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泉映月》是无锡人的“就寝音乐”

2018-09-05 18: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位于江苏无锡的“阿炳纪念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前记】
我不认识姚德云先生,但是很早就知道“姚德云”这个名字。1983至1986年我就读无锡师范学校的那段时间,每逢周末黄昏,许多宿舍的收音机里都会飘出同样的旋律和主持人的声音。这是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周末的一档固定节目:《周末生活》。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这个节目,因为它每期总围绕一个主题,谈天说地,旁征博引,同时穿插许多首我们喜闻乐听的、流行或传统的歌曲。从那时起,就深深记住了这档节目的编辑:姚德云。

采访姚德云先生,心中有一种暗暗的兴奋和期待,因为就要见到自己的“广播偶像”了。当然,现在对姚老的了解已经不仅仅是他的名字了。

姚德云先生是无锡城里著名的“资深广播人”。他1956年9月进无锡人民广播电台,除去“文革”期间下放江苏北部的大丰锻炼外,一直在电台工作至今。他从记者起步,历任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综合组组长、教科文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等职。1961年10月,姚老首创广播副刊性节目——《周末生活》,从此,姚德云和《周末生活》这两个名字,就在无锡一带的听众心中紧密相连。我们当年喜爱的《周末生活》,这档兼具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欣赏性,有着固定结构形式和内容风格的节目,可能在中国广播史上也完全值得记上一笔,创办至今已历时四十五年,除在“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外,到我采访姚老的这周为止,正好已经整整播出了1650期!2006年七十六岁的姚老,仍然每周为台里打理主编着这档半小时的名牌节目——他舍不得听众,《周末生活》的老听众们同样舍不得他。

约好见面的那天上午九点,我在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大门外打姚德云先生的手机。没过两分钟,一位身材不高、略为发福、整洁和蔼的长者,就从电台大院内出来,走进我的视线。正值上班时间,进出大院的汽车很多,因此门口相当杂乱。虽然此前我们没有见过,但他隔着汽车在大门那边就向我招手;而几乎同时,我也同样向他招手——我们俩似乎是已经见过多次的熟人。穿短袖衬衣的姚老戴眼镜,平顶头,极短的根根竖直的头发已全部花白。他和门卫打过招呼后,就领着我走进电台,我们在电台大楼内一间活动室的临窗沙发上坐下。姚老先签名送了我一本厚厚的《周末集粹·续编》,然后,我们开始了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的访谈。

阿炳像,图片来源:腾讯网
【口述者说】

口述者:姚德云(1930年出生,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周末生活》资深编辑)

我的一生和阿炳的《二泉映月》有着不解之缘。我之所以会进电台工作,缘起就是这首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忆当年,我自幼就对阿炳无比崇拜。尽管因为穷,阿炳的二胡破旧不堪,连琴弦也是一段段打结接起来的,但他的琴艺十分高超,会在二胡上模仿鸡鸣狗叫、禽鸟歌声、男女哭笑以及讲话声。每当卖唱生意好,阿炳高兴时,就常常用二胡模拟无锡土话说声“谢谢”。

新中国成立前,我父亲在汉昌路一家五金店工作(地点在现无锡二百商厦旁),我跟着父亲住在店里。除了刮风下雨,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机会亲眼看见阿炳从光复门出来,经过我们店门口,到附近的火车站地区卖艺。

阿炳总穿青灰色的竹布长衫,头顶束着道士髻,戴一副茶色眼镜。他肩挂一把破琵琶,手操琴弓拉着二胡,边走边习惯性地侧过头,好像在认真仔细地倾听校正着琴弦上奏出来的每一个音符。他的妻子则在旁边牵住他的衣角,帮阿炳引路。有时我会被乐曲迷住,尾随阿炳和他的琴音,恋恋不舍地跟上好一阵。

阿炳卖艺结束回家,夜渐渐深了,城里城外一片安静。他回家的路上还是边走边拉琴,在我记忆中,他就拉《二泉映月》这一首,别的不拉。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唯有阿炳的琴声,在无锡宁静的夜空里袅袅回荡,传遍千家万户。人们听到这几乎日日都听得见的熟悉琴声,有的就会喃喃自语:阿炳也回家了,不早了,要睡觉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概是在1956年四五月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晚间全天播音节目结束时播出的“终了曲”,选用的是托赛里的《小夜曲》。我感到欠妥,认为与无锡的地方人文历史氛围大相径庭。于是就致信广播电台,陈述理由,并具体建议无锡电台,“终了曲”宜采用无锡的“小夜曲”——无锡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二泉映月》。

这里要插一句我与广播的缘分。我从小就十分喜爱广播。小时候跟母亲去绸布庄买布做衣服,每次去,我都要到绸布庄的楼上,看看设在那里的广播电台——那是当时的私人商业电台,就一两个人,几张唱片。这是我了解广播的最初启蒙。十八岁我进一家钱庄做学徒,对广播的兴趣越来越浓。别的东西我不买,就买了一台收音机。收音机在当时是很宝贵的,我白天工作时把它放在柜台下面听,晚上就把它抱到钱庄的阁楼上——我就睡在阁楼上,躺在床上听。我爱听广播的习惯,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

再说给电台写信的事。我的建议信发出后,立即引起广播电台领导的高度重视,信件被全文刊登于《无锡广播节目报》头版。当时电台的张雷平台长亲自来到我工作的西新街道办事处,当面告知准备采纳我的建议;并根据我的具体情况,在当年也即1956年9月,将我正式调入电台工作。

从1956年10月开始,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将全天节目结束的“终了曲”改为阿炳的《二泉映月》。乐曲演奏者,系前线歌舞团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张锐领奏的小乐队。

从此,阿炳那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旋律,借助电波,在每天夜阑人静的时刻,回荡萦绕于无锡上空。当年由于收音机没有普及,无锡城内家家户户都安装有线广播喇叭。这种收听工具因为不需要耗电,一般用户整天开着从不关闭。所以,夜深时分,电台播放的《二泉映月》响彻全城。一时间,空气中迷漫飘散开来的全是《二泉映月》的琴声,这成为太湖之滨无锡城夜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没有想到的是,“终了曲”《二泉映月》还变成无锡人的“就寝音乐”。有不少家庭,仿佛上了瘾一样,每天一定要听了这支乐曲才能安然入睡,不然,总会觉得少了什么而睡不踏实。

无锡夜空里电波传送的《二泉映月》,好像再现了当年阿炳踏着月色,伴随着从他琴弦上奏出的琴音,踽踽独行的画面。

遗憾的是,“文革”期间,《二泉映月》同样含冤蒙尘,被诬为“黑曲”“迷魂曲”,遭受批判,打入冷宫。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云开雾散,《二泉映月》才重又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誉,无锡人民广播电台于1977年底,恢复使用《二泉映月》作为全天播音节目结束的“终了曲”。

我很欣慰,如今无锡人有幸又可以每晚聆听到阿炳呕心沥血的不朽名曲《二泉映月》,我觉得,这是身为无锡人难得的、独享的福分。

2006年7月17日

(本文选自《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黑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