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奋战“百千万工程”】体验风土人情,感受人间烟火!新会美丽乡村成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热门目的地

2023-08-03 21: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暑期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好日子,更是充实自身的好时机。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愿意趁着假期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对话基层群众,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新会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振兴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一村一品”,美丽乡村特点突出。今年暑期以来,不少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纷纷把目光投向新会的美丽乡村,将社会实践主题与当地文化、产业、教育等紧密结合,在新会开启了难忘而又充实的时光。

《江门日报》报道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新会校区“天崖海角”社会实践队:

为提升乡村颜值贡献力量

走进崖门镇水背村,一股新鲜感扑面而来,以“崖门八宝”为主题的文化墙绘装饰着美丽乡村,诠释崖门镇的文化内涵,让水背村既有颜值,也有内涵。这是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新会校区“天崖海角”社会实践队送给水背村的“见面礼”。

今年7月,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新会校区“天崖海角”社会实践队来到水背村,他们在这里研学、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刚到水背村,大学生们就自发组织了“绘八宝入画,秀崖门特产”墙绘实践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齐心协力,让水背村变得更美,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好评。”实践队带队老师熊嘉丽告诉记者。同时,实践队还与水背村曲艺联谊会开展深入交流,了解粤曲中的动人故事。“水背村曲艺联谊会成员对粤曲的热爱让人动容,老人家坚持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榜样。今后,我们也要更加注重学习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经典。”实践队成员小潘表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据悉,今年,除了“天崖海角”社会实践队,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新会校区还组建了“硒望无限”“以武会友”“金兰之友”等多个社会实践队,走进崖门镇各村,深入调研崖门镇新会陈皮产业、富硒产业、文旅产业等,挖掘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如,“天崖海角”社会实践队体验小青柑采摘、加工过程,进一步挖掘季节性短期采摘项目,助力水背村打造文旅研学游线;“硒望无限”社会实践队助力农户利用网络直播等方式宣传富硒产品,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金兰之友”社会实践队成员化身助农小主播,向网友展示崖门镇的兰花品牌;“以武会友”社会实践队队员领略蔡李佛文化,拍摄并制作多个短视频,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充满活力。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耕崖门本土,通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到乡村去,体会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激发创新热情,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熊嘉丽表示。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心“织”所向乡村振兴促进团:

身上“沾”泥土 体验夏收快乐

7月12日至21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心“织”所向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崖门镇龙旺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研学活动。“我们团队共有17人,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以新媒人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在前期考察时,我们了解到龙旺村是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拥有较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场馆保存得较为完整。而且,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实现了美丽蝶变,因此,我们选择了龙旺村。”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心“织”所向乡村振兴促进团队长黄小华说。

黄小华介绍,团队先对龙旺村的居民以及返乡大学生展开调查,了解大家对龙旺村乡村振兴工作成果的评价,同时,宣传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鼓舞大学生返乡参与基层建设。团队还组织开展主题绘画活动,引导龙旺村的小朋友们通过绘画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本村红色历史文化,增进小朋友的爱国爱乡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在龙旺村委会的带领下,大学生们深入田间地头,收割水稻。“当时正值夏收时节,我们到稻田里帮农户收割水稻。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充满了好奇。过程中,村干部在旁指导,提醒我们注意事项,让身在异乡的我们深受感动。”黄小华说。

“青春的尽头从来不是十八岁,是盛夏,是蝉鸣,是刺眼的阳光,是热烈的少年。”以在龙旺村的社会实践为主题,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心“织”所向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微信视频号上发布视频,并配上这些文字,视频获得超500个点赞。据介绍,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该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龙旺村的特色文化和产品进行宣传,多元化呈现乡村振兴成果。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用自身所学努力改变乡村现状。”“虽然浑身是泥土,但我们因为成功帮助农户收割水稻而感到无比自豪。”……活动结束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心“织”所向乡村振兴促进团的队员纷纷写下了到龙旺村参与社会实践的感悟。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成员们收获颇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假期到龙旺村开展社会实践十分有意义。”黄小华说。

湛江科技学院“柑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

直播“带货”推广富硒产品

7月8日至14日,来自湛江科技学院的“柑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崖门镇坑口村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在查资料时,了解到崖门镇坑口村用短短几年时间由贫穷落后的村变为乡村振兴‘模范村’,村容村貌与居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崖门镇富硒资源丰富,正大力发展富硒产业。综合考虑后,我们决定到崖门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柑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长陈倬贤表示。

据了解,“柑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成员都是湛江科技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的学生,希望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崖门镇富硒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实践活动期间,该团队多次到崖门镇富硒地块调研,并与崖门镇大营盘富硒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富硒农产品共享超市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硒元素对人体的积极影响、富硒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富硒产品销售情况,还到柑园帮忙采摘富硒小青柑。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崖门镇的富硒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多样,但宣传销售渠道还不多。因此,我们决定发挥团队力量,通过线上直播为崖门镇的富硒产品做宣传,同时,推介美丽的坑口村,让更多人知道崖门这块宝地。”陈倬贤表示。

除此之外,“柑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还在坑口村委会的支持下,组织村内的小朋友开展黏土手工活动,走进困难群众家中慰问,协助村委会接待外地团队。“通过走进乡村体验生活、与村干部交流等方式,我们了解了乡村振兴的意义与面临的困难,将积极发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团队成员纷纷这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柑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与坑口村的共同努力下,7月14日,坑口村与湛江科技学院在坑口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搭建常态化社会实践平台,为更多湛江科技学院学子走进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大学生们身穿统一的团队服装,穿梭于乡村、农田、校园,为崖门镇的教育、农业、旅游、乡村建设带来活力。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裕华对湛江科技学院的“柑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赞不绝口:“这群大学生跟我对接工作时,十分专业。当村里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毫不犹豫,妥善完成工作。同时,大学生还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推广本土农产品,介绍坑口村的美丽风光。”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下乡”支教服务队:

创设非遗美育特色课堂

“纸碟怪脸”“东艺宫灯欣赏和主题立体书制作”“髹漆鉴赏与水拓印制作”“广府骑楼创意实践”“中国彩陶纹样赏析”……光看这些课程的名字,就感觉充满文化韵味和趣味。这是今年暑期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下乡”支教服务队带给古井镇古井小学同学们的特色美育课程,每一堂课都座无虚席,欢声笑语不断。

今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20多名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支教活动,到古井小学开展为期5天的支教之旅。这些稍显稚嫩的大学生并没有怯场,他们认真选课备课,结合自身所学,精心设计系列非遗美育特色课程。站上讲台的他们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吸引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支教活动。出发前,我们对古井镇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的地方充满期待。到了古井镇的第一天,我们了解到古井小学对美育课堂创新有实际需求,便定下了‘非遗美育+党团宣讲’的支教主题,根据江门特色非遗文化,创设五节艺术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对当地非遗文化的认识,还通过手工环节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让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下乡”支教服务队代表梁智彦告诉记者。

回顾这次支教经历,梁智彦感觉收获满满:“和同学们相处的时光非常开心,孩子们对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了解,他们的笑脸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通过这次支教,我了解到乡村学校对美育教育的迫切需求,这坚定了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

“这次华师大学生的到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力量。大学生们带来的美育特色课程具有创新性,帮助孩子们增长见识,变得更加自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未来有更多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学校,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更多榜样力量。”古井小学校长薛文耀说。

原标题:《【奋战“百千万工程”】体验风土人情,感受人间烟火!新会美丽乡村成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热门目的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