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学家×创业者|芯宿科技赵昕:交叉学科创新是系统性创业机会

澎湃新闻记者 承天蒙
2023-08-08 07:51
来源:澎湃新闻
科创101 >
字号

·“半导体出身的人没有生物背景,学生物的人也没有芯片知识,去设计工具首先就要打破这个边界,把所有人捏合在一起,去理解别人在做什么事情,然后一起围绕着共同目标一点点地前进。”

·“首先自己要先懂到差不多能判断这个领域内什么是好的、能做到什么程度,到了具体的细节则要完全信任执行者。”

1957年,美敦力创始人厄尔· 巴肯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由电池驱动的便携式体外心脏起搏器,采用了当时的第一代半导体技术,这是集成电路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开端。而现在,集成电路作为当今人类能控制的功能最丰富、尺度最小的技术工具,被应用到了高通量合成中,逐渐促成生物研发范式的转变。

高通量指通过一次实验获得大量信息。用高通量技术能够合成的生物制品包括DNA(基因)、RNA(核糖核酸)和蛋白等。随着设计驱动的生物研发范式的普及,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合成生物公司、NGS(二代测序)公司、科研院所等组织对高通量合成的需求已经开始爆发,通量成为了核心痛点。芯宿科技创始人赵昕向澎湃科技介绍,通量在技术上滞后于研发环节中的其他技术,合成成本居高不下,成为研发环节中一个明显的瓶颈。芯宿科技的核心技术是在芯片上打造一套技术平台进行生物合成,向客户提供更多高通量合成的能力,该公司提供的合成产物,可用于生物药、基因测序、合成生物学等领域,下游应用十分广泛。

赵昕以本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其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材料科学系博士,从事半导体工艺与器件研究。赵昕拥有10年以上半导体工艺、复杂纳米结构等开发经验,研究成果被包括台积电、IBM在内的国际领先半导体公司采用。为何没有投身半导体产业而是选择半导体与生物医药的交叉赛道?34岁的赵昕认为:“在交叉学科这种极具挑战的领域中,做出一些有开拓性的结果,是我们这代人很好的系统性机会之一。”

芯宿科技创始人赵昕表示,交叉学科的创业对于两个学科的创业者都有机会。

跨学科合作贯穿始终

利用集成电路去做生物合成涉及十几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在半导体领域,包括集成电路、微流控、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自动化领域,包括机械、电子、嵌入式软件、嵌入式硬件;生化领域,包括有机化学、电化学、分子生物等,跨学科合作也贯穿了芯宿科技从创业到研发生产的始终。

谈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跨学科合作,赵昕介绍,芯宿科技曾为了制作用于芯片和基因之间的界面修饰,多个不同学科的技术团队在一起工作了半年时间。

“芯片是无机的材料,但基因是有机的……界面修饰是表面化学的领域,由化学的团队负责;整体的器械另有自动化的组负责;最终检验的手段,是由分子生物的团队负责。”赵昕介绍,“一开始合成的准确率只有50%,我们观察后发现是反应界面出了问题,于是开始做化学上的迭代;后来发现反应的基本特性也不稳定,就再去做模式上的迭代;此外还有一些精细的参数需要调整,就要再去设计实验,实验后再分析和迭代。”经过近千次的反复迭代,最终把合成的准确率从50%提升到了99.5%以上。对此,赵昕总结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化创新的过程。”

虽然跨学科很难,但对于芯宿科技来说,跨学科链接的地方也成为了他们核心的技术壁垒。赵昕介绍:“半导体出身的人没有生物背景,学生物的人也没有芯片知识,去设计工具首先就要打破这个边界,把所有人捏合在一起,去理解别人在做的事情,然后一起围绕着共同目标一点点地前进。”

“比如要想把芯片合成的准确率提上来,需要芯片设计、表面修饰、合成化学、质检手段全部都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联动式创新。”赵昕介绍,这种交叉学科的经历让他更懂得尊重别人的特长。“自己首先要有能力判断这个领域内什么是好的、能做到什么程度,到了具体的细节则要完全信任执行者。”

市场调研后决定转换赛道

虽然在半导体领域已经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没有过生物相关背景,能否做好半导体和生物交叉学科的创业?对此,赵昕解释道,其实交叉学科的创业对于两个学科的创业者都有机会。对于投资人抛出的类似怀疑,赵昕也能笑着一语化解:“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在融资过程中也很少能碰到两边都非常熟悉的投资人。”实际上,芯宿科技由于处于多学科交叉地带,吸引了关注BioTech(生物科技)、创新药、生物制造、半导体、AI(人工智能)等各个赛道的投资人前来问询。

“做生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赵昕在创业的全过程都绷紧了这根弦。市场调研是其中极其关键的一环,因为技术创业者创业失败的绝大多数原因,都是“技术很好,却没有市场”。

赵昕于2021年回国创业。在了解了更多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生态之后,赵昕决定转换细分赛道,从精准医疗领域的检测技术调整到了生物合成。赵昕介绍,当时自己在市场调研上花了很大功夫后,发现在中国做客户访谈的结果和在美国非常不一样。美国医生整体对临床应用的前沿技术非常关心,对成本没那么看重,但中国临床应用的决策者则更加在意新技术的应用成本。相较检测端,中国市场对生物合成领域的需求更加旺盛,业态对初创企业也更友好。赵昕分析,“我们最终决定先把合成生物这一端做起来,当公司的体量增加,技术也走向稳定之后,再回来更多投入检测领域,更好地找到控制成本的方法。”这一选择奠定了芯宿科技未来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现在回看自己刚创业时的心路历程,赵昕感慨自己做出了重要而正确的决定。

芯宿科技转换赛道用了接近半年的时间,虽然面对了很多质疑,但最终还是在稳步推进。除了做了很多市场和技术领域的调研之外,技术团队也做出了早期产品原型的测试,包括早期合成仪器和芯片的原型,以及合成的效果,证明公司原本做检测的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到生物合成上,也收获了投资人的支持。

用科研的思维“做生意”

“创业是很现实的一件事,虽然现在资本市场很重视硬科技的投资,但我还得花很多精力学习如何‘做生意’。”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赵昕这样总结。

科研出身的人如何创业?学习“做生意”在赵昕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斯坦福商学院教授史蒂夫·布兰克编写的《创业者手册》(The Startup Owner's Manual: The Step-By-Step Guide for Building a Great Company)对赵昕的创业历程起到了重大影响,《创业者手册》中的方法论,也被赵昕应用到了自己的思维逻辑中。

一项早期技术未来能不能成为主流,当中有很多不确定性。系统性地弥补这些不确定性的方法,就是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创业者手册》教你用一个系统化的、逻辑性的方法去做市场调研,”赵昕介绍,“去跟很多人聊、跟上百人聊……其中有很多信息的交互,根据现有的理解再去不断迭代,本质上和做科学实验一样,只不过用在了对市场的理解上。他给我的核心启示,就是一个一开始不会做生意的人,可以用科研的方法去做生意。”

“我读书时从物理学转向半导体,也是意识到自己想多做一些偏应用的东西。”赵昕感慨,“过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主流赛道是‘国产替代’,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创新不是它首要的因素。我们之前一直处于追赶者的状态,期许未来能看到更多对世界前沿的贡献。”

但交叉学科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交叉学科能做出很多技术上有创新、同时对客户也有用的东西。”谈到芯宿科技未来的目标,赵昕表示,“我还是想多探索前沿创新,最大化地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卢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