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没有性生活,也会得妇科病”|一位资深妇科医生的忠告

2023-08-15 12: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里是十点人物志的名人专访栏目“向少数人提问”。我们将作为发问者,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聊一聊,从他人观念与经验中,寻找个体力量如何应对复杂世界的答案。

十点人物志采访到了妇科医生龚晓明,他是从业25年的资深妇科医生,也是最早在互联网科普妇科疾病的妇科医生之一,希望能通过他的讲述,让更多女性了解妇科知识,正视自己的生理健康。

采访、撰文 |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原创

踏进妇科门诊前,女孩们往往会经历一场艰难的内心跋涉。

在过去的几十年,妇科疾病与女性的性经历被紧紧捆绑在一起,令这类疾病本身带有一种被凝视的耻感。即使到了今天,你也很少听见女孩们互相交流妇科病史,这通常是段沉默而隐秘的经历。

只有在社交平台的妇科话题讨论中,她们才会吐露自己曾在看妇科时留下的心理阴影。阴影的形成除去羞耻感,也有暴力妇检。有人称自己看妇科门诊时的体验不好,医生太过冷漠,有人甚至因阴道扩张器进入体内的疼痛,立誓“这辈子再也不想走进妇科。”

来自豆瓣“代表月亮消灭妇检阴影”小组,55%的投票者认为自己遭受了暴力妇检

7月末,我们采访了资深妇科医生龚晓明,他是前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沃医子宫肌瘤微无创治疗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妇产科自由职业第一人,从业超过25年。

作为妇科医生,尤其是妇科男医生,不少人对龚晓明的工作感到好奇。

“男医生为女患者做妇科检查会不会尴尬?”这样的问题,他被问过很多遍。

在龚晓明刚就业的九十年代,有患者看到男医生扭头就走,但如今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性别不再成为患者拒绝医生的理由。至于网络上热议的妇科病羞耻以及妇科检查恐惧,他也关注这一现象,“医疗行业本质上是服务行业,医生需要体恤患者的痛苦。”

《机智的医生生活》剧照

2013年,龚晓明离开协和医院,辞去别人看来体面稳定的“铁饭碗”,走上自由执业之路,探索更多样的医疗方式。业余时间他会用来写关于妇科病的科普,分享自己从医多年遇到的真实病例以及患者们的故事。

从业超过8000天,龚晓明经历了很多欢乐和悲伤的时刻。他也逐渐从中领悟到做一名好妇科医生的真谛:将患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以下根据龚晓明的讲述和著作整理。

妇科医生看阴道,

就像口腔医生看牙

年幼时,我可能比较孤傲,不太擅长与人打交道。父亲告诉我:“你的性格不适合做别的职业,还是做医生吧。”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经历了太多时代动荡,觉得无论将来社会怎么动荡,医生都能靠技术吃饭,不用求人。

我小时候不喜欢去医院,非常讨厌消毒水的味道。但我觉得老爸的话有道理,于是报考了医学院,进入中国协和医院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协和是国内唯一一家八年制的医学院校,毕业成绩优秀者直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受访者,龚晓明医生

毕业科研时,我先是对内科有兴趣,实习后我彻底失望了。内科医生容易对患者感到无助,治不死,也治不好。一位师兄告诉我,北京协和医院的妇产科,是全国最厉害的科室,解决病情的过程短平快,这是我进入妇产科的理由之一。

刚开始我傻乎乎地认为,在医院的其他科室,患者们都痛苦地进去,痛苦地出来,很少有愉悦的时候。只有在妇产科,孕产妇们会开心地进去,开心地出来。

这是我当时非常粗浅的认识。后来我发现,在所有科室中,妇产科和骨科是医疗纠纷最多的地方。万一有哪天孕产妇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医生就有麻烦了。当孕妇在孕产期出现问题时,会将所有不如意的情绪发泄到医生身上,我也因此被家属打过。

妇产科还有很多急诊手术,生孩子不会分白天或黑夜,在北京协和医院做妇产科医生需要自己看产程,每个孕妇规律宫缩之后,无论早晚,每个小时需要检查一次,过程很辛苦。2003年,我当住院总医师,全院一半的急诊手术都是我做的。

《产后调理院》剧照

从专业上来说,如今我更侧重于妇科,擅长子宫肌瘤、腺肌症等微创妇科疾病的治疗。作为妇科专科医生,我的工作内容包括给患者做妇科检查、门诊、手术等等。

很多人会好奇问诊过程中的性别问题。在我刚从业的九十年代末,有些病人来看门诊,一看是男医生就转头。现在她们对男医生的接受度要多一些,来看病的小姑娘可能会有点不好意思,但拒绝看诊的情况不多见。

和其他医院妇产科不同,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有不少男医生,大概占医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很多年前,有一次门诊甚至出诊的全是男妇产科医生,病人没得选择。

我们现在的门诊基本是预约制,如果病人真的介意医生性别,就不会预约我的门诊。

对于真正罹患妇科疾病的人,平均年龄大概在40岁以上,她们急着治病,不会想到太多找男医生是否羞愧的问题。

对于医生来说,性别更不是问题。妇科医生做检查时看你的阴道,跟口腔科医生让你张开嘴巴看牙齿是一样的。

作为妇科医生,给患者做妇科检查是基本工作内容。做妇检时需要用鸭嘴器(阴道扩张器)打开对方的阴道检查宫颈情况,这个过程会有点不舒服。尤其对于患有痛经、炎症的女性,不舒服的感觉会增强。

《产科医鸿鸟》剧照

大家觉得看妇科的体验不好,其实这不仅出现在妇科,而是一个严峻的行业问题。

我从很早以前就意识到,医疗行业本质上属于服务行业,只是绝大多数医生不认可这点。既然医疗行业需要服务意识,那么在我们做检查或者看病时,要更多体恤到病人的痛苦。

现在去公立医院看病,很多人感觉就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住酒店。那时候都是国营旅社和国有饭店,欠缺市场化,体验往往不那么如意。我是70后,经历的社会变化不算少。从我小时候到现在,各行各业出现非常大的变革,尤其是服务行业,完全被市场化颠覆了。

我认为医疗行业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希望医疗环境变得更好,患者就医时体验更舒适,我后来才选择离开协和,走向另一条(自由执业的)路。

没有性生活,也可能得妇科病

来妇科就诊的患者中,最常见的妇科疾病是各种炎症,比如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炎症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疾病,子宫肌瘤、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等。

现代女性对于妇科疾病的认知,普遍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

一种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极度不重视。我们国家有免费的两癌筛查政策,面对33-64岁低收入城镇及农村妇女人群,筛查费用全免。只要你去当地妇保院,就能找到提供免费筛查的地方。

宫颈癌这种病,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早根治。但即便如此,有一些患者直到长出菜花状的肿瘤后,才来看病。她们从不关心自己的身体,也不去医院看病。

《母亲》剧照,不少中老年女性仍在忍受妇科疾病的痛苦

还有一类女性陷入了另一种极端——过度医疗。有些妇科病是无法治疗或不需要治疗的,比如HPV。我们都知道,多数宫颈癌是由HPV病毒感染导致,但是大多数人感染HPV以后,2年内身体会自动清除病毒,而剩下的10%的人如果有持续感染,目前也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HPV。

需要重视的是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而不是治疗病毒,现在各种号称清除HPV病毒的治疗,花了很多钱,却解决不了问题,这种过度治疗没有必要。

子宫肌瘤也是如此。我未来想出版一本关于子宫肌瘤的科普书,如果能成功出版,我想我会在书封上写这样一句话:“中国有一半的子宫肌瘤手术是没必要做的。”因为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的良性疾病,在绝经以后就会缓解,所以没有必要大于5cm就去做手术。

直到今天,大众对于妇科疾病仍存在着不少误区。

有人认为,不管女性得了什么妇科疾病,都是和男人以及性生活不洁有关。事实上,炎症可能跟性生活后的清洁情况有关联,也可能和自己的基因有关,譬如那10%不能自动清除HPV的人,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身体基因上的缺陷导致了病毒持续性感染。很多妇科疾病跟基因有关,比如子宫肌瘤,70%-80%的肿瘤都是由基因决定;

没有性生活的女性,也有可能得妇科疾病。我最近给两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的盆腔大囊肿做了穿刺固化治疗,她们年纪很小,卵巢上长了十公分左右的包块,这也证明了有些妇科疾病跟性生活是没有关联的;

《17.3 关于性》剧照

消除人们对于妇科疾病的误区,是我坚持做妇科科普的初衷。

十多年前,如果你去做体检,几乎是十有八九会被诊断为宫颈糜烂。因为在以前的医学教材《妇产科学》中,宫颈糜烂作为一种疾病存在。实际上,那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早在2008年,《妇产科学》教材中就取消了宫颈糜烂的病名。

医院也应该取消“宫颈糜烂”这一诊断,但由于不少医生知识更新缓慢,当时依然有人被诊断并治疗这个不存在的疾病。

我曾试图通过培训医生,来改变这种现象。但后来发现这样做的效率太低了。

2012年,我干脆花了一上午,写了篇科普文章《宫颈糜烂——一个过时的疾病》,告诉所有女性,宫颈糜烂不是病,也不用治疗。

龚晓明微博这篇科普文章提到:宫颈糜烂不是病,是正常生理现象

这篇文章在2012年的时候影响到了不少人,成了网上的爆款科普文章,光那条微博就被转发了三万多次。有些女性在被医生诊断为宫颈糜烂时,会主动说“有医生说宫颈糜烂不是病”,在此后的多年内,医生们逐渐改变了认知,不再诊断和治疗“宫颈糜烂”。科普在倒推着医生改变。

这也在我的心里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触动。

我平时半天门诊最多只能看30个病人,看30个病人要说很多的话,很累。但是我用同样时间写一篇科普文章,能惠及这么大范围人群,医学科普的价值很大。从2012年那篇宫颈糜烂的科普之后,我就形成了定期用业余时间写关于妇科病的科普文章,陆陆续续写到现在。

我不是为了写而写,也不是专业作家,只是觉得这些知识可能对普通人有帮助,直到出版社找到了我,为我出版成书,所以才有了这本《当妇科医生的8000天》。

龚晓明新书《当妇科医生的8000天》,

讲了很多关于女性健康的科普知识

医学是一个需要不断进步的学科。你觉得现代医疗很发达,其实不尽然。再过500年看今天的医疗,就跟我们现在看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医疗是一样的。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

医人,比修车复杂得多

当医生这么多年,诊室像是小社会,一个反映人性的小社会。

我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刚刚再婚没有孩子的女性患者,她原本得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拖了很长时间没做手术。等到再婚后,她才找到我们要求手术。此时她的卵巢囊肿已经长到了10cm,本来她是想找我穿刺的,但是门诊评估发现囊肿里面有实性的结节,我建议她做腹腔镜探查手术。

经过探查,她的卵巢里面存在恶性卵巢肿瘤,又称卵巢癌,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而来的,这种情况只占子宫内膜异位症情况的1%。只有在卵巢癌早期时,才能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但这位患者的囊肿破裂,至少是lc阶段(病理阶段,指肿瘤生长深度已经达到肌肉层的二分之一)。我建议给患者做根治性手术,切除两侧卵巢和子宫。

这样做能保住她的生命,但会让她失去生育功能。此时患者还是麻醉状态,门外是她新婚的丈夫,也是她的手术授权委托人。我们只能找他商量,小伙子考虑了一会说,“那不行,还是要保留生育功能。”

最终他决定保留妻子的子宫和另外一侧卵巢。

等这位女患者醒来后,如果未来病情复发,几乎没有治愈的希望。

我当时在想,如果此刻等候在门外的是这个女孩的父母,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这反映了人性的一部分,作为医生,我们不可能真把她父母叫过来签字,切掉这位患者的卵巢和子宫,只能尊重她的委托人的决定。

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子宫或卵巢生病的时候,切除是治疗疾病的选项,但也要给患者不切除的方案,必须尊重她的意愿,充分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

离开体制内后,我想做一些对病人有利的新技术。我大部分的病人,很多医院诊断出子宫肌瘤腺肌症以后会建议切除子宫,但很多人不愿意,因此来找我问第二诊疗意见。我的治疗方案多,也尊重患者心理,保子宫也就成为了可能。

有不少患者发微博感谢龚晓明

曾经有一位患者体内有超过400个子宫肌瘤,坚持想要生育,做过两次肌瘤剥除手术,依然复发了,找到多个医生都建议切子宫,但是因为没有生育不心甘,问我能不能保留子宫,最后我们剔除了419个肌瘤,凭借着我们医生的努力和患者的毅力,她最终在手术后两年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孩,完成了她的心愿。

“医学不仅能拯救生命,还能够改变人生”

《实习医生格蕾》剧照

每当完成一个肿瘤的切除,每当看着孕妇平安地生下孩子,我对这份职业都会产生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里面列举了全世界最幸福的几种职业,其中一种就是医生,当你费尽千辛万苦切掉病人体内的肿瘤,走下手术台的那一刻,你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作为医生的成就感。

当然也会有一些沮丧的时候。妇科手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手术失败”,患者死在手术台上的情况,如今大概率不会发生。

但不如意的医疗还是会有,比如手术效果没那么好。

我常常用汽车修理来做比喻,给人治病不是修车,如果汽车零件被损坏,我可以直接换掉,重新装个新零件。但治病不可能这样做,人的器官会衰老,最后甚至死掉。

医人比修车复杂得多。

《产科医鸿鸟》剧照

当年我离开协和,有些同行以为我是在医院待不下去了。其实不是这样,我这个人就是爱折腾,从长远来看,爱折腾不是一件坏事。我现在的确能做到过去无法做的事,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技术手段也更丰富了。

入行25年,我从前对妇产科的认知只是简单的“(病人/孕产妇)笑着进来,笑着出去”,现在更多意识到了这份职业的辛苦。

我逐渐从一个无知的医学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医生。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坚持以患者为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拒绝回扣、医疗以及不必要的手术,提供有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医疗,努力让患者感受到温情。

这是我生命中做妇科医生的第一个8000天,或许后面还有第二个,甚至我还贪心地想要第三个、第四个8000天。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希望做一个快乐且令人尊敬的医者。

结语:不可不说的女性健康知识

(摘录自《当妇科医生的8000天》)

1、月经不是身体在排毒,而是每月子宫内膜备孕失败的结果。经血是身体里面正常的血和子宫内膜。

2、月经周期通常3-5天,2到7天也正常,超过7天是常见问题,通常预示着疾病,需要及时检查子宫是否存在病变情况。

3、阴道冲洗会使盆腔炎发生率增加73%,冲洗次数越多,炎症发生几率越大。冲洗阴道者发生宫外孕的机会是不冲洗者的1.8倍,也增加了宫颈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商业洗剂比清水冲洗风险更大。

4、正常的子宫是梨形,也有些是电灯泡型。此外还存在一些子宫畸形,比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和双子宫。子宫畸形不会引起不适感,但会对生育造成不利影响。

5、怀孕可以养猫养狗。狗没有太多机会传染疾病,猫也并非都是弓形虫宿主。人只有吃了感染弓形虫的猫粪,才会感染弓形虫。

6、尿失禁一般发生在女性生育之后,30%围绝经期女性有尿失禁情况,多留意自己和母亲的健康,不要感到羞耻,这是能够治疗的。

7、阴道或身体其他部位感到不适时,及时去医院检查,而不是上网搜索。

了解身体的每一处,即使罹患疾病,也要用科学的心态接受治疗。最后,衷心希望每位女性都能正视且珍视自己的身体。

原标题:《“没有性生活,也会得妇科病”|一位资深妇科医生的忠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