴实无华,但亦曾尝试将建筑与雕塑相结合,以巨型浮雕使大幅墙面增添风韵。他的渲染,水墨清澈,偶用水彩,则色泽雅淡,明净脱俗。

除建筑设计外,思成兄对建筑史及古典装饰饶有兴趣,课余常在图书馆翻资料、作笔记、临插图,在掩卷之余,发思古之情。宾校的博物馆与建筑系大楼近在咫尺,规模不大,但名闻遐迩,藏有我国古代铜、陶、瓷等文物;其中最令人感叹的是唐太宗陵墓的“六骏”之一,竟被盗卖而存于异邦的博物馆。思成兄、徽因与我每往必对这一浑厚雄壮的浮雕凝视默赏。思成兄本人又常徘徊于佛像与汉唐冥器之间。考古已开始从喜爱逐渐成为他致志的方向。他对我国雕塑的鉴赏力是以后对石窟的壁画、造像、寺院的佛像等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鉴别而不断加强成为专家的。1947年他从耶鲁大学讲学返国时,曾言在考虑撰写中国雕塑史,惜终未如愿以偿。由于钦佩他在这方面的知识深邃,在他五十岁时我曾以隋代造像为赠。

1928年思成兄与徽因姊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洲返国后,即在东北大学创立建筑系,思成兄任系主任,徽因姊为教授。1929年我亦应邀任教,蔡方荫、童寯亦相继来建筑系执教。同年成立梁、林、陈、蔡(方荫)营造事务所(注:应为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曾设计吉林大学总体及教学楼宿舍等工程。当时思成兄力主建筑形式要具有民族特色,但不应复古。吉林大学即以此创作原则尝试设计的。思成兄与徽因姊由于久已致志于古建筑研究,1931年夏决定应朱桂老(启钤,字桂莘,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之聘赴北平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翌年刘士能兄亦被聘入社,即此开拓了我国古代建筑实测的道路,边测绘、研究,边考证、整理,对照有关法式、则例作比较,作论证,正如思成兄所说的,“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应县木塔发现后,他心情振奋,驰函来告,后以渲染图的巨幅照片赠我留念,至今仍为我所珍藏。梁刘两兄在研究古建筑的漫长过程中,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使中国古代建筑这一瑰宝,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见《梁思成文集》中吴良镛、刘小石所作序)。在这一卓越的业绩中,徽因姊亦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解放以后,思成兄除继续在他所创建的清华建筑系任主任外,又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一片赤诚地为新中国的建设身体力行,出谋献策,特别对首都的城市性质,发展方向,规划原则,旧城改造,古迹保护等提出了极其宝贵的独特的意见。可惜他的保存城墙城楼的迫切呼吁未能见效,使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从此消失。吴良镛、刘小石两位在《文集》序言中对思成兄的杰出业绩作了全面的概括,精辟的论述,高度的评价,非拙笔可再阐扬。我认为思成兄所主持的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的设计,堪列为他在解放后建筑创作的重要成就。惜鉴真纪念堂建成时,思成兄已于六年前与世长辞,不能与我们共赏他的高超匠心与精湛技艺。

追溯到抗战时期,我不得不对思成兄、徽因姊住李庄时,在经济窘困,重病缠身的处境下所表现的献身精神,惊人毅力,表示无限的钦佩。李庄是一个“四无”的小村镇,无医院,无药店,无电灯,无营养品。思成兄当时除脊椎软骨硬化(1947年才从美国穿铁马甲回国)外,又患颈椎灰质化,徽因姊则肺病复发,经友人难得辗转带来的奶粉(徽因姊称之为“金粉”)迅即告尽。他俩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下,顽强地战斗在建筑考古的阵地上,在两三枝灯草的菜油灯(当地无煤油供应)下,深夜阅读、写作。二十年前买的英文打字机色带用尽,思成兄亲自调制墨汁,涂在旧带上继续使用。他脊髓神经作痛,在写作绘图时必需以小花瓶撑住下颌,才能伏案工作。英文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就在他心力交瘁的情况下,由徽因姊悉心协助最后脱稿。此书是他呕心沥血十余年的结晶,书中所附的210余张图纸和照片曾由他1947年在美讲学归来前留交费正清夫人设法在美出版。

这一著作在1984年问世后在美国得到极高的评价。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文化史教授莫特(Frederick W.Mote)、华盛顿费利尔美术博物馆馆长劳敦(Thomas Lawton)、哈佛大学的东方美术教授雷尔(Max Loehr)等专家对这一名著表示了高度的赞赏,称之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作出了最宝贵的贡献”,“不仅是对中国的叙述,而是可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性文献”。麻省理工学院的出版社亦因此获得1984年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的荣誉。这一名著是中国建筑学家第一次以英文撰写的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建筑简史。它以近代的建筑表现方式,分析了中国建筑结构的基本体系及其各类部件的名称、功能与特点,叙述了不同时代的演变,阐明了主要建筑的类别,图文并茂,相互印证,深入浅出地作出系统性的论述,使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思成兄的杰出贡献岂止上述数端。他于1972年谢世后,我时复怀念,追忆往事,情不能已,而每念及思成兄,亦必忆及徽因姊。今年是她的82诞辰,在思成兄的业绩中,无不渗透她的毕生辛劳。无论考察的长途跋涉,工作的探讨,文章的切磋,天生伉俪,甘苦与共。他两位对事业的忠诚与献身的精神,感人至深。徽因姊晚年长期卧病,犹以坚韧的毅力为建筑事业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她离世比思成兄早17年,但他两位的业绩当与日月共辉,永传不朽。

作者简介

陈植(1902—2001),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建委顾问,上海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顾问。

清华学校歌咏队成员合影

梁思成亲属提供

前排 左五:梁思成;右三:陈植

中国留学生在纽约合影(1927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

左一:梁思成;左三:林徽因;左四:吴文藻;左五:陈意;

前方 正中:陈植

宾大同学合影

梁思成亲属提供

前排 左:林徽因;右:梁思成;

后排 左:陈植

梁思成与陈植在宾大合影

梁思成亲属提供

宾大同学合影

梁思成亲属提供

右一:杨廷宝;右二:陈植;右三:林徽因

东北大学教师合影(1929年)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藏

坐者 右起:徐宗涑、梁思成、蔡方荫、陈植、刘崇乐(生物系主任)、左一不详;

立者 傅鹰(化学系教授)

原标题:《栋梁 · 沈阳丨陈植:缅怀思成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