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的工作毫无价值;周五下午最佳摸鱼时? | 神经周周发

2023-08-08 12: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NR 神经现实 收录于合集 #神经周周发 95个

永无休止的工作周:

我们的大脑如何努力保持生产力?

关键词:心理学 工作效率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87976

在一周的起始——周一的清晨,闹钟响彻耳边,你从睡梦中挣扎着惺忪醒来。你迷糊地泡一杯咖啡,摇摇晃晃地望向新的一周,不免生起微妙的忧郁和无尽的困惑:五天又五天,我的专注力能撑到星期几?我的生产力在这一周内会出现下滑吗,还是这仅仅是头脑中的虚构呢?

新近的研究或许给出了答案,证明我们的假设正确——工作时间的增长,确实会让我们的大脑逐渐失去专注力。科学家们用两年的时间跟踪789名办公室职员的计算机活动。他们发现,从周一至周四,办公室的打字声、鼠标点击声、滚动的轮声日益增加。然而,周五一到,他们的计算机活动的声音却陡然下降(-19.1%)。就算考虑每天总的工作时间,这种规律依然存在。令人惊奇的是,尽管输入的总字数急剧下降,但周五的打字错误数量却稳居首位。

那么,何来每日生产力的下降呢?研究者们认为,这可能源于日复一日的疲劳累积。我们每日都会消耗一部分的精力,然而这些精力并无法在短暂的一夜中全数恢复。周五一来,人们的能量储备已然见底。研究发现,皮质醇在周一早上达到峰值,好似我们为即将开始的一周工作做预警,将来的日子压力会更上一层楼,我们的疲惫也是。

此外,科学家们也观察到,随着下午的到来,员工打字的数量和错误的概率都会增加,尤其是在周五,随着精神疲惫的加剧,我们的注意力会在下午开始减弱。因此,周五下午,生产力的下滑尤为明显。

这一发现对我们传统的每周工作四十小时制提出了疑问:连续五天的办公室生活,使员工的精力和效率明显下降。一些公司已经在试图通过灵活的工作时间表来应对这个问题。例如,许多大型科技公司现在允许员工周五在家工作。研究显示,远程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通勤、工作场所干扰和紧张情绪,从而缓解疲劳。员工在家工作,也能更自由地安排休息和工作的时间。

有些公司更进一步,改为每周只工作四天。员工在周一至周四的工作时间延长,但总计仍为四十小时。针对这种压缩时间表的试点研究发现,它具有提高士气、减少病假、增加产量等益处。此外,额外的休息日还可以减少通勤产生的碳排放。

虽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目前的证据也能表明,我们的大脑只能以最大的生产力运作一段时间,然后需要通过休息来恢复。审视过时的办公室政策,并做出改变,可以让员工更快乐,让公司更可持续。所以,下次你在周五下午不由得摸鱼时,要知道,这是人类本能——我们的大脑并无法连续五天盯着电脑,这种无尽的工作制,对所有人都带来了无形的伤害。

你的工作毫无价值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工作 人生意义

https://doi.org/10.1177/0950017023117577

或许,你曾深深地对着夜空呼叹,自己的工作是否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而毫无价值,对社会的贡献几乎无从谈起?若是如此,请你放心,你不是一个人。一项近期的研究声称,美国劳动大军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坦言他们的工作是徒劳的,毫无意义。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在2013年论文On the phenomenon of bullshit jobs中首次提出了这个观点*。他断言,在这个看似繁忙而实则空洞的现代经济体系下,存在着许多工作,其唯一的目的或许就是让人忙碌于工作,为公司创造利润,除此之外并无更多。他称这些工作为“废话工作”(bullshit jobs),比如企业律师、管理人员、公关专家和电话、广告营销员,他们的工作,在他看来“空洞无物,无足轻重,甚至可能带来危害”。

*注

Graeber D (2013) On the phenomenon of bullshit jobs: a work rant. Strike! Magazine 3: 10–11. Available at:

不出所料,格雷伯的观点在公众中引起了一阵腥风血雨。是否真有无意义的工作存在?若真有,那哪些工作又最容易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呢?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员对2015年超过1800名美国工人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剖析。

调查结果表明,超过1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很少或从未给他们带来“对社区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感觉”。换句话说,近五分之一的工人觉得他们的工作毫无价值。

格雷伯的预测,不巧地得到了证实。在各行各业中,无疑有些职业被标注为“无用”的可能性更大。如销售、商业、金融和管理人员们,他们看待自身工作为无意义的概率,居然是一般水平的近两倍。这样的统计结果,即便在调整了工作满意度、工作自主性和管理质量等影响因素后,依旧成立。

那么,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工作是否真的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这并非一定。员工对自己工作无意义的感受,并非全然来自工作本身,更多的是来自多种其他影响因素。例如,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无疑会让工作变得枯燥无味;而与同事和客户间的互动稀缺,也会让工作缺乏活力。另一方面,与公共或非营利组织相比,在私营公司工作,员工更容易产生工作无用的感觉。整体上,年轻的员工更可能认为自己的工作无意义,相比之下,年长的员工则更能找到工作的价值。

因此,虽然某些职业更容易被人们视为无用,但你对工作的有意义感其实更多的取决于你在工作中的角色,而非职称。一个可以发挥创造力,对他人有所帮助的企业律师,他可能会发现他的工作充满了成就感;而一名整日都在做重复行政任务的护士,她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角色是无用的。

总的来说,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可能被赋予意义。但要解锁这种意义,需要对职责和工作文化进行有意识的设计。组织和员工都应该深入地思考如何塑造能够为自主、社交联系和为大众做出贡献的角色。

因此,与其忍受自我感觉无用的工作,不如大家齐心协力,打造一个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工作场所。微小的改变,如提高员工参与度和沟通效率,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所以,如果您现在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请别灰心。只要有改变的意识和努力,任何角色都可以从无用变为有用。

眨眼,意识的重置按钮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眨眼 意识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39581-w

想象自己坐在一间宁静的书房,金色的灯光下,试图埋首于书中。眼中的字句翻飞,而你偶尔会轻轻眨眼。这种微小、几乎是无意识的动作,似乎不过是为了湿润眼睛。然而,这种本能的眨眼,是否能为我们解开某种意识的秘密?

近期研究表明,眨眼这一简单的动作,意义远超过我们的理解。眨眼的频率,或许可以为我们解读注意力、认知甚至是意识的奥秘。

为了探究这一点,研究人员召集了17名被试,进行了一项怪异的视觉和听觉任务。被试需要在屏幕上观察各种图像,其中大部分是应该忽略的“标准”图像,但穿插在其中的却是需要他们按下按钮的“目标”图像。研究者比较了与三个关键事件时间锁定的大脑活动:刺激、按按钮以及眨眼。尽管眨眼是随机发生的,但其时间却由任务驱动。被试在目标图像之后眨眼的时间比在标准图像之后要晚,但在按下按钮之后,其眨眼的延迟却是一致的。

这意味着,眨眼或许标志着一个事件的处理结束,帮助我们在繁多的刺激中切换注意焦点。似乎眨眼在注意力的“断点”聚集,将有意义的信息块进行分离。

此外,研究者还检查了源自楔前叶区域的“眨眼相关电位”——与眨眼时间锁定的大脑反应。当我们关注内部,而不是聚焦外部时,这个区域就会激活。有趣的是,无论被试刚刚观看的是重要的目标图像还是无关的标准图像,与眨眼相关的电位都是一致的。这暗示眨眼触发的是基础认知过程,而这些过程并不受刺激的相关性影响。

与眨眼相关反应的不变性,表明它可能代表初级意识网络的活动。初级意识是指我们对环境的基本感知,即使没有高层次的注意,它也存在。初级网络以“全或无”的方式激活,这意味着他们的强度并不会因任务需求而变化。

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让眨眼成为洞察大脑连续处理流程的透视窗。眨眼的动作,犹如“重置按钮”,引导我们的注意力脱离当前,转移至别处,再以更新的姿态重新聚焦。这种断断续续的关闭,使得大脑中负责外部注意的网络得以短暂休息。将注意力转向内部,防止了因疲劳或习惯而导致的注意力消退。

所以,阅读时眨眼的一刹,清洗了你的大脑,让你能以全新的精力重新投入阅读。眨眼,亦有助于外部注意力与内部走神的转换。楔前叶的短暂激活,使你得以暂时审视内心的状态。

希望的芬香:

气味如何挽救记忆?

关键词:神经科学 嗅觉 记忆

https://doi.org/10.3389/fnins.2023.1200448

人总会老去,五官逐渐失灵,记忆也随之飘走。倘若有一日,一缕淡淡的香气能重新唤起我们的思绪,将遗失的记忆引回,这又将何等有趣呢?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中心在最新的研究中,招募了43个年龄在60岁至85岁之间,没有记忆障碍的老年人,并随机分配到嗅觉丰富组或对照组。嗅觉丰富组每周使用气味扩散器让7种不同的气味剂弥漫他们的卧室,每晚1种,持续2小时。对照组的个体则使用微量气味剂。

结果显示,经过六个月的芬芳之眠,那些"嗅觉丰富组的老人"在一项口头学习和记忆的测试中表现出明显的改善(认知能力提高了226%),相比那些仅接收到微量香味的同龄人,他们学习一串词汇的速度变快,记得的词汇也更多。MRI数据显示,名为钩束(uncinate fasciculus)的主要记忆通路,其平均扩散率随着嗅觉的丰富程度而增加,这暗示这些香气增强了神经可塑性。

这项研究与过往研究呼应,同样证实了失去嗅觉的老人将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认知衰退。看来,我们的鼻子和我们的头脑是紧密相连的。但仅仅闻到某种气味是如何影响大脑功能的呢?

与目之所见,手之所触不同,我们的鼻子似乎总在默默劳作。嗅球不懈再生,确保我们的嗅觉感应一直强健直至暮年。这种长久而持续的感觉,似乎也给予我们某种秘密的回报。

与其他感官不同,嗅觉会直接通向与记忆和情感有关的大脑区域。当我们吸入香气时,它们会绕过与大脑睡眠控制区域相连的丘脑中继站,反而直奔海马体和杏仁体等区域。这一特殊通路,意味着香气的线索,能够轻松巧妙地触动学习与记忆网络。同时也代表着,它能防止气味在睡眠期间引起有意识的感知,而溜进嗅觉通道的相关化合物,即便微量,但也能激活相关通路,带来相应好处。此外,睡眠期间的嗅觉刺激会加深慢波睡眠,从而让参与者在第二天感到活力,也增强了睡眠期间带来的记忆巩固效果。

因此,在你渐入梦乡之际,或许一点点薰衣草便能助你守住多年记忆。

光照与人类节律的断裂,

我们该如何挽回?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光照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39636-y

在乏味的午后,你极力阻挡眼皮的沉重。或在漆黑的夜晚,你疲倦地翻来覆去,寻找梦乡的门扉。人类与自然光照的节律已然断裂,我们无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扰乱了我们的睡眠、情绪,甚至是认知。但如果我们能从一些琐碎的日常行为中找到规律,从而改善睡眠,那又会怎样呢?

近期的研究揭示,这并非不可能。最近的一项研究将视线投向了300多名马来西亚成年人的光照状况。他们收集了人们戴防蓝光眼镜的时间,户外活动的时间,睡前使用设备的情况以及电灯的照射程度。同时,参与者还对他们睡眠质量、情绪、注意力和理想的睡眠-清醒时间做了反馈。

结果强调了光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些在白天户外未戴防蓝光眼镜的人,他们让更多的蓝光照射入眼中,往往是“早起的鸟儿”。阳光中浓厚的蓝光,有助于将我们的生物钟调整得更早。而那些在临睡前从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吸取过量蓝光的人,则可能会更加偏向“夜猫子”的生活方式。因为蓝光会抑制助眠激素褪黑素的产生,并推迟我们的昼夜节律。

在户外活动的时长,也能预测更愉快的情绪和更早的睡眠时间。毋庸置疑,自然光是同步我们生物节律的最优准则。然而,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当人们更依赖电灯和人造光,其效果是复杂的。白天的照明鼓励人们提早进入梦乡,提高睡眠质量。然而,早晨过度使用电灯也可能会导致情绪恶化。当室内照明替代自然户外光线,我们的身体或许能感受到某种失落。有趣的是,睡前降低设备的亮度这一习惯,并不影响睡眠。但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效应可能需要比他们研究的睡前一个小时更长才能显现出来。

总的来说,这些发现强调了与光照相关的现代行为如何扰乱我们身体的自然节律。如同一位研究员所阐述的那样,与光照不足相关的睡眠和情绪问题,并非只是主观感受——它们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中。

然而,好消息是,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光照如何影响我们的白天和黑夜,做出微调,进而带来巨大的益处。那么,“健康的光照饮食”究竟应该如何实施呢?研究者们给出了以下建议:

尽可能利用早晨的光照,特别是阳光。在户外喝咖啡或在窗户旁吃早餐。越早接触阳光,越能帮助你调整生物节律以更早入睡。

限制夜晚的蓝光。调暗设备,避免睡前看屏幕,并在黑暗后使用防蓝光眼镜。这可以防止褪黑素被抑制,生物钟被延迟。

无论天气如何,都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户外光照对于调节生物节律和提升情绪有着深远的影响。

使用亮度高、富含蓝光的室内照明。如果你不能走到户外,适当的室内照明可以部分补偿。购买可调节、智能或富含蓝光的灯泡,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你的光照环境可能是不尽人意的,但即使是微小的行动,也可以使你的身体恢复到正常节律,提高睡眠和幸福感。让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光照,让自然的规律引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节律。

作者:光影 | 编辑:光影

封面:Janis Andzans | 排版:光影

微信又改版了,不是常读或星标的公众号,图文推送不再显示封面啦。为获得更好的体验,以及不错过任何一条精美推送,跪求喜欢我们的小伙伴标一个“星标”,这样才能及时收到我们的优质内容。如有转载需要,可直接快捷转载;或在后台回复“转载”,添加bot微信即可,但暂不支持转载到微信外其他平台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