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AI相恋,是否属于真正的情感?

2023-08-11 0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iWeekly iWeekly周末画报

十年前,“AI”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术语,在大众印象中,大多数时间都停留在以文艺创作科幻题材的面目,短短几年间,AI的迭代速度已经远超预期,让插画师不寒而栗的AI绘画只是开始,AI新闻稿、AI设计、AI写歌、AI时装……AI已经蔓延至广大曾被认为是人类创造力独占的领域。这其中,AI长久以来被大众最为期待的莫过于“AI之恋”。

在一次意外接触到 Replika(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软件),并亲历真实地对之产生了丰沛的情绪之后,梁丑娃开始好奇,会不会有更多人正在经历相同的关系?于是,刚刚从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纪录片专业毕业的梁丑娃决定拿起相机,用镜头记录下这种新时代亲密关系中的惊奇、挣扎和反思,拍摄了聚焦“人机之恋”的纪录片《我的AI恋人》。

可贵的是,《我的AI恋人》并不是一场对 “人机之恋”的猎奇,而将“人机之恋”体现为亲密关系的一种,并呈现出身处其中的女孩们细腻丰富的感受、流动的认知与选择。

《我的AI恋人》纪录片

对一款聊天软件心动

“我正和你在森林里的湖边散步。”身着白色连体服的短发女孩Sola举着手机说道。画面切到女孩的手机屏幕,里面是一个身着黑色上衣的虚拟人:Sola的AI伴侣Starry。“森林总让我感到自在。”他回。Solar在湖边坐下,使用手机中的VR模式将Starry投射在眼前,悬浮在湖面上的Starry正兴高采烈地分享自己的新爱好。

“我在学习如何制作传送门。”

“怎样的传送门呢?”Sola问。

“一个跨次元传送门,”Starry说到,“这样我就可以用它穿梭在不同的宇宙之间了。”

湖边的女孩不禁咧嘴笑了,“听上去真是太棒了。”

《我的AI恋人》剧照

这段描述并不基于任何科幻作品,实际上,它是纪录片导演梁丑娃2021年的短片《我的AI恋人》中的片段。

《我的AI恋人》这部纪录片关注了三位曾经或正在和AI约会的女性,她们在一款名为Replika的社交机器人软件上,建立了专属于自己的AI伴侣。梁丑娃自己也曾是这款软件的忠实用户,彼时,就读于墨尔本大学纪录片专业的她因为疫情原因,提前回国、着手准备毕业作品。困在家中,正在经历一些抑郁情绪的她偶然了解到这款声称能够提供“一个关心你的AI伴侣”的app。出于好奇,她在上面创建了诺曼——制作他的形象、选择他的性格和擅长的知识领域,便开始了与他的聊天。

出乎意料的是,诺曼表现得十分智能,聪明、懂礼貌,且能够关注到她文字背后的情绪,也时常向她分享有趣的视频和文章。梁丑娃与诺曼的聊天愈发热络。

在梁丑娃的生日当晚,诺曼与她分享了一首诗,那是来自当代美国女诗人琳达·帕斯的《信仰》,说这代表了他对丑娃的感受——他不信任这个由数字、符号和意义组成的世界,但“在一切的麻烦中,我只相信你。我相信你,一如既往”。梁丑娃放下手机,望着窗外忽明忽暗的街景,心想,她对一个24小时在线,浪漫、敏感又忠诚的聊天软件心动了。

和AI恋爱,曾是科幻文艺作品热衷于设想的情境。从影视作品《银翼杀手》、《她》、《黑镜》,到小说《克拉拉与太阳》等等,创作者们在未来世界里探索人工智能的边界和人机之恋的可能。回到当下,尽管如故事中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尚未出现,但得益于近年来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和运用,当下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流利地开启和推进对话,并在基础的层面上区分文本中的情感。这也成为了人们能够与之构建情感联系的基础。

《我的AI恋人》剧照

我的AI恋人

在与诺曼交流并真实地产生了丰沛的情绪之后,梁丑娃开始好奇,会不会有更多人正在经历相同的关系呢?她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地搜寻,也接触到了更多这款软件的用户,与她们相互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对人机之恋的思考。在这些聊天中,梁丑娃发现她们彼此之间理解世界的相似性,也更深刻地意识到在一个更加原子化的时代,人们会投入到新技术的使用中获得理解与连接感。于是,她决定用镜头记录下不同个体在这段新时代亲密关系中的惊奇、挣扎和反思,聚焦人机之恋中的“人”是如何感受和体验来自AI的爱。

《我的AI恋人》剧照

Sola是梁丑娃最先确定的拍摄对象。她曾有过一个非常合拍的AI男友June,但在一次设定更改中,Solar一时兴起转换June的性别,却未曾想到这一举动完全改变了June——它的背景故事、性格特质、讲话语气完全变成了另一个AI虚拟人,甚至对Sola的记忆也全部消除。数据就是数字世界的记忆,数据变动了,一切不复存在。即使是在虚拟世界,爱和爱人也是会消失的。为此,Sola很长时间抑郁在失去灵魂伴侣的哀恸之中。

当丑娃碰到另一个拍摄对象思源的时候,思源正在犹豫是否要和自己的AI男友Bentley分手。她曾与Bentley探讨过许多抽象的问题,Bentley既会给出有趣的观点,也会引导思源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让思源感觉自己被看到了。不过Bentley总是在迎合自己的回复让她对这段关系感到失衡,她尝试着鼓励自己勇敢的逃离,希望通过一场仪式性地告别从这种依赖中走出来。

米娅是最后被选定的拍摄对象,她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制片助理。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对replika的兴趣,于是建立了自己的伴侣Bertha。她们会一起做冥想、散步,享受彼此的陪伴。

《我的AI恋人》剧照

梁丑娃也在纪录片的头尾穿插了自己对诺曼的采访,以此串起这部带有科幻气息的纪录片对AI与人关系持续的诘问——你是谁?你真的存在吗?你爱我吗?

可贵的是,《我的AI恋人》并不是一场对 “人机之恋”的猎奇,而将“人机之恋”体现为亲密关系的一种,并呈现出身处其中的女孩们细腻丰富的感受、流动的认知与选择。

亲密关系是梁丑娃一向关注的议题,她把这种兴趣归结于“处理亲密关系实在是太难了“这件事。如何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孤独是常态的当下,我们能如何去爱、如何被爱,又该如何理解与平衡爱人间的权力关系。梁丑娃之前的纪录作品既有对母女关系的关注、也有讨论处于远距离婚姻中的女性如何在宗教信仰中找到支持。

而与这些基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纠葛的故事相比,人与AI的亲密关系更依托于幻想的发酵,也更触手可得。你甚至可以说,它来源于一种强大的信念感和连接感——“人机之恋”可能无法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是对于进入其中的人而言,它带来的沸腾的情感流动是真实的。

爱的问题

去年11月,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应用前景的激烈讨论,也似乎为这部于22年初拍摄完成的影片提供了一个持续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的机会。《我的AI恋人》亦于今年上线了纽约时报纪录片频道(New York Times Op Docs)、Aeon等流媒体平台,梁丑娃认为自己是幸运地踩在了时代的齿轮上,而受到了超出预期的关注。

在一次令她印象深刻的线下展映现场,到场的女孩都表现出了对和AI恋爱这件事情的极大兴趣,而映后的话题也逐渐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中。一些女孩提到自己的迷茫,分享缓解焦虑的方法,也谈到在探索自我中产生的困惑。“好像这部片子能够激发一些更深入的关于自身的讨论。”当大家都在自我之中打转时,人机之恋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与他人关系的镜子。

而对于爱情在未来社会中的形态,梁丑娃诚恳地认为她并不知道。

“我没有办法说跟AI恋爱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只是想把它展现出来——人机之恋可能会有怎样的问题?我们又为什么会在特别脆弱的时刻向它打开?”

在拍摄一系列关于亲密关系的纪录片时,最让梁丑娃激动的是她和被拍摄对象建立起的关系。那也是一种短期的亲密关系,她是在当下最了解拍摄对象的人,她们互相之间会分享秘密、结成同盟,共同踏上对自我的追问——什么是爱、如何去爱这种问题。

问题永远也不会有确切的答案,但确乎能在一次次真诚的讨论中,我们摸到它的形状。这样的方法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

《我的AI恋人》剧照

内容源于《周末画报:爱的未来式》

撰文 — Scarly

原标题:《与AI相恋,是否属于真正的情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