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汉城:城市角逐要放弃“总量思维”,专注“特长思维”

2023-08-10 12: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政邦茶座>>

黄汉城,“名副其实”,名字里有个“城”字,实际上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观察和研究“城市”经济。他的几本近作,都是围绕城市:观察城市“大角逐”,关注城市“大洗牌”,分析谁才是城市“领跑者”。

在城市角逐日渐激烈的当下,如果为城市的角色定位出谋划策,该秉持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期政邦茶座邀请到黄汉城,聊聊他所看到的城市变局。

本期政邦茶座嘉宾:黄汉城,粤港澳大湾区财经自媒体智库“智谷趋势”副总裁、总编辑、首席研究员。著有《中国城市大角逐》《中国城市大洗牌》《谁是中国城市领跑者》等。

政邦茶座主持人:高明勇 政邦智库理事长

高明勇:首先,祝贺新作《中国城市大角逐》(东方出版社)刚一出版就好评如潮,有买家评论说“看得出作者为这本书下了很大功夫,通过很多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翔实有趣,通俗易懂。对于很多年轻人的城市选择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我在想,如果让您给现在的年轻人推荐城市,您会推荐哪个城市?判断依据是什么?

黄汉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甲之蜜糖也可能是乙之砒霜。所以,我可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不过,能不能在一个城市长期投资(工作是时间投资,买房是资本投资),我有一个衡量指标,就是当地的市民社会是否比较发达。

在社会结构当中,市民社会处于国家与家庭之间,有缓冲上下挤压的作用。在纸媒的黄金时代,广州曾经是中国的媒体中心,南方周末、南方窗等媒体群英荟萃,这里还有独具特色的政协委员,为民发声。这是为什么“羊城”给人的感觉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缘故。

市民社会发达的城市,会更趋近于生活在约翰罗尔斯所说的“无知之幕”下,有较为公正的规则保障。这样,不管你是收入的最上层,还是收入的最下层,每个人都能更安心的追逐自己的梦想。

高明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发布的涵盖三地发展的顶层设计。粤港澳大湾区是“千年大计”,战略地位非同寻常。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与世界知名的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大湾区比起来,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自己的独特优势?

黄汉城:纽约湾区强在金融,东京湾区强在制造,粤港澳大湾区强在综合性,或者换个词汇,叫做多元化。

放眼全世界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有点类似于欧盟,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是商贸中心,佛山东莞是制造中心,澳门珠海是旅游休闲中心等等。多中心格局为差异化竞争奠定了基础,大家可以专业化分工,放大了上下游城市群的产业协同效应,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比较独特的竞争优势。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是两种制度,三种关税,三种货币,内部存在着一些无形的制度壁垒,阻碍着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体制壁垒犹如撒在经济发动机的沙子一样,使得大湾区没有完全发挥出潜在的生产力。

不过,如今整个大湾区正在如火如荼的“拆墙”,比如最近已经实现了“港车北上”,并且开始研究“粤车南下”,让单牌车也能自由出入。随着“拆墙”的深入,以后大湾区内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将更加自由化流通,犹如打开一道水坝,将存储起来的高水位生产力进行泄洪,变劣势为优势。

高明勇:记得早在2019年您就曾说过,长三角正在变成一个“省”,珠三角正在变成一个“市”。为何会做出这样一个论断?几年过去了,两大城市群的发展是否“如您所愿”?

黄汉城:从地理经济学角度来看,长三角多平原,一马平川,容易走上裂变的道路。而珠三角以外均为丘陵地带,向外扩张困难,容易走上聚变的道路。事实上也是如此。

2019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将六安、淮北等7个安徽城市同时纳入长三角范围,实现了对安徽的全覆盖。长三角有了一种相对凌驾于各区之上的力量,在不改变竞争的状态下强化合作,缓解产业同质化问题。

在GDP挂帅的机制下,各地集中精力于招商引资,激烈的区域竞争造就了中国奇迹,但也留下一个后遗症,就是有时候会不顾市场规律,大家一拥而上盲目发展同一种产业,导致各地内耗严重。或者进入招商恶战,争相降低土地价格和提供大量补贴,造成了税收流失。或者是债务驱动下,带来了沉重的发展包袱。

与此同时,珠三角正在疯狂的修建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珠通道逐渐从设计图纸上走到现实,珠江东西两岸之间的联通,从未像今天这般顺畅。加上各市的地铁相互衔接,模糊了行政区划,7000多万人口的大湾区逐渐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几年过去了,珠三角变成一个“市”的趋势可以说非常明显,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而长三角变成一个“省”还有待继续观察。

高明勇:您长期工作、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在您看来,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与深圳,哪座城市对整个大湾区的影响力更大?为什么?

黄汉城:广州是国际交通枢纽中心和国际商贸中心,这两个功能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交通支撑商贸流通,商贸的流通反过来又会要求并刺激交通格局的升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巩固了广州千年商都的地位。“羊城”有很多的批发市场和非常有影响力的平台“广交会”,这些档口/展位的背后连接着整个广东省的经济腹地,无数个工厂的制造品通过这些“前台”走向了五湖四海,支撑着大湾区作为一个世界工厂的基本盘。

深圳是全中国最像硅谷的地方。“鹏城”的居民平均年纪只有三十几岁,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没有之一。坊间还常说,深圳这座城市没有外地人,因为每个人都是外地人,这种移民经济与人口结构,使得深圳极具冒险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每天,每个时刻,这里都有新鲜出炉的专利成果等着外溢,孵化成具体的产业;这里的金融资本热衷冒险出击,寻找“猎物”,投资那些尚在纸面上的项目。因此,周边的城市都渴望接受到深圳的辐射。惠州忙着筹备地铁与深圳跨城链接,中山正数着日子等待深中通道的落地,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甚至提前腾退低端产业空间,以便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珠海通过港珠澳大桥陆路接壤了香港了,但还不够,仍在紧锣密鼓的推进深珠通道,想要成为深圳的后花园……

两座城市对大湾区的影响是不同层面的。如果硬要比大小的话,深圳对于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影响更大,广州对于大湾区的产业出口影响更直接。

高明勇: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城市群”或“城市圈”的概念,但也有观点认为在城市集群中,大城市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虹吸效应”,有可能导致周边城市发展无力。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在这些城市集群中如何做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黄汉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是自然规律。举例来说,成都不单单是四川的政治中心,它还是大西南片区的经济中心。由于成都的夜经济、颜值经济非常发达,还是国内的“第二总部收割机”,相当宜居,很多青海、西藏经济基础较好的家庭,其子女都在成都工作和买房,说成都是大西南的经济首都应该说并不夸张,其虹吸范围远至几百公里之远。

这进一步推动成都成为一个巨无霸式的超级城市。虽然它远离海岸线一千七百公里以上,人口却超过了两千万,这在人类历史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这种“虹吸效应”没有所谓对错,我是很反对不惜代价地去扶持周边被“掏空”的小地方的。资源只有集聚才会产生规模化效应,强行扭曲只会造成资源错配,低效率化。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既要又要”。“城市群”的共同富裕,“都市圈”的均衡发展,不是说也要让卫星城市做大。更准确的做法,是瞄准细分的赛道,做精做细,有自己一两个独门绝技。

比如说日本,他们很多的单项冠军,百年老字号的隐形冠军,也没有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里,而是散落在一些中小城市里头。但同样具有全球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有不错的人均收入。

国内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城市的决策者不甘心做配套,总想要做主角,挤入舞台的中心。结果,有限的资源更加分散化了,不管做啥都吃力不讨好。其实,无论是搞旅游,养老康疗,还是展会经济、特色产业等,小城市只要专注于细分领域,依旧能够活的很好。是时候放弃“总量思维”,专注“特长思维”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