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北摄影不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2023-07-29 07: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3艺术兰州・第五届兰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展览现场。

7月初,第五届兰州国际影像双年展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当代语境下的中国风景摄影”为学术主题,分主题展、平行展、邀请展、机构策展,首届兰州艺术书展,以及学术论坛六大部分,在兰州市雁儿湾当代美术馆、甘肃艺术馆等场地同时拉开帷幕。为了进一步支持与挖掘区域影像艺术的活力,博览会也借此机会将视域拉回西北及西北影像。

在中国摄影史上,以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为主的大西北一直极具魅力。二十世纪初,摄影是考察西北的重要手段,伴随着西方传教士、植物猎人、中国知识精英对于敦煌、楼兰等地的走访,这一区域的自然景观、地理生态、城乡样貌、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等,都以一种人类学的方式凝固在胶片之中。其中比较重要的代表,便是民国时期的摄影大师、在人类学影像中呈现出迷人艺术价值的庄学本。

© 庄辉,《祁连山系-11》,2015。图片致谢 | 常⻘画廊(圣吉⽶那诺,北京,穆琳,哈⽡那,罗⻢,圣保罗,巴黎,迪拜)

到了1980年代,以侯登科、胡武功等为首的“陕西摄影群体”,则基于纪实维度开启了一系列更具有主体意识的自由创作。在他们的影响下,西北涌现出了诸如李樯、丛峰等优秀摄影艺术家,他们带着各自独特的视角,不断丰富着人们对于西北的认知。千禧年后,西北作为一个更宏大的观看/经验场域,不仅对西北本土艺术家/摄影师产生吸引,同时也不断吸引着外部的目光。在这个名单中,庄辉、赵赵、张兰坡、王轶庶、木格、骆丹、张克纯、林舒、塔可、张晓、马海伦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名字。

除了荒漠、戈壁、山地等具有典型西北性的意象,今天的西北摄影或摄影中的西北已越来越与艺术家对个体记忆、城乡变迁、文化身份等问题的探索交织在一起,并且试图将明确的现实关切,融入更具文学性的叙事或表现手法之中。在这里,博览会特别从自身趣味出发,选取了9位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他们的作品,看到一个流动的、更具想象力的西北。

邸晋军

1978年生于中国山西,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中国内地最早使用湿法火棉胶黑玻璃板工艺用于艺术创作的实践者。曾获中国TOP20摄影新锐,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APPF)银奖等多个奖项。

《丝路之光》系列 Light of Silk Road

“有着‘丝路咽喉’之称的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段。它长约1000公里。沿着昆仑山脉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促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过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瓜洲,穿越茫茫戈壁,终至世界,文明传开。

查尔斯·维特斯顿在1838年、阿切尔在1851年、乔治·伊士曼在1885年,分别发明了立体相机、湿版摄影术和胶片。在整个影像的观看历史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位置,他们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当代的视觉生活。

在河西走廊一千多公里的路途上,显影液流过铝板留下时间的痕迹,舒缓地记录下千里戈壁的人与土地、风沙戈壁。立体相机镜头之间开一小孔,光自由通过孔洞射入胶片片基,过片时形成光轨。这是一种光的自由介入,与严谨构图的交杂,在底片上形成视觉可控与自由潜影的两种结果。”

——邸晋军

张晋

1978年生于中国四川,目前生活和工作在成都。张晋是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的获得者,其作品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收藏。

《又一季》系列 Another Season

“我需要详尽地走一遍古丝绸之路的东段,从长安到阳关。不仅因为这一段是中国佛教的传入之路,还有自己对大荒大漠的热衷,还有同未知山水的际遇等等。这里有静寂无声,有林泉烟霞,有旧时文明痕迹,有一个通灵者需要的诸多探索;还有穿透所有文明不可灭绝地活着的自然生命,一季接一季,循环往复。像一个朝圣者那样,我把自己置身于山水、村落、庙堂道观,融入它们的淡然和缓慢中,融入土地灵气的奇迹里,去遇见未知,去关照它物,去更新典籍中对丝绸之路的种种陈述。我尽可能多地剥除掉照片中的时间和历史痕迹,把当前的现实置于一个相对遥远的位置,藉此让图像连接着古丝绸之路的过去与将来。”

——张晋

游莉

1978年生于辽宁沈阳。2010年,游莉凭借《寂静的纬度》获得南方纪实摄影展最佳新人奖和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杰出艺术家奖。

《喀什噶尔》系列 Kashgar

李伟

1976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曾参加2020年澳大利亚HeadOn摄影节;2019年兰州摄影双年展;2013年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等。

《大地》系列 The Good Earth

“当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内蒙古虽地处边疆,但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我希望这个摄影项目可以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和这种文化变迁。

我1976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是我的故乡。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面积辽阔,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对家乡的感情促使我从新审视内蒙古。2008年1月,我开始了在内蒙古的拍摄。春,夏,秋,冬,我先后旅行了多次。这些照片,真实反映了现在地处边疆的人们的生活。”

——李伟

1974年生于广东平远,现生活和工作于广州。已出版作品包括《瘴&恩宁》(2017)、《纪事》(2009)、《丘的白日梦》(2008)、《毋墟》(2022)。

《毋墟》系列 Wuxu Mountain

神灵,栖居于毋墟的山脉、田野与树木间;河流、湖泊、接引鸟、建树、雷电、阳光、荒漠、阴山、长城、野马、山脉、暮色、狐狸、月亮、冰川、佛窟、隧道、雪地、天池、废墟、坟墓、残佛、尸骨、胡杨、传说等等,这一切碎片构成了《毋墟》的所有。

毋墟,是丘回到北方追溯祖先印迹时试图构建的一个可见不可及的可能之界,是恒古时空遗落在当下的镜像,一个由许许多多时间和空间的碎片融合在一起的记忆之地。唯有山中拾得的碎片,见证了这一切曾经存在的世界。

陈华

1983年生于内蒙古赤峰,从事摄影与编剧、导演工作。其作品关注历史与文化遗产以及我们对历史所建构的想象,曾入围侯登科纪实摄影奖、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等。

《在长安》系列 In Chang'an

“我居住的这个地方,现在叫西安,在古代,称为长安。

这里曾经是中国13个朝代的首都,周、秦、汉、唐等历史上几个重要时刻都在这里建都,文明不断建立,又不断被摧毁。在这块土地下面,重重叠叠了许多层废墟。过去的风景,曾被无数诗人反复歌颂。然而,这个辉煌的地方经过千年,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所有的历史存在都被埋进了土里,数千年的战乱、饥荒,使它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辉煌。

它由两部分组成:古典与现在。两千年前帝王宫殿、陵墓的废墟与现在的城市和村庄并列着,这里的过去与现实似乎完全不同,充满了裂缝,但在某时某刻又会神奇地重逢。每次出门,每一条大路、小路,东西南北,每一处,每一个方向,都通向一处遗址或废墟。”

——陈华

张博原

1993年生于乌鲁木齐,现居北京。张博原致力于创作有关“身份认知”及以家乡为背景的作品。其《疆南》系列荣获多个国际奖项,并在伦敦、纽约、罗马、东京、中国台北等城市展出。

《我的塔里木》系列 My Tarim

“‘故乡’,是一个在日常语音对话中出现频率较低的词汇,它似乎要在背负着某些东西的语境中才会出现,比如距离、味道、面容、温度,还有遗憾。把他们加在一起,等号的另一边,可能就是‘记忆’。塔里木盆地是我出生之后几乎不曾产生过记忆的区域,以至于难以确认身份的无根之感,让在异国求学的日子变得难熬至极。

我与这空缺了的故乡,能以何种程度而联结,也只有将其补全才可知晓。于是我选择南下,去见风物,品风味。于我而言,摄影除了是一种媒介、一种记录方式之外,它也是一种选择,一种更接近“记忆”的选择。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塔里木盆地走走停停,用照片给不完整的故乡,建立了一个‘记忆库’。而完整故乡,却是在‘选择它是故乡’的一瞬间完成的。

我曾望着一双见过楼兰故城发现者的眼睛,听他讲述祖辈百年前的探险故事,也曾见过已沉睡三千多年曾美丽动人的空洞双眸,看她的秘密被封入时间。每一只羊的肖像,都通向一个餐桌,每一只未系驼铃的骆驼,都通向一个远方。《我的塔里木》,是只有我能见到的塔里木,生与死,都是她注定要讲述的故事。”

——张博原

唐景锋

1977年生于中国香港。其摄影集《Dear Franklin》荣获瑞士著名的Prix Elysée首奖,同时也是MoMA 2022年摄影书十大推荐之一。其作品大多围绕自我认同的追寻,探索中华文化的根源和理解他的母国。

《唐水,黄土》 Sweet Water, Bitter Earth

唐景锋生于中国香港,童年移居英国,随后又重回香港,他的父辈是早年移民香港的香山贫困渔民,母辈则是之后为逃避迫害而移居香港的广州地主家庭。唐景锋先前对中国内地的想象仅存于年少时所看的日本纪录片《丝绸之路》以及其他电视节目与摄影作品中。为了证实或证伪此种预设,他选取湖南、四川、云南、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地,重走父母辈走过的水路与陆路。在作品《唐水,黄土》中,父与母,水与土,交织、缠绕、溶解,下蚀为一段有关家族与记忆的叙事河床,图像之水注入,使得文本润泽起来。

王佳

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凭借作品《剩余印记》获得了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新锐摄影师大奖”。

《剩余印记》系列 Residual Imprint

王佳的作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及家庭创伤对个体的影响,再现和探讨历史与记忆,生存与死亡,身份认同与自我认知的思考。

《剩余印记》是其自2019年开始探索至今的代表作。作品中所展出的物件皆来自于她的私人记忆:家人穿过的旧衣、亲人服用过的药片、家族的老照片、黄河边上的小石头、幼时穿过的小棉袄与刻在不同载物上的转印旧照片等,这些源自王佳的私人印记既串联出一个家族的历史演变,也撰写了属于一个时代的变迁。同时,王佳也在尝试以个体经验为主的艺术实践中,如何通过物件、触感、纹理、重量和“视觉共情”的再现,来理解和思考个体与家庭, 消逝与存在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编辑:Xiaohui,排版:Eshine

关于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PHOTOFAIRS Shanghai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创立于2014年,旨在回应亚太地区对影像艺术收藏日益增长的兴趣与需求。作为专注于影像艺术媒介的国际平台,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已在过去几年中,对亚洲艺术影像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亦建立起了关于影像艺术媒介最为权威和活跃的交流。博览会始终保持开拓精神,聚焦国际前沿,以博物馆品质呈现版块与内容,为亚太藏家、观众和专业人士提供欣赏和发现影像艺术的上佳体验。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由Creo主办,是安格斯·蒙哥马利艺术(Angus Montgomery Arts)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The Art Assembly的成员博览会之一。

关于安格斯·蒙哥马利艺术

Angus Montgomery Arts

安格斯·蒙哥马利艺术(Angus Montgomery Arts)在当代艺术领域拥有40多年的经验,于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诸多成功的艺术博览会,是亚洲最大规模的艺术博览会主办方。安格斯·蒙哥马利艺术致力于为藏家和画廊提供高质量的区域性艺术博览会,由桑迪·安格斯(Sandy Angus)担任主席,由斯考特·格雷(Scott Gray)担任首席执行官,目前其所创办和组织的博览会包括: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India Art Fair、Sydney Contemporary、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Art Central Hong Kong、Art Düsseldorf、Photo London、Art SG、Tokyo Gendai、以及影像纽约艺术博览会。欲知更多详情,请访问www.angusmontgomeryarts.co.uk。

关于Creo

由Creo发起、组织的活动与项目主要横跨三大领域:摄影、电影和当代艺术。Creo成立于 2007 年,前身为世界摄影组织,此后规模不断扩大,不但持续为影像艺术创造有意义的机遇,还致力于将其扩大至更广泛的文化领域。如今,其核心项目包括索尼世界摄影奖、索尼未来电影人奖、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 London,以及即将启幕的影像纽约艺术博览会(2023年9月)。Creo与安格斯·蒙哥马利艺术(Angus Montgomery Arts)合作,助力其开展业务,呈现数个全球领先的艺术博览会。Creo在拉丁语中代表“我创造”,正是本着这种精神,Creo致力于代理并为创意之声赋权。欲知更多详情,请访问 www.creoarts.com。

以上内容来自「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分享,留言交流。

www.photofairs.org/shanghai

原标题:《西北摄影不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