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重构产业伙伴关系,提升产业安全水平

曾刚  曹贤忠
2023-08-03 19:3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产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而产业安全的核心是产业链安全,强调产业生产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关注的是产业链某些产品、技术环节供应中断造成的安全问题,核心在于产业发展能力是否缺失。

产业安全宏观形势严峻

(一)产业供应链安全缺口大

中国产业供应链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供给链不稳。

2021年8月6日,意法半导体CEO谢利在公司公布Q2财报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性的芯片短缺正在刺激价格,意法半导体2021年的芯片平均价格比一年前增长了5%,当前他们只能满足客户总需求的70%;2021年8月3日,华映科技董事长林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缺芯缺的是晶圆,但建一个晶圆厂至少要24个月,后期还需测试、量产、爬坡,预计未来三年内芯片缺货将是常态化现象。

二是价值损失惊人。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20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口总值为20556.1亿美元,进口的“单一类商品类型”中,排名第一的芯片进口总数量约为5435亿个,进口总金额高达3500.4亿美元,比石油和铁矿石加起来还多,与2019年相比进口金额提升了14.6%,占全国进口商品总额的比例也提升至17%。

(二)关键技术对外依赖严重

一是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如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在智能装备领域,目前约90%的工业机器人、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大功率变频技术等严重依赖进口。半导体制造材料领域整体对外依存度在60%以上,大硅片、靶材、CMP 抛光垫、高端光刻胶等半导体材料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

二是技术短板受制于美西方国家。

中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芯片设计公司,设计水平也位列全球第二,但是芯片设计依赖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这一领域全部被国外公司垄断——美国新思科技(Synopsys)、美国楷登电子科技(Cadence)、以及德国西门子旗下的明导国际(Mentor Graphics)。三家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据95%以上,EDA国产化不超过5%。

(三)与美西方的地缘政治关系复杂

美国占据全球R&D高端位置,中国与美西方的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影响产业安全。如2022年9月14日,美国会参院外委会审议通过了《台湾政策法案2022》(The 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将我国台湾地区指定为“主要非北约盟国”。2022年5月18日,美国财长耶伦在德国波恩举行的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呼吁西方国家加强协调,联手牵制中国。2022年9月,德国联邦政府经济部、内政部、国防部、交通部、外交部、财政部等六个政府部门一致反对中远海运收购汉堡福地集装箱码头,理由是“关键基础设施不应落入敌国手中”。

长三角产业安全条件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活跃

一是长三角一体化条件优越。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分布,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合肥、无锡为节点的“Z”发展轴,“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显著。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已经跨越了“小世界”(小团体)发展阶段,步入了整体一体化发展阶段。

二是长三角城市产业间投资关联度较高,产业合作基础扎实。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1704家上市公司2011-2021年关联交易数据分析发现,上海投资关联数量在长三角整体所占的比例一直高居首位,全时段占比均超过了15%,龙头带动作用,且长三角城市内部投资交易高于外部城市。长三角城市内部产业间投资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态势,网络密度达到0.495。

(二)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升级态势良好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60%,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此外,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 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同时,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为全球领军企业成长提供可靠支撑。如2021年,华为研发投入为1427亿元,占销售总额的22.4%,研发人员为10.7万人,占员工总数的54.8%。华为研发总部项目占地约100公顷(1500亩,1期开发142万㎡,2期94万㎡),2019年动工,总投资160亿元,研发人员3万人(10万人),打造华为全球研发中心。未来亟需提升产学研用一体化水平,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三)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完整

长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医药制造业产值1.3万亿元,占全国30%,利润占全国35%。

一是产业体系完整。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二是国际地位显赫。浙江是全国化学原药生产大省,台州最为集中;江苏是全国重要的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心,泰州、连云港、无锡地位重要;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基地集中分布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上海是全国重要的中药制造基地。但是,受省级行政分割影响,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各自为政现象明显,关键技术对外依赖严重,拥有国际话语权的知名企业缺乏。

长三角产业安全提升对策

(一)推进海外技术合作伙伴的多样化

长三角肩负着攻克卡脖子技术、生产关键零部件、提升中国产业链安全等级的重任。因此,长三角应重构中欧合作关系,着力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制定并启动系统的海外创新合作伙伴计划,在世界范围扩大创新“朋友圈”,大幅减少美国对华科技战、脱钩断链对中国产业链安全的影响。

(二)加大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力度

一是顺应长三角高端科技资源呈现向核心大城市集中、生产厂商向边缘中小城市转移态势,推动跨行政边界的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三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提升长三角产业链能级安全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 Gesellschaft)、史太白基金会(Steinbeis Stiftung)成功经验,设立由政府(教育、科技、经信、财政)扶持、企事业单位主导,总额为5000亿元的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会,按照国有非赢利机构章程运行,为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跨行政边界跨行业领域创新合作水平服务。

(三)实现新基建、城市群、产业体系三者之间联动

一是尽快启动建设统一协调的长三角国际数据港。

新基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新能源)辐射、溢出、联动效应巨大,也是中国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领域。2020年是大规模5G基站建设的元年,基于新基建的数字工程、融合工程、创新工程,为疫后长三角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网络经济、健康经济等新经济蓄势待发;

二是制定全域联动发展规划。数字港、数字化城市已经成为长三角各城市争夺的山头阵地,应制定长三角城市群、新基建设施、产业体系三者的联动规划,充分发挥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

三是以绿色创新为抓手,实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发展策略。

(四)开启长三角产业园区合作新模式

产业园区是承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加强长三角产业园区的合作。瞄准产业园区连锁联动的目标,推动开发区管委会向开发区开发运营集团公司转变,鼓励集团公司之间并购重组,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开发区建设与运营效率方面的优势作用。

推广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验,启动长三角各城市间联合开发与运营,优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创新合作网络,进一步优化长三角营商环境。

(五)创新长三角公共管理一体化体制机制

秉承“不破行政隶属关系,打破行政边界约束”原则,实现“跨域无感”,彰显“众人拾柴火焰高”效果。

一是制度环境方面,对现有沪、苏、浙、皖有关一体化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执法规范进行梳理、修改,形成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统一的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实现区域制度供给一体化;

二是市场环境方面,推动审批许可事项清单合一,证照资质互认,加快信用长三角建设,实现综合监管和智慧监管,率先开展企业开办、施工许可、财产登记、信贷获取、投资者保护、税收征管一体化试点。对标世界先进标准,建立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

三是服务环境方面,面向企业和群众的所有办事事项统一设立方式、数据格式、证明材料、办理流程、服务标准,建立指标对接、流程相同、要求一样、标准一致的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上海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探索“一证通用”,实现政府服务的一体化。

(本文作者曾刚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曹贤忠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朱玫洁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