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洞庭湖“守护者”宋玉成:生态保护需要群策群力的“大合唱”

国情实践第三小组/微信公众号“FDU国小新”
2023-07-31 09:07
绿政公署 >
字号

宋玉成博士在保护区工作(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盛夏的洞庭湖西海咀草色蓊郁,不时有白鹭、池鹭等夏候鸟徘徊其间,呈现出一派“沙鸥翔集”的生机勃勃之景。而位于华容河与洞庭湖交汇的河口边,麋鹿在摇曳的芦苇旁缓缓踱步,尽显“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惬意。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科学馆,工作人员透过园区内76个高清、多角度、即时的高科技探头,即可看到以上景观。

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实践团观看洞庭湖实时监控画面。

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及湿地保护区,它就像一个自然的“缓冲地带”,在维系长江中下游水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保障动植物生态多样性层面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保护现状来看,整个洞庭湖被分为4个自然保护区,包括2个国家级保护区和2个省级保护区。

宋玉成博士讲解洞庭湖历史变迁。

宋玉成是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也是该保护区首位研究麋鹿的博士,他扎根洞庭湖已有十余载,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做出了极大贡献。

“近几年洞庭湖严重干旱,平时你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洞庭湖应该是像海一样看不到边际,尤其是现在的七八月份,是它的鼎盛时期。”宋玉成站在题为“洞庭湖历史变迁”的图文展板前忧心忡忡地说。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洞庭湖面临着湿地退化,植被旱化,河床、湖床抬高等问题,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采取相关措施已刻不容缓。

洞庭湖在经济、水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其生态保护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多种力量、多方实践的系统性工程。对此,宋玉成指出:“洞庭湖的保护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1 动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奏

洞庭湖生态环境示意模型。

水草丰美的洞庭湖是麋鹿、冬夏季候鸟等野生动物自由栖息的一方乐土,其中,麋鹿、白鹤、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均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据宋博士介绍,目前东洞庭湖麋鹿数量已达250余头,被视作目前世界上野化程度最高、最年轻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麋鹿群体。洞庭湖还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据中新网报道,今年一月,洞庭湖区域共监测到越冬候鸟37.83万只,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濒危鸟类数量成倍增加。[1]

从生态保护上来说,这都是令人欣喜的成就。然而,洞庭湖周边人口稠密,农业发达,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存在着发展资源和空间的相互竞争。宋玉成介绍,洞庭湖麋鹿主要栖息在湖区内无人的芦苇草滩中,遇到汛期水位上涨或者生存环境恶化,栖息地丧失的麋鹿将上岸进入垸内,可能会践踏农户的庄稼和蔬菜。此外,每年冬季,缺乏越冬食物的麋鹿和候鸟在保护区周边农田觅食,农业损失事件频发。

因此,怎样平衡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经济发展是岳阳政府重点研究的问题。对于保护野生动物造成的农作物或其他财产损失,岳阳政府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生态补偿。[2]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岳阳市君山区还率先试点了野生动物致害责任保险制度,由政府出资60余万资金投保,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补偿,提升当地居民动物保护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不可能百分百满足老百姓的损失,但肯定比没有强。”宋玉成表示。

除此之外,岳阳还在自然保护区外围的实验区积极拓展生态旅游开发,通过举办观鸟大赛、建立观鸟小镇等措施提振区域经济,将生态保护成果与人民共享。到2023年初,岳阳已经成功举办十二届洞庭湖国际观鸟大赛。据报道,在本届观鸟大赛上,来自中国各地的90名观鸟爱好者共观测到171种鸟类,体现了洞庭湖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成果。[3] 围绕着观鸟实践,岳阳致力于将观鸟小镇打造为生态旅游的靓丽名片,着力建设观鸟文化长廊、生态观鸟屋、观鸟栈道等设施,为近距离观鸟提供良好环境。随着配套设施的完善,采桑湖的小白额雁、君山岛的白鹤、横岭湖的中华秋沙鸭、东古湖的西伯利亚小天鹅吸引了大量观鸟爱好者和游客,观湖鸟、赏湖景逐渐成为洞庭生态旅游新风尚。

2 专业人员和民间力量同频

宋玉成博士讲解洞庭湖动物保护情况。

对于一个总面积达到15万公顷的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宋玉成也并非“单打独斗”。目前,守卫这一保护区的专业团队由47名成员组成,仍在逐步发展壮大。身为动物学博士的宋玉成为团队的主要负责人,还有5位相关专业的硕士生投身于保护工作,人才培养已有显著进步。

除专业化的保护团队外,民间力量也不可小觑。“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发展得非常快,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在做。”宋玉成说。例如,有一部分渔民加入了“护鱼员”的队伍,利用自身技能和长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助力物种保护,也有很多麋鹿的行踪来自于湖区群众的主动报告。

在鸟类保护中,还发生过不少让宋玉成“哭笑不得”的趣事,“之前老百姓不了解,看见动物基本上想的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吃,有没有吃过。现在他们看到爱好者拍鸟的相机,有时会误以为是打鸟的长枪,就会主动去阻止。”

在洞庭湖,各类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系统化、体系化的协会近年也不断涌现,诸如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东洞庭湖麋鹿保护协会等。其中,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是中国首个民间江豚保护协会,利用设立江豚保护机构和保护区、环保宣教、助推江豚迁地保护等方式成功打破了曾有科学家断言“江豚十年内将灭绝”的魔咒。

可以说,这些生态保护层面的民间力量一直在与时间赛跑,用卓越的成绩绘制了多方合力凝聚、共护洞庭生态的生动范例。

3 生态保护和传播科普共鸣

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实践团聆听宋玉成博士讲解。

在保护区工作多年,宋玉成越来越意识到大众科普对于生态保护的关键作用。“洞庭湖保护是一个需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事业。我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和媒体的宣传报道,让老百姓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自2017年任职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科科长以来,宋玉成积极对接媒体采访,保护区每年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130余次,让这一“湿地秘境”为更多公众所熟知。此外,他还与沿湖周边中小学联合建立“自然学校”6所,并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参与编写生态教材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生态知识和环保理念。在此漫漫科普之路上,洞庭湖保护区的曝光度越来越高。

2022年11月,第十四届世界湿地大会于武汉召开,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体现国际社会对湿地保护区的高度重视。洞庭湖作为中国国内的重要湿地,仍然存在科学恢复不足和保护区设立有限等诸多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化遗产领域资深记者齐欣曾表示,生态记者是将中国生态保护实践经验带到世界舞台的重要一环。讲好湿地生态治理故事,不仅有可能推动化解国内环境问题,还有潜力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在生态治理层面的大国担当。

“我爱人也是记者,我们在一次对麋鹿的报道中相识,她为保护区做宣传,保护区也成就了她。”宋玉成在谈及媒体时如此说道。保护区成为了纽带,不仅展现两夫妻缘分的交汇,更体现出两大领域的碰撞与交融。

“我觉得保护与发展是目前最大的课题,我们应该考虑,行政部门应该考虑,全国人也都应该考虑。”对于宋玉成这样扎根湿地的研究者而言,群策群力的“大合唱”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解决方案。

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实践团与宋玉成博士合影。

参考文献

[1][3]中国新闻网:《第十二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落幕 共观测到171种鸟类》

http://www.hn.chinanews.com.cn/news/sxdt/2023/0220/467431.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https://www.mee.gov.cn/ywgz/fgbz/fl/202302/t20230220_1016885.shtml

(原题为《洞庭湖“守护者”宋玉成:生态保护需要群策群力的“大合唱”》)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