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名士|“何以谢嚣尘”——尧峰山下,汪琬的隐居生涯(1670—1690)

2023-08-17 12: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叶梓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在苏州的西南郊,有一座地跨横泾、越溪两街道的山叫尧峰山,它也是七子山的西南支脉。《吴邑志》载,“尧峰山,在西麓,尧时人民避水登此故名。下临太湖最高也。”明代的陈仁锡在《尧峰志序》里如此描绘:“自石湖十五公里山水回合……又尝上妙高观落日,湖山一岛,桃浪一叶,皆含灵妙。”就是这座中国南方的普通之山,一直以来是文人们隐居的首选之地。北宋皇祐五年(1053),节度推官马云和高士仇一起隐居于此,北宋宰相王安石的后人王珏也于乾道元年(1165)在尧峰东麓辟一园圃居之,名曰“环谷”。此后,元代的顾阿瑛、吴文泰都曾在此筑圃隐居。

汪琬小像

1670年,汪琬乞病告归,也与这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1

关于汪琬,先说一个关于他的“段子”。

有一次,汪琬宴客席间,宾朋们纷纷谈论家乡土产,则粤有象牙犀角,陕有狐裘毛皮,鲁有绢丝海错,鄂有优质木材,轮到汪琬说苏州土特产时,他慢笃笃地说,一是梨园子弟,二是状元。此语一出,众人“结舌而散”。这是记录于清代《觚剩续编》里的一段轶事。作者钮琇。

明  仇英(传) 观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状元甲天下,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此处不赘。不过,用现在的话说,汪琬就是那种把天聊死的人。话说康熙九年(1670),就是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脾气不甚温和的人,在47岁的盛年之际毅然离开官场,选择了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寻常的一条道路:告老还乡。他从尧峰山里一位卢姓村民手里购得一处旧园,稍加修葺,开始闭户撰书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后人也因此称他为“尧峰先生”。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冬景(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而这样的决定在上半年就已经有了征兆。是年春天,他先是嘱咐儿子在苏州西郊购得明代陆姓尚书的一处有二十余间房子的旧宅,名曰城西草堂。当年五月,他匆匆忙完案头公务后又专门回了一趟苏州,在草堂一侧拾掇出一间小屋,名为苕华书屋。这些不经意的行为都暗示着他的归隐之意越发浓厚。果不其然,到了冬天他请告南归,辞友别朋,回到了家乡。只是回乡之路走得极为艰难,尤其在岁末途经盱眙时,“寒云四集,弥望无人烟”,而他“衣装皆泾,手足僵硬欲裂,上下齿搏击,矻矻有声”。就是经历了如此艰辛,他才回到家乡,开启了归隐生活。

清 汪琬 山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他为什么非要执意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呢?其实,这还得从清代的“奏销案”说起。此事让汪琬也受到牵连,连降两级,紧接着职务也发生变化,担任“北城兵司马指挥”一职。

在这个岗位,每天要和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这与汪琬作为士大夫的职业理想相去甚远。他曾在《兵司马西阁记》里写到,此职“集士大夫、仕宦、中朝者,皆得以公事檄使之所辖之地。若穷村、委巷、饼师、酒媪、牧竖、败夫、酌酒、淬语、攘鸡、逐狗之属无所不当问。……故同为京朝官而士大夫悉轻视之,至以相识嘲”。当然,这让他萌生了退意,甚至连书房的名字也改叫嗜退轩了,还专门写了一篇《嗜退轩记》。除此之外,他的五个女儿相继夭亡、夫人袁氏亡故,而他由于公务缠身,未能见最后一面。这些悲苦叠加一起,似乎加剧了他的归隐之情。汪琬曾经写过一首《寄赠吴门故人》: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这首诗既是汪琬写给挚友顾苓的深情之作,也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归隐之意。顾苓在明亡之后一直隐居不仕,整日吟赏山水,以棋曲自娱,颇为逍遥。而汪琬羁身宦途,徒生羡慕。诗的首句即以古人顾恺之比拟顾苓,表达了自己对谱制新曲、复录棋局的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2

致仕隐居的汪琬,置办了自己的山庄,他在《尧峰山庄记》记录得较为详细:

故为卢氏别业,秋七月,予介友人卢子定三评其屋直,偿以白金四十五两,而命子筠更新之。凡鸠工一百五十有奇,木以根计,竹竿以个计,瓦甓砖钉以枚计,灰砂以斛计,漆油以斛计,共一万一千五百有奇。阅四旬,糜白金几如屋直之数而始讫工。

他还写过《自题山庄两首》,记录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

(一)

问舍山深处,萧然一径斜。

庭阴丛苦竹,墙角蔓圆瓜。

坏壁惟生蠹,荒畦每聚蛙。

耕渔俱在眼,真作野人家。

(二)

水北山南地,渔樵并结邻。

岁时仍汉腊,风土是尧民。

怪石苔侵面,长松薜裹身。

不因村舍僻,何以谢嚣尘。

我数次去尧峰山,没寻到尧峰山庄的半点印迹。偶遇山人,皆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过,从汪琬的笔下倒是可以复原出山庄的当年模样:面山临水,石苔侵面,有御书阁、锄云堂、梨花书屋、墨香廊、羡鱼池、瞻云阁、东轩、梅径、竹坞、菜畦等十余处建筑,可谓既有琴房书屋,又有竹林菜畦,是宜居宜隐的绝佳之处。

元 王蒙 夏山隐居图 弗利尔美术馆藏

隐居尧峰山庄的汪琬,有了充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情整理旧作。他将过去所著的前后类稿118卷一一删定,取其惬意者编为《尧峰文钞》50卷,收集其所著经解、论评、问、碑、铭、行状、记、序、传、书、书事、箴、赞、颂、题跋、祭文等各种文体535篇,古体诗205首,今体诗834首,洋洋30余万字。此外,还有专著若干,计诗话《说铃》、《读书正伪》一卷、《兵饷一览》、《震川先生年谱》一卷、《归文辩诬录》三卷等。这些文字都是如今极为珍贵的一份吴文化遗产。

3

汪琬不仅勤于著述立说,修订旧作,也开启了自己的姑苏之游。

艺圃 图源: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官网

他去得最为频繁的当是艺圃。艺圃初名醉颖堂,明万历末年,文徵明曾孙文震孟将其遗址修葺后改名叫药圃。后来,差不多在清顺治年间,园子过手到山东莱阳人姜埰手里,他改额敬亭山房。到了他儿子这一代,又改为艺圃。因为儿子风雅好士,这里也就成了黄宗羲、归庄、魏僖、施闰章等名流的常来之地。汪琬与园主也是私交甚好,还为之写下了不少文章。他的“艺圃二记”——《姜氏艺圃记》和《艺圃后记》,是明清两代有关艺圃的扛鼎之作。艺圃是苏州很有特色的一个园林,不大,宜独游,宜品茗。汪琬的前文意在于评,后文重在于游,将这个小园子写得极为传神。不仅如此,他的纪游之作不似经史之文质实朴重,而是长于刻画,寄托性情,有清约质朴之风。

尤其是《姜氏艺圃记》,算是对艺圃有了一个概括的总结,又写得文采飞扬:

艺圃者,前给事中莱阳姜贞毅先生之侨寓也。吾吴郡治西北隅,固商贾阒阒之区,尘嚣湫隘,居者苦之,而兹圃介其间,特以胜著。

圃之中,为堂、为轩者各三,为楼、为阁者各二,为斋、为窝、为居、为廊、为山房、为池馆、村砦、亭台、略之属者,又各居其一。予尝取其大凡,则方广而弥漫者莫如池;逦迤而深蔚者莫如村;高明而敞达者莫如山颠之台;曲折而工丽者莫如仲子肄业之馆若轩。至于奇花珍卉,幽泉怪石,相与霭乎几席之下;百岁之藤,千章之木,干霄架壑;林栖之鸟,水宿之禽,朝吟夕呈,相与错杂乎室庐之旁。或登于高而揽云物之美,或俯于深而窥浮泳之乐,来游者往往耳目疲乎应接,而手足倦乎扳历,其胜诚不可以一二计。盖兹圃得名也久矣,圃之主人亦屡易。其始则有袁副使绳之,以高蹈闻于前;其次则有文文肃公父子,以刚方义烈著于后。今贞毅先生,复用先朝名谏官优游卒岁乎此,而其两子则以读书好士、风流尔雅者绍其绪而广大之。马蹄车辙,日夜到门,高贤胜境,交相为重,何惑乎四方骚人墨士,乐于形诸咏歌,见诸图绘,讫二十余年而顾益盛与?不然,吴中园居相望,大抵涂饰土木,以贮歌舞,而夸财力之有余,彼皆鹿鹿"妄庸人之所尚耳,行且荡为冷风,化为蔓草矣,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艺圃 图源: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官网

除过《姜氏艺圃记》,汪琬还写了《艺圃后记》:

艺圃纵横,凡若干步。甫入门,而径有桐数十本。桐尽,得重屋三楹间,曰延光阁。稍进,则曰东莱草堂,圃之主人延见宾客之所也。主人世居于莱,虽侨吴中,而犹存其颜,示不忘也。逾堂而右,曰馎饦斋。折而左,方池二亩许,莲荷蒲柳之属甚茂。面池为屋五楹间,曰念祖堂,主人岁时伏腊祭祀燕享之所也。堂之前为广庭,庭左穴垣而入,曰谷书堂,曰爱莲窝,主人伯子讲学之所也。堂之后,曰四时读书乐楼,曰香草居,则仲子之故塾也。由堂庑迤而右,曰敬亭山房,主人盖尝以谏官官事谪戍宣城,虽未行,及其老而追念君恩,故取宣之山以志也。馆曰红鹅轩,曰六松,又皆仲子读书行之所也。轩曰改过阁,曰绣佛,则在山房之北。廊曰响月,则又在其西。横三折板于池上,为略杓以行,曰度香桥。逾桥,则南村,鹤柴皆聚焉。中间垒土为山,登其巅,稍夷,曰朝爽堂。山麓水涯,群峰十数,最高与念祖堂相向者,曰垂云峰。有亭直爱莲窝者,曰乳鱼亭。山之西南,主人尝植枣数株,翼之以轩,曰思嗜,伯子构之以思其亲者也。今伯子与其弟又将除改过轩之侧,筑重屋以藏弃主人遗集,曰谏草楼,方鸠工而未落也。圃之大凡如此。

主人谓谁?前记所谓贞毅先生是也,以艺名其圃者。主人而命予为之记者,仲子也。仲子名实节,字学在。余悉载前记中,不复著云。

在《艺圃后记》里提到的诸多景点,汪琬还写诗一一咏之,结成《艺圃十二咏》,分别对南村、鹤柴、红鹅馆、乳鱼亭、香草居、朝爽台、浴鸥池、度香桥、响月廊、垂云峰、六松轩、绣佛阁进行主题描写。若将这些诗文与后记对比着读,而且就在艺圃的清风明月里读,也是一件很风雅的事。别有意思的是,在当时的江南文化交流圈时里,《艺圃十二咏》引起的反响较大,流传甚广,这既与姜的声名有关,也与汪琬的声名有关。这就像是一个文化现象一样,和者甚众,先后有施闰章的《和艺圃十二咏寄姜仲子学在》、王士慎的《艺圃集咏十二首》,吴雯的《艺圃十二咏,阮亭先生命作》、宋荦的《和艺圃集咏十二首》以及吴绮的《艺圃诗为学在赋》。

艺圃 图源: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官网

除此之外,汪琬还写过《艺圃小游倦六首》《艺圃采莲曲四解》《艺圃竹枝词四首》等诗作。粗略统计下来,约有三十余首。其中《再题姜氏艺圃》里的颈联,一直为后人所引用:斐几只摊淳化帖,雪瓯频试敬亭茶。

上联

下联
清代书法家梁同书所书的汪琬诗句

4

史料记载,汪琬为人,性直,据不完全统计,作为清代古文运动的焦点人物,他的一生,前前后后参与过十余次的论争。他此次归隐,刚刚回来就又卷入了一场论战纷争——这一次,是跟归庄因为归有光文集而再起口战,成为历史上的一桩公案。

归有光像

归庄(1613-1673),字玄恭,号恒轩,江苏昆山(今昆山)人。他博览群书,与顾炎武学行相许且齐名,有“归奇顾怪”之称。他曾自言:“余素以孤傲得狂名”,“但以余之生平负其气饰文章,目空一世,即谈理家有不合者,辄争辩岳岳,不为之屈。”事实上,汪琬与归庄皆以善骂和不容他人而闻名,恰好,1671 年,归庄整理、刻行其曾祖归有光的文集,并对原稿进行了不少修订。而汪琬则认为归庄私自窜改归有光文集实属不当。两人于是有了书信往来,但意见始终不能达成一致,两人互不相让,遂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成为清代文学史上的一段轶事。其实,两人的交恶,除了关涉修订文集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他们对钱谦益态度的截然不同以及更多复杂的原因。

舌战终将淹没于历史的烟云里,孰对孰错任人评说,但从中倒是可以看出汪琬性格的刚烈与率真。

5

汪琬虽隐在深山,但因文名卓然,也引得不少人慕名而来。

元 钱选(传) 萧翼智赚兰亭序图卷 汪琬书法题记 弗利尔美术馆藏

其中有一位医士吴士缙,随后也在尧峰山买宅筑园,名南垞草堂。堂前有乔柯数株,文石参列,飞泉从山巅而泻。从汪琬为其撰写《南垞草堂记》足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除此之外,明代宰相王鏊六世孙王申筍也因崇拜汪琬而在尧峰西麓建有别业,名曰石坞山房。山房建有真山堂、木瓜房、鱼乐轩、自远阁、牡丹径、梅花深处等十四胜。清代汤斌曾写有《〈石坞山房图〉记》,以记其事。汤斌此文另辟蹊径,由汪琬及山房主人,写得摇曳生姿:

吴郡山水之佳,为东南最,而尧峰名特著者,则以汪钝翁先生结庐故也。钝翁文章行谊高天下,尝辞官读书其中,四方贤士大夫过吴者,莫不愿得其一言以自壮。而钝翁常杜门谢客,有不得识其面者,则徘徊涧石松桂之间,望烟云杳霭,怅然不能去也。以此钝翁名益重,然亦有病其过峻者矣。

王子咸中,旧家吴市,有亭台池馆之胜,一旦携家卜邻,构数椽于尧峰之麓,曰石坞山房。日与钝翁扫落叶烹苦茗,啸歌晏息乎坞中,钝翁亦乐其恬旷,数赋诗以赠之,称相得也。钝翁应召入都,咸中复从之,舍舟登陆,千里黄尘,追随不少倦,盖其有得于钝翁者深矣。余尝过吴门,晤钝翁于城西草堂,读其所为尧峰山庄诸诗,慨然欲往游,未果。至京师,始与咸中相见,叩其所学,大约以钝翁为宗。间出其《山房图》请记。予既心仪其为人,而又自悔不获身至尧峰,以观其所谓文石、乳泉者,犹嘉得于图中,想见其藤门萝径、芒鞋竹杖,相过从吟咏时也,乃抚卷太息者久之。

文章里的“数赋诗以赠之”,是指汪琬写给王申筍的《坐王咸中池亭》《坐王咸中池上》《王咸中至山庄以松花饼作供二首》等诗作。——尧峰山庄、南垞草堂、石坞山房,仿佛是静立于尧峰山上的一个文化坐标,在历史深处有着别样的深意。

6

值得一提的是,汪琬自康熙九年(1670)辞官归乡后,也有过一次短暂的复出。

康熙十八年(1679),朝中召试博学鸿词科,经宋德宜、陈廷敬等名流的推荐,汪琬被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纂修《明史》。他在馆六十余日,撰写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可见才思之过人。只是,他很快又乞病而归。这样的决定,既与时为主官叶方霭、纂修同仁的排挤有关,也与阎若璩的一次论争有关,更与当时世人对博学鸿词科的讥讽有关——彼时,他们称之为“野翰林”。

这一次,算是汪琬彻底告别了官场。

回到苏州,恰好他的好友汤斌、宋荦都在江南为官,他们交往频繁,诗酒酬唱,给他的隐居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他们一起出游,一起酬唱,日常生活里有着弥散着文人的逍遥与自由。有一次,任职江苏布政使的宋荦和汪琬一起相约光福赏梅,没想到天突然下起了雨,宋荦遂留汪琬在官署饮酒。汪琬一口气写了《花朝游玄墓雨阻,漫堂中丞留言饮署斋次韵》五律六首,其中的好句子“西溪曾独往,邓尉约重探。辜负梅花信,终身抱此惭”“路转珍珠坞,桥通练渎河。几重青嶂绕,一望白云多”,这些诗句和宋荦的香雪海也不无关系。

清 王翚 观梅图 旅顺博物馆藏

相比这样的快乐,最让汪琬感到荣光的是康熙两次南巡,都对他给予褒奖。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第一次南巡,召巡抚都御史汤斌谕曰:汪琬久在翰院,文名甚著,近又闻其居乡不与闻外事,是诚可嘉。汪琬在《御书阁记》里还专门记录了这一事件。

清 王翚 康熙南巡图卷第七卷/无锡至苏州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

五年之后的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江南。这一次,汪琬参加了接驾,康熙当面赞扬他说:臣与近臣论本朝文学砥行大儒,首称数先生。这一次,康熙赐御书立轴一幅,并赐御厨及果品——在古代中国,这样的礼遇实在是太难得了。随后,汪琬撰写《迎驾始末》一文以记其事。

次年,也就是1690年,汪琬卒于丘南别业——他在虎丘二门西侧的一个住处,后葬于尧峰山中,至此,他67岁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参考文献:

1.(清)汪琬撰;李圣华笺校:《汪琬全集笺校》,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2. 陆凤良 邹志一编:《名人遗迹,吴地寻踪》, 江苏:广陵书社,2014年。

3. 袁美勤:《汪琬隐逸思想探寻》,常熟美专学报,2003(9):41。

4. 陈其弟点校:《吴邑志长洲县志》, 江苏:广陵书社,2006年。

5. 王尧、朱天石主编:《苏州语文》, 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年。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何以谢嚣尘”——尧峰山下,汪琬的隐居生涯(1670—1690)》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